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1篇
  免费   1076篇
  国内免费   3427篇
测绘学   394篇
大气科学   1641篇
地球物理   2231篇
地质学   5241篇
海洋学   709篇
天文学   273篇
综合类   673篇
自然地理   1032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379篇
  2005年   427篇
  2004年   432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362篇
  2001年   426篇
  2000年   436篇
  1999年   206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59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359篇
  1992年   310篇
  1991年   402篇
  1990年   366篇
  1989年   401篇
  1988年   436篇
  1987年   360篇
  1986年   257篇
  1985年   350篇
  1984年   285篇
  1983年   211篇
  1982年   168篇
  1981年   120篇
  1980年   172篇
  1964年   89篇
  1960年   52篇
  1959年   108篇
  1958年   120篇
  1957年   1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波西米亚块体西部长周期电磁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V.Cerv  J.Pek 《地震地质》2001,23(2):166-177
在波西米亚块体西南部做了一条长周期电磁剖面 ,它靠近德国超深钻的位置。用一个二维合成模型对数据做了大体的拟合 ,模型走向东西 ,近地表盖层高度地不均匀畸变。畸变层显示强烈的各向异性 ,优势电导方向为NW -SE至NNW -SSE。讨论了深部区域结构的几个不同的模型 ,其中一个模型可以解释由MT和GDS数据显示的主方向的偏差 ,还讨论了沿特别剖面得到的结果与区域地电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叠加长周期水平分量地震图绘制了大尺度的410和660km地震波速度间断面的形貌图,数据由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1976~1996)、地震学联合研究协会-国际部署加速度仪(IRIS-IDA)(1988~1996)和地球透镜计划(Geoscope)台网(1988~1996)提供。来自这些间断界面的下底面反射波是SS震相的前驱波,可用它们的到时来获得各反射界面深度的全球变化。我们分析了13000多个地震记录,这些地震的震级m_o>5.5,震源深度<75km,震中距范围在110°到180°之间。我们拾取并校核SS震相,然后沿间断面反射波理论走时曲线对记录进行叠加,获得了416个半径为10°的等间距覆盖的叠加记录;几乎所有覆盖区的叠加记录都可以看到清晰的410和660km的反射面,而在大约一半的覆盖区可以看到520km的反射面。每个叠加记录上都可量取SS到时与前驱波的走时差,并使用模拟重采样方法获得其不确定性的估计。然后相对于40s周期的各向同性的初始地球参考模型(PREM)计算了间断面的深度,其中地表地形和地表厚度变化校正用Mooney等(1995)的CRUST5.0模型,上地幔S波速度的非均勻性校正用Masters等(1996)的S16B30模型。间断面形态的结果图象比之以前的研究具有更完整的覆盖;相邻覆盖之间观测深度高度相关,并且显示出大尺度的形态变化。660km间断面显示了约38km峰-峰起伏,其区域性的凹陷与环太平洋地区现今和过去的消减带地区密切相关。410km间断面的大尺度形态变化幅度小,与660km界面上的形态变化大不一致。过渡带厚度W_(TZ)按410和660km间断面之间的距离来计算,活动消减带地区(如千岛群岛、菲律宾群岛和汤加群岛)最厚,在南极洲和中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都较薄。W_(TZ)的空间变化与洋-陆差异不相关,但大致与S16B30的过渡带速度相关,这同两种类型的共同热源相一致。小幅度起伏的520km反射界面更难分辨,但就优先观测到的具有大多数资料的那些反射点覆盖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全球性。  相似文献   
993.
古地震学、地震复发性及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25年中,地震地质学家和古地震学家们在确定单个古地震的时间和强度方面取得了重要信息。全球大部分地区,历史地震记录都短于地震轮回长度(发生一次会释放出某个地区长期累积的平均地震  相似文献   
994.
几乎75%的犹他州人居住在沃萨奇断层附近。地球科学家们已经证明这个断层一再发生7级或更大的强烈地震,而且将来会继续发生下去。犹他州努力增加公众对地震危险的意识,使得居民和团体领导人在未来地震中将采取行动来保护生命和减少损失。1847年当第一批疲倦不堪的摩门教移居者到达犹他州盐湖城的土地上时,他们宣布这就是选中的地方。然而,他们并不知道  相似文献   
995.
提出了岩石破裂的两阶段模型。在第一阶段,裂纹或局部的破坏是互不相关的,与以前含裂纹的负载相应,在岩石内随机萌生。随着岩石中损伤的累积,大丛集的空间上密集的裂纹和局部破坏区发育的可能性逐渐增大。在裂纹群扩展到足以形成更大一级破坏(第二阶段)岩石裂纹的地方先出现临界破坏密度。通过统计分析可知,空间上邻近的裂纹群内出现裂纹相互作用和协同裂纹时,裂纹群的最初发育是以业已存在的裂纹群中的随机变量为基础进行预测的。这样,模型中不稳定的第二阶段的开始可从随机的、不相关的破裂的产生中计算出来。本文提出的模型综合了固体强度的动力学概念(时间相关)岩石的分散等级结构及导致破裂增加的裂纹群。该模型的优点是对于包括地震过程在内的大范围尺度级别的破裂过程它都是正确的。引入了裂纹等级(裂纹大小)概念,提出了裂纹集结作用和破裂过程从一个级别向另一个级别的转变。  相似文献   
996.
提出了基于力模拟法研究受动力荷载作用的结构非线性特性的一种新的算法,与传统改变刚度矩阵的方法不同,该算法是通过改变结构位移场来进行非弹性分析。结构的每一个非弹性变形代表一个自由度,因而结构所有的非弹性特性可通过一个方程表示。这个算法在计算时间上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它仅需使用初始刚度矩阵,且当运动动力分析中的状态空间数值积分法时,可以达到很高的数值精度。而且,这个算法在分析结构应变硬化性质、弹塑性性质和应变软化性质时都是稳定的。通过将这种算法与已有的非弹性动力分析软件程序相比较,说明了这个算法是的、高效的。最后,通过对一个6层医院建筑动力响应分析的应用,演示了该算法在分析实际结构中的完整的非弹性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997.
998.
在介绍球面小波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和比较了几种球面小波,分析了最新地球重力模型-EGM96,以此为依据,把球面小波多分辨分析用于计算全球自由空气异常及重力大地水准面,并对处理结果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999.
W.S.Fyfe 《现代地质》2001,15(2):122-123
仅以此文悼念陈光远教授。陈光远教授毕生献身于地质科学 ,是一位卓越的地质学家。本人与中国同行的交往始于 1 973年 ,当时我应邀参加了华北地台古老变质岩系的地质旅行。后来我又多次访问中国 ,并于 1 996年在北京成功地主持召开了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陈光远教授是我有幸结识的杰出的中国同行之一 ,在我访问中国期间他曾带我参观考察了他多年从事研究工作的矿区。陈光远教授毕业于西南联大 ,并在瑞典获得副博士学位 ,回到祖国后一直致力于地质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他为中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发表的成果及著作涉及金矿、铁矿等许多领域 ,尤其突出的是他编著的胶东金矿省矿物学填图图集开拓了找矿矿物学的新篇章。陈光远教授生前曾多次获奖 ,他的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赞誉。他是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地质学会的终身会员 ,并被推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陈光远教授去世前正在与我合作进行有关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中加合作项目 ,他的去世也是该项目的巨大损失。可喜的是孙岱生教授及其同事将负起重任 ,完成陈光远教授未竟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00.
1. Introductio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s a typical intercontinental orogenic belt in the world. From late Carboniferous to Permian, the old Tianshan formed during the tectonic amalgamation of the Tarim block, Tianshan block and Siberia craton (Carroll et al, 1990). Mid-Cenozoic basalt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both the Tuyon basin of southwest Tianshan and its western part of Tianshan in Jierjisi in late Cretaceous-Paleogene period, which indicates the activation of the old Tiansh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