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227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297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477篇
海洋学   118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81.
针对传统现场接触式测量获取岩体结构面参数效率低、工作量大、结果精确性受人为因素影响等问题,本文结合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与运动法(structure from motion,SFM)进行岩体三维数字表面模型重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岩体结构面自动识别方法。岩体数字表面模型重建步骤主要为岩体影像资料采集,基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进行图像特征匹配、稀疏点云构建、点云稠密化以及岩体曲面模型重构。结构面识别方法流程主要为:首先平滑岩体数字表面模型;通过改变搜索半径和角度阈值实现模型平面分割;基于区域生长原理进行结构面搜索;最后基于随机采样一致性拟合结构面得到结构面产状。将该方法应用于甘肃北山地下实验巷道,实现了巷道三维数字表面模型的重建与结构面产状数据获取,最后将识别到的结构面分组表征在模型表面。与人工实地测量方法以及现有的结构面识别软件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可为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82.
基本摩擦系数是影响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的重要参数。常规室内试验方法所确定的基本摩擦系数往往受矿物成分、温度等因素影响,为系统揭示结构面的基本摩擦性质,分别研究了砂岩宏观摩擦系数与微观摩擦系数,并建立了两者的关系。首先,通过X射线衍射、纳米压痕试验确定砂岩矿物组分与力学参数。其次,采用倾斜试验、直剪试验开展摩擦系数的宏观尺度研究,对规格为10 cm×10 cm×5 cm的平直结构面试样开展直剪试验,分别施加1、2、3、8、12 MPa的恒定法向应力,研究表明,摩擦系数随法向应力增加呈对数降低趋势,随剪切速率增加呈对数增长趋势。再次,采用纳米划痕试验开展摩擦系数的微观尺度研究,研究表明,低荷载条件下,长石矿物摩擦系数随荷载增加表现出先降低后保持不变的趋势,石英矿物摩擦系数随荷载增加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此外,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两种矿物的摩擦系数在低荷载条件下呈增长的趋势,在高荷载条件下基本保持稳定。最后,基于摩擦系数的宏-微观摩擦系数试验结果,采用速度-状态摩擦(RSF)定律建立红砂岩基本摩擦系数与矿物摩擦系数的线性回归方程,并通过直剪试验验证了该经验关系的可靠性,其误差范围为0.17...  相似文献   
983.
利用青岛1961—2017年5—6月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和大雾等气象资料,采用年代际气候背景分析、相似分析结合数值模式客观预报方法,于2018年5月制作了上合青岛峰会期间包括月尺度在内的延伸期气候趋势预测。主要预测结论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降水偏多,延伸期(主要时段6月上旬)降水正常略少;气温正常略高。根据中国气象局印发的《月、季气候预测质量检验业务规定》检验,降水延伸期气候趋势预测评分为67~100分。峰会期间天气过程预测采用韵律法,对开幕式日(6月9日)前后有一次冷空气或降水过程的预报把握较好,为决策气象服务争取了主动。对大雾趋势预测也进行了尝试,采用统计分析、环流形势分析与海雾数值模式预报相结合方法,对10 d内预测较准确;对延伸期(6月上旬)趋势预测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984.
985.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长期被认为是烃源岩层,在该层试气中获得120.8×108 m3/d高产工业气流井,表明以须三段为代表的致密气源层内勘探前景广阔。本文依据钻井取芯、测井、录井等资料,运用多信息综合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沉积特征、沉积演化及源储配置特征,进而探讨致密气源层内致密砂岩气藏的展布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西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东区发育曲流河三角洲;通过分析十多种沉积微相类型,结果表明辫状河道、水下辫状主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储集砂体为元坝地区须三段最有利的储集相带。同时,东、西区源储配置差异明显:东区底部为厚套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顶部为薄层的砂体与煤及炭质泥岩互层;西区水下辫状河道及辫状河道砂体分布范围广,多层砂体叠置连片,砂体与煤系烃源岩构成互层,似"千层饼"状特征。相对于东区,西区源储配置特征对于致密气成藏更为有利,因此建议将以后的勘探重点放在西部的致密砂岩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986.
1109号超强台风“梅花”预报误差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针对2011年第9号超强台风"梅花"的预报服务,中央气象台在其路径、强度和降雨预报方面均出现了一定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预报服务的被动。本文利用常规及非常规气象资料、业务数值预报模式、NCEP再分析资料(1°×1°)以及国家气象中心海气耦合模式对"梅花"的预报偏差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1)"梅花"路径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乐观地估计了日本附近副热带高压向黄海的西进,而西风槽和双台风对"梅花"北上具有重要影响,"梅花"东侧的1110号台风"苗柏"东北行则对副热带高压南落具有一定指示意义;(2)当数值预报存在较大分歧时,如何更好地发挥集合/集成预报的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的关键;(3)"梅花"强度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仅片面考虑了海温的影响,而忽视了干空气卷入和环境风垂直切变对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4)"梅花"降雨预报的偏差除了受"梅花"路径和强度预报的偏差影响外,还与业务预报中对"梅花"干台风特征的估计不足以及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弱有关。  相似文献   
987.
利用1960—2005年京津冀地区66个地面气象站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基于人体舒适度指数和风寒温度模型,分析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时空特征,计算了京津冀地区春、夏、秋、冬季各站逐日人体舒适度指数和冬季风寒温度。通过人体舒适度指数聚类分析得出人体舒适度指数分区,在此基础上探讨各分区具有代表性站点的各级舒适日数比例和冬季人体舒适度的时空特征及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空间分布大致可以分成3种类型,即热舒适平原山地区、冷舒适滨海区和冷不舒适高山区;依据风寒温度,京津冀地区冬季人体舒适度分为冀北、冀南两区,整个地区风寒温度增大趋势显著;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与高程、纬度变化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其空间分型主导因素为高程、纬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88.
利用1973~2005年地面气温资料,对亚洲高纬地区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3 a亚洲高纬度地区平均温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只有极少数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在逐站分析温度的年际变化后发现,亚洲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温度的变化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特征,105°E~110°E,55°N~65°N之间是增温最快的地区,...  相似文献   
989.
根据中国气象局文件精神,阐述了财务集中核算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当前运行模式及内容,并着重分析了核算中心实施后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90.
远离热带风暴中心的大暴雨个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10年9月2-3日江苏淮北出现了较罕见的大暴雨过程,暴雨中心雨量为244.7 mm.分析表明,这次大暴雨过程产生在南海登陆的热带风暴“狮子山”倒槽中,暖湿气流在北上中与对流层低层相对冷的气团相遇,在暴雨区产生局地锋生,中层干冷空气的倾斜下侵,促使大气的斜压性增强,不仅产生了对流性不稳定,而且提供了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的动力条件.在锋生作用下,气旋性涡度沿锋区发展.在暴雨发生过程中,西行热带风暴倒槽东部的偏南风和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构成了一支补偿性质的低空急流,向暴雨区输送了充足的暖湿气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