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利用1980-2011年的重庆全市36个区县气象站的能见度及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重庆全区域雾的气候特征。选取全市的典型浓雾个例,利用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和L波段雷达资料,合成分析了辐射雾和雨雾的环流形势、温、湿、风的垂直结构。结果表明:重庆全区域雾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形势,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2月,年平均雾日数在21世纪初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雾日减少的突变发生在2002年。辐射雾发生时500 hPa中亚及青藏高原地区为高压脊,地面上重庆位于高气压内部的均压场中,冷锋已到达华南地区;而雨雾发生时500 hPa青藏高原地区为低压槽区,地面冷高压中心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有弱冷空气经大巴山从东北向渗入重庆。两种雾的温、湿、风垂直结构特征表现为辐射雾近地层逆温明显强于雨雾;上干下湿和湿层深厚分别是辐射雾和雨雾形成时,湿度垂直结构的主要特征;两种雾形成时近地层风速都很小,总体来看雨雾发生时各层的风速都大于辐射雾。  相似文献   
92.
山东半岛东端以岩基海岸为主,而浅海多为岩礁底质,适宜大型藻类生长。为探究该海域的大型藻类群落结构特征,于2018年11月(秋)、2019年2月(冬)、5月(春)和8月(夏)对山东荣成马山里海域的三个典型生境(草床区、天然礁区和泥沙区)中的大型藻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三种生境共鉴定出大型藻类23种,其中红藻门15属15种,褐藻门3属4种,绿藻门3属4种。物种数最高值出现在天然礁区(22种),最低值出现在泥沙区(12种)。生物量最高值为春季草床区(1567.44±21.29)g.m-2、最低值为秋季的泥沙区(594.45±107.06)g.m-2。大型藻类优势种在不同生境、不同季节不同:草床生境为小珊瑚藻,在四个季节中均占绝对优势;礁区为绿藻向红藻、褐藻变化;泥沙区为从红藻到褐藻变化。Pielow均匀度指数的最高值在三个生境中相近且均出现在冬季;多样性指数最高值、最低值分别出现在礁区与泥沙区;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最高值出现在秋季的礁区,而最低值出现在夏季的泥沙区;聚类与排序结果表明,大型藻类群落结构在不同生境不同季节差异都显著。结果表明,生境特征和季节性变化是影响底栖大型海藻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3.
马力  韦志刚  李娴茹  王欢  郭仕侗 《冰川冻土》2022,44(6):1757-1772
Based on the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data in China from 1961 to 2018, using n-order polynomial fitting, sliding t-tes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Morlet wavelet transform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mber of cold surge (CS) day, CS frequency and CS intensity by time and reg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On a national level, the number of CS day, CS frequency, and CS intensity decreased from 1962 to 2000. Specifically, the trend of every element of CS has changed from a previous decrease trend to an increase trend, and the inflection point was around 2000. The CS activity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became more strengthen, and last for longer time after 2000. There are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CS days, CS frequency, CS intensity and their changing trends in China. The number of CS days and CS frequency reach the maximum value in northeast China and northern Inner Mongolia. Meanwhile, the CS intensity value is low in the southeast China and high in the northwest China, with the exception of southern Xinjiang. The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CS day and the CS frequency are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Northeast, Southwest Reverse Pattern”, the CS intensity is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Uniform Change Pattern”. The number of CS day, CS frequency, and CS intensity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after, but a significant transition point was detected in 1980. On a regional scale, from 1962 to 2018, the number of CS day,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cold surge in all region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while they increased after 2000. In the northern and northeastern of China, mean of three elements of cold surge increased after 2000. The transition year wa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transition year of three elements of cold surge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the earliest. Mean value of the number of CS day, CS frequency, and CS intensity have an oscillation period of 3~5 years in total China and all regions. In addition, the periodic oscillations of the number of CS day and CS frequency in all regions are basically the consistent. © 2022 Science Press (China).  相似文献   
94.
近5年中国地球科学领域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薇薇  王鑫  史静  王欢  王婧皎  李娜 《地质学报》2018,92(12):2582-2588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CSCD数据库收录的2013~2017年地球科学领域文献为数据源,从发文量趋势、学科分布、期刊分布、核心机构及作者、研究热点、基金支持情况几个方面统计分析了近5年来国内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态势,为今后进一步把握地球科学领域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川东平行岭褶皱区岩溶发育,随着工程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了地下水疏干、地表水渗漏、地面塌陷等一系列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以中梁山北段歇马隧道为例,通过地质调查,研究可溶岩出露、分布特征,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总结岩溶发育特点及规律,为工程减灾防灾、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王欢  谢超  孙媛  吴冬梅 《海洋与湖沼》2013,44(4):1095-1102
采用化学分析、质构检测及动力学模型建立等方法,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即食虾仁在常温保藏中的细菌总数、TVB-N值、pH值、质构特性、色差值及感官评价等参数进行测定。以挥发性盐基氮TVB-N作为货架寿命的关键指示因子, 利用Arrhenius法预测常温流通高水分即食调味虾仁的货架寿命。计算结果Ea为65.26kJ/mol, k0为6.04×109, 进一步推算得到在20℃和25℃常温流通条件下, 即食虾仁产品的货架期为148.61d和94.1d。在25℃保藏3个月的虾仁虽在细菌总数、TVB-N值、pH值、感官评分、质构、色差值等方面均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都在安全范围之内, 不影响其食用价值。本研究为常温流通的即食虾仁产品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7.
"03.7"江淮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应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对2003年7月4~5日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24h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中β尺度暴雨系统的发展过程.进而利用时空分辨率较高的模式输出资料,对与这次暴雨过程相伴随的中β尺度系统的结构、生消变化状况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梅雨带上强烈发展并东移的多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这次江淮暴雨最直接的影响系统.在对流系统发展初期,锋生强迫下的次级环流加强了锋生区附近大气低层的风向风速辐合,它与对流活动有正反馈作用.对称不稳定可能是中β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在中β尺度系统发生的弱对流不稳定区,湿位涡的斜压项mpv2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8.
为了给防雷工程设计、雷电损害风险评估和建筑物站址选择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年平均雷暴日资料,引入主成分典型相关分析(PC-CCA)方法,建立了月雷暴日资料延长模式,用多年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对江西省区域内闪电定位网探测的月雷暴日数场序列进行订正延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模式中提取5个主分量的总体效果最好,PC-CCA方法用于月雷暴日资料的延长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各月累加平均求取年平均雷暴日资料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
强对流活动对对流发展条件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利用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4日至5日的江淮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诊断分析,并运用中尺度模式MM5进行了数值试验,较好地再现了中β尺度暴雨系统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导致本次降水活动停止的根本原因不是上升运动条件的变化,而是在中低层水平环流及梅雨锋上次级环流影响下,暴雨区低层湿空气逐渐被干空气替代。  相似文献   
100.
从气候数据库中提取 1960~ 1993年每年 1~ 4月和 10~ 12月的雾日资料,统计分析了雾日地区分布特点,寻找出江西的多雾区和少雾区,并分析了多雾区和少雾区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