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1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华南中生代同熔系列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特征及成因讨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讨论了华南20个同熔系列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组成。根据样品的同位素组成及其在¢Nd-T,(87Sr/86Sr)i-T和¢Nd-¢Sr图上的分布特征,认为这些同熔系列花岗岩类是华南上地壳端员和亏损地幔端员按一定比例混合的产物。利用简单二元混合方程计算了这些花岗岩体的壳幔混合比例。根据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和物质来源,华南同熔系列花岗岩类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大陆边缘型,大陆内部型和断裂拗陷带型。  相似文献   
82.
广西花山复式花岗岩体成因的锶、钕和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对广西花山复式花岗岩体进行了锶,钕和氧同位素的系统研究。结合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资料,认为花山复式岩体3个阶段的花岗岩类不是同一个母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而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和不同物质来源组成的杂岩体:其中第一阶段为印支期壳-幔混合源同熔型或Ⅰ型,第二阶段为燕山早期壳-幔混合源同熔型或Ⅰ型,第三阶段为燕山晚期地壳来源改造型或S型。  相似文献   
83.
华南产铀花岗岩锶、氧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南地区的产铀花岗岩分布广泛,在成因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同熔型和改造型。本文对有代表性的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同位素地质研究。根据这些花岗岩的锶、氧和铅同位素组成以及数据点在年龄-初始~(87)Sr/~(86)Sr比值、~(87)Sr/~(86)Sr-1/Sr、δ~(18)O-~(87)Sr/~(86)Sr和铅结构模式图解上的分布特征,作者认为,改造型产铀花岗岩是由上部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同熔型产铀花岗岩的母岩浆来自上地幔,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母岩浆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84.
华夏地块基底变质岩同位素年龄数据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基底正变质岩原岩的同位素年龄、地壳岩石中继承锆石U-Pb年龄和变质沉积岩的Nd模式年龄数据, 华夏地块存在一个主要由古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地壳组成的变质基底. 我们在使用文献中报道的Sm-Nd等时线年龄数据时要慎重, 必须根据同源、同时、封闭和具有合适母子体比值的等时线判别原则对其合理性进行鉴别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取舍. 继承锆石U-Pb年龄和Nd模式年龄都大于基底变质岩的原岩形成年龄, 因而它们不能代表基底的地层年龄. 对于继承锆石U-Pb年龄和Nd模式年龄反映的华夏地块广大区域内存在太古代地壳再循环组分, 不能笼统认为来自遥远的华北地块而排除华夏地块本身存在太古代地壳的可能性. 华夏地块是否存在太古代地质体, 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相似文献   
85.
粤北贵东复式花岗岩体东部的下庄矿田范围内,基性岩脉分布广泛,呈多成组、成群、多方位产出,且与铀矿化关系十分密切。其中,NWW向辉绿岩脉形成较早(140-105Ma),而NNE向辉绿玢岩脉形成较晚(90Ma)。  相似文献   
86.
沈渭洲  凌洪飞 《地球学报》1994,15(Z1):117-123
笔者选择了岩背和塌山两个含锡花岗斑岩进行了系统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背花岗斑岩的全岩 Rb-Sr 等时线年龄(114Ma)和塌山花岗斑岩颗粒锆岩 U-Pb 年龄(138Ma)表明,这两个含锡花岗斑岩都是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岩石具有较低的εNd值,较高的(37Sr/86Sr)i值、207Pb/204Pb值和δ18O值以及较古老的Nd模式年龄。同时,它们明显为富集SiO2、K2O、Rb、F和Sn,并具有强的负 Eu 异常和弱的Ce负异常。这些特征都相似于华南陆壳改造系列花岗岩,它们的母岩浆可能来源于  相似文献   
87.
刘晶实  沈渭洲 《岩石学报》1994,10(2):151-160
以根据岩背斑岩锡矿区火山-侵入杂的微量元素Sr,Rb,Er,Hf,Nb等协变关系,探讨了岩浆房成分分带的形成机理,认为初始岩浆的形成主要是经过两次聚集熔融作用(第一次熔出酸性岩浆,第二次熔出中酸性岩浆)。酸性岩浆未喷邮地表的部分在中溶部位经过平衡结晶作用(非理想),使F,H2O和成矿元素明显集中于晚期岩浆中。  相似文献   
88.
以岩背斑岩锡矿区火山侵入杂岩为例,根据稀土元素Ce,Nd,Eu,Yb等5种元素6种不同式样协变关系(元素-元素,比值-比值)的判别,重建了本区火山侵入杂岩成岩机制。结果认为,本区第一旋回酸性岩浆是由华南加里东褶皱区基底(云开群)F=0.3的聚集熔融形成的。未喷出地表的那一部分岩浆经历了F=0.2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本区残余的花岗质熔体。  相似文献   
89.
桐庐I型和相山S型两类碎斑熔岩对比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以浙西桐庐I型和赣东北相山S型碎斑熔岩为代表,对两类不同成因的火山-侵入杂岩进行了系统对比。桐庐I型具有相对贫SiO_2(<68%)、相对富Na_2O、贫K_2O(Na_2O/K_2O>0.78)、低的Rb/Sr(<0.9)和I_(Sr)(t)值(0.7060)以及高的ε_(Nd)(t)(>-6.0)等特征,表明源区为基性变质火成岩;相山S型含岩浆结晶的富铝矿物石榴石和红柱石,具有相对富SiO_2(2>68%)、低的Na_2O/K_2O(<0.78)、高的Rb/Sr(>0.9)和I_(Sr)(t)值(>0.7100)以及低的ε_(Nd)(t)值(<-6.0)等特怔,其源区为变质沉积岩。  相似文献   
90.
江西付坊花岗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坊岩体出露于华南武夷山中段,属早古生代花岗岩体。在大量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付坊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LA-ICM-MS 锆石U-Pb 定年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 付坊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少量英云闪长岩组成,岩石中含有石榴石、矽线石等富铝矿物。A/CNK值为0.99~1.14,属弱过铝质-强过铝质。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元素Rb,Th,Cs 和稀土元素La,Ce,Nd, 亏损Ba,Sr,Nb,Ta,P,Ti 为特征,总体上属低Ba-Sr 花岗岩范畴。Rb/Sr(0.56~1.19,平均值为0.92)和Rb/Nb比值(6.85~25.18,平均值为15.43)高于中国东部及全球地壳平均值。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均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平均值分别为243.7×10-6和251.6×10-6),轻稀土富集明显,配分模式明显呈右倾型。Eu亏损相对明显,Eu/Eu* = 0.44~0.61(平均值为0.53)。对付坊岩体中的一个花岗闪长岩和两个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 锆石U-Pb 年龄测定,其结果分别为(443.9±3.5 ) Ma(MSWD = 1.09),(443.1±4.6)Ma(MSWD = 0.25) 和(433.6±3.9) Ma(MSWD = 0.61)。其中前两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属奥陶期末同源岩浆分异演化产物。后一组年龄略晚,属早志留世花岗岩。研究表明,付坊岩体属S 型花岗岩类,岩浆来源于古元古代(Nd 模式年龄为2 153 Ma~2 249 Ma)地壳组分的低程度的部分熔融,其源岩主要由含少量泥质的砂质岩组成。形成于奥陶纪末的花岗岩属同碰撞(同造山)期花岗岩,形成于挤压环境,区域上分布局限。志留纪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后造山)伸展环境,区域上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