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0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5,40(2):166-166
冯增昭、彭勇民、金振奎和鲍志东著的“中国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一书,2004年7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4章,233页,420千字,可分4部分。  相似文献   
82.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5,40(4):546-546
戴金星、刘德良、曹高社、陶士振和秦胜飞著的“华北盆地南缘寒武系烃源岩”,2005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通过对华北盆地南缘新元古代—寒武纪沉积构造环境与全球同期沉积构造环境的对比,论述了华北盆地南缘新元古代—寒武纪早期沉积大地构造性质,并对本区寒武系底部优质海相泥质烃源岩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价,探讨了沉积构造环境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和华北盆地南缘烃源岩的天然气地质意义。全书共六章,126页,213千字。第一章“绪论”,在简要评述国内外关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离构造和我国寒武系底部烃源岩研究的基础上,叙述了研究区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83.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5,40(1):15-15
95岁高龄的老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崔克信编撰的《中国西南区域古地理及其演化图集》2004年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两部分:文字部分共15章,514页,839千字。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编图的主导思想、基本观点和图面设计(图例)。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别探讨了中国西南地区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的地层组合、  相似文献   
84.
燕山运动和中国大陆晚中生代的活化   总被引:36,自引:3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2,37(4):453-461
燕山运动可分为2类:一是印支期拼合大陆外侧的新特提斯洋消减及嗣后的碰撞引起的内硅镁质的造山运动,形成滇藏、东南沿海、苏鲁和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二是拼合大陆内部因古缝合线或古深断裂活化发生的内硅铝质的(陆内的)造山运动,前者如川黔湘-鄂南、湘赣闽和阴山-燕山褶皱-冲断系,后者如川南-滇东和中扬子褶皱-冲断系及江南冲断-推覆带.文章剖析了中国大陆晚中生代活化的时空特征,指出陆内造山带及冲断带的发育受制于东亚燕山期山系的形成,简述了研究构造-岩浆活化对内生矿产和油气资源评价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5.
吴根耀 《地质学报》2001,75(4):569-569
最近发现的蛇绿岩指示中越交界区发育一条古特提斯的地缝合线,分开了越北地块和华南次大陆。滇桂交界处的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为古特提斯造山带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洋壳后退式地向南西消减,晚三叠世发生陆弧碰撞,冲断作用向西北或东北扩展。本文讨论了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提出该地的古特提斯洋具复杂的大陆边缘,沿北西走向段先发生碰撞,之后沿北东东段发生碰撞。北西向断裂则发生右行的走滑(或右行斜冲)。  相似文献   
86.
滇西北地区早更新世时全面隆起,中更新世发生陆内裂谷作用,云南高原面解体,晚更新世是地堑系发育的全盛时期,全新世这一过程仍在进行。断块的差异隆升运动造成该区自北、西向南、东呈台阶状降低,形成了玉龙山等断块山。断裂活动控制了盆地、河流、湖泊、冰川、温泉及其沉积。青藏高原隆升产生向南偏东的推挤使川西-云南的断裂活动具相同的方式,断陷盆地发育主要受近南北向左行剪切-拉张活动控制。  相似文献   
87.
川滇藏交界区二叠纪—早三叠世的两套弧火山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滇藏交界区属三江印支造山带中段,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文章据最近获得的岩石化学及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古特提斯活动大陆边缘的两套弧火山岩的特征,结果表明:早二叠世的吉东龙组是碧土洋盆向东俯冲的记录,当时的活动大陆边缘属西太平洋岛弧型;晚二叠-早三叠世的夏牙村组-马拉松多组是金沙江洋盆(南段)向西消减的证据,当时的活动大陆边缘接近安第斯型.在此基础上讨论它们在恢复古特提斯演化的时空制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黔南坳陷及邻区盆地演化和海相沉积的后期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黔南坳陷是扬子克拉通内由3组不同方向的断裂围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块。分4个阶段(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重塑了贵州南部及邻区与周边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演化。广西运动形成北东向构造,是海相沉积建造阶段中的一次重要改造。印支运动使贵阳—镇远断裂和紫云—罗甸断裂反转,奠定了其成为黔南坳陷的北界和西南界断裂的基础。中侏罗世后的逆掩—冲断可分为两期:早期称燕山运动,以北东走向的断裂向北西逆冲和扩展为特征;晚期称燕山末期—喜马拉雅运动,区域上表现为北北东走向的断裂向南东东逆冲,铜仁—三都断裂成为黔南坳陷的东界,印支运动形成的近南北向—北北东向断层向西(偏北)逆冲,构成铜仁—三都断裂的背冲构造。近南北向断层上盘发育的开阔背斜是黔南坳陷内海相油气勘探的最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89.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中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分出5个期次:印支期(T2-T3)、燕山早期(J2末-J3)、燕山晚期(K1末)、燕山末期(K2末)和喜马拉雅早期(E末)。本区中-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具有明显的时空迁移特征,主要体现在同一期次断裂在不同区域内规模和强度明显不同,并具有穿时迁移演化特征;不同期次断裂在规模和强度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上也明显不同。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具有东强西弱、东断西褶的构造迁移规律;燕山早期具有由东向西由早到晚穿时迁移演化特征;燕山晚期和燕山末期具有东弱西强的构造特征。前4期逆冲推覆构造规模和强度大,而古近纪末期规模和强度相对较小。前3期具有从南向北规模和强度递减的趋势,后2期表现出北强南弱特征。反映出中生代造山作用由早到晚、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时空变化规律。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是在扬子、华北两板块由东向西呈剪刀差式穿时碰撞、陆内俯冲断离和山脉隆升与伸展坍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末期逆冲构造形成机制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的远程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90.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5,40(1):46-46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退休研究员王德孚先生的专著“中国首次发现的褐钇铌矿花岗岩及西南地区前侏罗纪古构造控矿”2002年11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2003年11月:21日,“光明日报”在科技周刊头版位置刊载张以诚教授的“一部本当四十年前面世的著作”一文,简要介绍了本书的一些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