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一、前言石棉地区(本文指101°≤λE≤104°;28°φN≤31°,见图1)地处我省三条主干断裂带(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的复合部位。近年来根据卫星照片解释及实测资料表明,本区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本区处在“康滇  相似文献   
82.
一预报思路: 以往采用单一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作月降水量预报,往往达不到允许的误差范围。我们认为控制预报量变化的因子应是多种成份组成。其中有的是与预报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有的是非线性的,但可能存在某种周  相似文献   
83.
在区域地质构造研究中,龙门山断裂带也称为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或推覆构造带。许多研究者认为,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这条断裂带或其中央映秀—北川断裂。笔者在深入分析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和岩石圈结构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提出不同的认识。龙门山断裂带经历了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前陆褶皱-冲断带(T3-J)、造山带(K-E)和青藏高原边缘隆起带(N-Q)3个动力学条件不同的演化阶段,在前两个阶段断裂带递进发展,第三阶段断裂带则被改造。从三维空间看,龙门山断裂带位于松潘—甘孜地块东南缘的上地壳内,并被推覆到扬子陆块上;而松潘—甘孜地块的中—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发生韧性增厚,而且向扬子陆块壳下俯冲,从而使浅、深部构造在垂向上形成"吞噬"扬子地块的"鳄鱼嘴"式结构。虽然在平面上汶川8级地震的主余震分布与映秀—北川断裂一致,但从剖面上看其震源所构成的震源破裂体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之下的扬子陆块内。这种不一致性表明,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龙门山断裂带,而是扬子陆块内新生的高角度断裂,其走向基本与龙门山断裂带一致。推测这一震源断裂的形成过程是:当松潘—甘孜地块向东南推挤时,其前缘"鳄鱼嘴"构造咬合并错断被吞噬的扬子陆块部分,形成具有右旋逆平移性质的新断裂,导致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4.
本文分析了防城港区海雾的气候规律、生成的天气形势背景,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86.
一位老气象员离队,留下一本自绘的云图。那沾满汗渍的帧页,闪烁着科学的光辉。价值赛过家财万贯,荣誉胜过奖牌金杯。啊,自绘的云图──揭示了风雷的足迹,标明了云雨的影踪。是战友留下的心血,是岁月流盼的升华,是不眠的春夏秋冬。  相似文献   
87.
徐公美 《浙江测绘》1987,(2):51-55,50
本文是对光电测距仪测量绝对定标与频率测量技术研究结果上给予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修订了光电测距仪测程程序,以达到简化程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8.
长期以来,环北部湾地区,从开发到开放,从开发开放到进一步的开发与保护,所走过的道路是极不平凡的。据从东兴北仓河口交东岭、亚婆山到徐闻华丰岭山岗等沿北部湾畔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考古推断,早在4000多年前,北部湾沿海地区就已经有人群居住,他们主要从事采贝捕鱼及农事活动。随着徐闻、合浦、日南(在今越南中部)等商埠码头市井基础设施和服务社区在北部湾畔不断涌现,环北部湾商业、流通的格局和网络相应拉开,往返于环北部湾到东南亚乃至印度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可以说,环北部湾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最早…  相似文献   
89.
东帝汶国的成矿地质条件较优越,矿产资源较丰富。铬铁矿化在马纳图托省、马努法伊省和包考省有明显的找矿信息,成矿环境受环太平洋成矿带超镁铁质岩带控制。其中位于马纳托图省Hili Manu地区的蛇纹石化超基性岩中呈豆荚状产出铬铁矿,Cr2O3含量在36%~51%之间,显示出较好的资源潜力。锰矿化主要分布于包考省、维克克省和马纳图托省,为海相层控型,其中位于马纳托图省Vemasse地区的锰矿床规模较大,品位较高,具有成为中—大型锰矿床的潜力。铜矿化出露于包考省、维克克省、科瓦利马省、马努法伊省、马纳图托省和劳滕省,矿化作用与蛇绿岩套有关,其中位于维克克省Ossu地区的蛇纹岩体,存在与蛇纹石化基性—超基性岩石组合有关的铜/金/银矿化露头,暗示其下可能隐伏着更大的硫化物矿化体。金矿化既有热液脉型,又有浅成低温热液蚀变浸染型,更有河流砂矿型,分布范围广,品位中等到较富,其中马努法伊省Turiscai地区Sue河、Laclo河及Cler河沿岸砂砾层中存在找寻砂金矿的前景,河流上游存在原生金矿的可能。综上所述,东帝汶国具有明显的找矿前景、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和较好的矿业投资环境,建议加大工作力度,把握机会,适时介入。  相似文献   
90.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data collected in the Jiaozhou Bay (Shandong, China) from May 1991 to February 1994 and those collected in Hawaii from March 1958 to December 2007 shows dynamic and cyclic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arbon in the Northern Pacific Ocean (NPO), as well as the variation in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primary production and atmospheric carbon in the study regions.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human beings have impose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changing trends of the atmospheric carbon.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Jiaozhou Bay presents a good example in this regard. In this paper, dynamic models of the atmospheric carbon in the NPO, the cyclic variations in the atmospheric carbon, and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Jiaozhou Bay are studied with simulation curves presented. A set of equations were established that able to calculate the rate and acceleration of increasing carbon discharged anthropologically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the conversion rate of phytoplankton to atmospheric carbon. Our calculation shows that the amount of atmospheric carbon absorbed by one unit of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Jiaozhou Bay is (3.21−9.74)×10−9/(mgC·m−2d−1), and the amount of primary production consumed by a unit of atmospheric carbon is 102.66–311.52 (mgC·m−2d−1/10−6). Therefore, we consider that the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carbon is a dynamic process controlled by the increase of carbon compound and its cyclic variation, and those from anthropologic discharge, and phytoplankton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