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279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张和应 《江苏地质》1995,19(2):95-98
梅山矿区塌陷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张和应上海梅山铁矿,南京,210041关键词:地质灾害,环境地质,塌陷,回归分析法,江苏南京。ManagementofCollapseGeologicalSettinginMeishanIronMine¥ZhangHeyi...  相似文献   
72.
GeoBasic在陀螺全站仪联机通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新组合的陀螺全站仪的基础上,在全站仪上开发相应的通讯及数据处理程序,实现了Y/JTG1陀螺全站仪的陀螺仪部分和全站仪部分联机通讯并在全站仪上接收、显示和保存数据,提高了陀螺全站仪的定向速度。新的仪器组合也提高了定向精度和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73.
常跟应  黄夫朋  李曼  李国敬 《地理科学》2012,(12):1481-1487
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影响个人和家庭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支持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等。基于5次全球调查数据和与美国的对比,分析了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减缓气候变化支付意愿和对气候政策的支持。分析表明中国大部分公众听说过气候变化,认为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但对气候变化深层原因了解不够;大部分公众认为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发生、降水和水资源、食物种类等带来了很大不利影响,进而担忧气候变化,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很严重;大部分公众认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应该立即采取行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接受较高的能源价格、保护森林、取消政府对私家车的补贴、提高机动车的能效等。最后讨论了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4.
永善金沙厂铅锌矿是一座开采历史悠久的老矿山,具备大型铅锌矿远景资源前景.依据成矿地质条件和综合矿化信息,结合以往勘查资料及成果,应用综合信息法、多成因类型矿床预测法和趋势外推法确定1个一级找矿靶区和2个二级预测找矿靶区,初步预测Pb+Zn金属资源量达20万吨,为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远景资源条件.  相似文献   
75.
地理国情监测是获取国情国力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综合性、基础性工作。地理国情监测的实施将为生态河南建设提供动态、实时的自然、人文要素信息,林业、水资源监测信息以及环境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以及环保基础设施信息。本文着重研究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体系、生态省建设中的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体系、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措施,并结合河南省地理国情监测试点项目对生态河南建设中的地理国情监测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6.
川西龙泉山西坡更新世泥石流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川西地区龙泉山西坡首次发现了第四纪泥石流沉积。泥石流沉积相组合为AA1B、AA1C、AA1,反映泥石流为洪积扇扇中沉积组合,具有粘性泥石流的沉积特征。ESR测年及孢粉化石组合特征表明泥石流沉积于早-中更新世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龙泉山泥石流的形成反映了龙泉山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构造隆升,以及四川盆地盆地期夷平面的解体,是对早-中更新世之交青藏高原的隆起、季风的加强、暴雨式降水出现的沉积响应,对于研究四川盆地西部及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构造运动及古气候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7.
提要:成都平原晚更新世成都粘土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不同剖面样品的化学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SiO2(平均75.24%)、Al2O3(平均14.12%)、Fe2O3(平均5.81%)为主,地球化学特征与UCC基本相似。与北方黄土相比,成都粘土具有较高的TiO2/Al2O3、Zr/Al、Zr/Ti和Y/Al以及较低的Eu/Eu?鄢、LaN/SmN和LaN/YbN比值,这些特征与成都平原第四系深层土壤样品组成一致,表明成都粘土来源于当地,与北方黄土物源不同。成都粘土CIA平均值为78.59,高于北方黄土平均值(69.34),经历了中期的K迁移阶段,在风化过程中Ca、Na、Mg和K是主要的活动性元素。与北方黄土相比,成都粘土Na、Mg、K和Ca亏损较大,表明经历了更强的化学风化。  相似文献   
78.
大别山北缘石炭系作为古生代唯一不变质或轻微变质的沉积地层,记录了其物源信息和古生代的构造演化.针对研究区这一地质特征,本文分析了研究区砂岩的碎屑组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及碎屑锆石的同位素年龄,并据此对物源区的大地构造属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区碎屑岩主要以中细粒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砂岩的QFL平均值为Q 76.2%,F 15.9%,L7.9%,Q/(F+ L) 4.26;主要元素氧化物平均百分含量SiO263.69%,Al2O3 11.25%,MgO 3.66%,CaO 5.15%,Fe2O3T 6.15%,K2O 1.68%,Na2O 0.68%;部分特征微量元素Th,U,Hf,Sc,Zr,Y平均含量分别为10.78×10-6、2.64×10-6、4.39×10-6、15.67×10-6、166×10-6、25.33×10-6.Rb/Sr,Th/U,La/Y,La/Sc,Th/Sc比值分别为1.49、4.10、14.75、31.92和0.89;稀土元素总量ΣREE平均146.2×10-6(54.11×10-6 ~256.0×10-6),Eu异常0.64,轻稀土略有富集,La/Yb为12.58(3.94~15.42),(La/Yb)N为9.02.锆石年龄测定表明,早石炭世地层中碎屑锆石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0 ~500Ma,晚石炭世地层中碎屑锆石年龄主要为900~ 1300Ma,其次为2000~ 2800Ma.上述结果表明大别山北缘石炭系沉积物来源于不同的源区,包括早古生代的大陆岛弧、扬子板块中-新元古代基底以及华北板块古-中元古代基底.  相似文献   
79.
采用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方法,以4种不同覆土厚度的层状边坡模型为研究对象,水平输入振幅逐渐增大的正弦波加速度,分析了结构面上覆不同厚度土层对动力作用下边坡的稳定影响.研究了在动力作用下边坡的破坏位置和性质、破坏形式及最危险覆土厚度,验证了坡面放大效应与高程的关系,采用MIDAS/GTS软件对模型试验进行振型分析,分析了模型边坡的自振频率与覆土厚度的变化关系.试验结果表明:①模型破坏时最先出现的裂缝在边坡的中上部,且6 cm覆土厚度的模型对振动的响应最大,对应到实际工程中时12m厚度土层覆盖的边坡是最应该注意防护的.②不同厚度的土层破坏的形式不同:当土层厚度较薄时模型破坏较迅速,基本沿结构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且滑动呈现一定的流体特性;当覆土较厚时裂缝先在模型中上部出现,随着振动的持续裂缝继续发展,最后发生整体性崩塌.③随着高程的增加峰值加速度总体呈放大趋势,但最大值出现在边坡中上部而非坡顶,说明不仅均质边坡有加速度的高程放大效应,层状边坡也具有加速度的高程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80.
在安徽巢湖177高地、无为白牡山等地中二叠统栖霞组顶部灰岩段和臭灰岩段发现大量遗迹化石Zoophycos cf.caudagalli。这些遗迹化石以系统觅食迹为主,指示水动力及波浪作用较弱、贫氧的深水沉积环境。在栖霞组的砾状灰岩中,发现部分Zoophycos穿插于灰岩砾石和基质之中,这揭示栖霞组石灰砾岩中的砾石并非成岩作用成因,而是碎屑流沉积形成,属于异地成因碳酸盐岩。综合巢湖地区栖霞组的地层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Zoophycos的生活习性和分布特征,发现表明巢湖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臭灰岩段和顶部灰岩段属于贫氧的碳酸盐台缘斜坡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