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3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21篇
综合类   4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用大地测量数据反演2001年昆仑山地震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2  
利用GPS和水准测量数据 ,采用模拟退火算法与分段断裂位错模型 ,对 2 0 0 1年昆仑山Ms8.1地震同震位错进行了反演研究。结果表明 :断层总长 390 (km)左右 ,呈直立走滑型 ,各断裂段左旋走滑量最大为 5~ 6m ,反演结果基本反映了地震破裂的总体特征 ;该地区岩石剪切模量 μ约为 4 .3× 10 10 Pa ;GPS和水准测量数据的联合使得多个参数的同时反演易于实现 ;大地测量数据与野外地质考察结果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62.
新疆富蕴地区近五十年形变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世纪50~60年代高等级三角测量资料和2004~2005年GPS复测数据,计算了新疆富蕴地区近50年的区域形变场。结果表明:富蕴断裂带中部的相对位移最大,约300mm,中误差约为60mm,平均形变速率最大达6mm/a;不管是采用GPS分析得到的断裂长期滑动速率(2mm/a)还是采用地质资料得到的滑动速率(4mm/a),根据弹性应变积累模型,扣除断裂长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后还有较大的剩余形变场。富蕴地区近50年的区域形变场可能是地壳长期构造运动和强震(例如1931年富蕴8级地震)震后粘弹性松弛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3.
以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采用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利用试错法对2008年西藏改则县扎西错\%M\%s6.9地震断层几何形状进行格网搜索寻优模拟。观测值离散化得到1 010个数据总集,并重采样80次得到80个数据子集,每个子集之间存在微小的噪声差异,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80次搜索寻优。首先用单断裂矩形断层模型进行模拟,最大残差为30 cm。然后用双断裂矩形断层模型进行模拟,最大残差为15 cm。双断裂模型反映了观测形变场的基本特征,并与地震资料符合。根据80次搜索寻优得到主断裂倾滑量95%置信区间为1.6~2.4 m。模拟表明,地表变形是主、余震两次破裂的结果。实际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InSAR可以作为监测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64.
震后形变的解析模型和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3种可能震后效应(震后余滑、孔隙弹性回弹、震后粘弹性松弛)的数学解析模型,分析了各种震后形变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以1931年富蕴8级地震的震后粘弹性松弛反演为算例,说明震后粘弹性松弛解析模型的应用。分析与计算表明:震后1~2年,3种因素都发挥着很大作用:震后余滑和孔隙弹性回弹主要影响近场,粘弹性松弛影响范围较宽广;此后,震后粘弹性松弛则成为构造活动稳定地区震间形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5.
以往的研究显示了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发震断层的隐伏逆冲断层基本特征,但是破裂深部细节差异较大.本文以近场密集的同震形变数据约束芦山地震破裂面几何形状及滑动分布,结果显示芦山地震破裂面具有铲状结构,上部16km为43°~50°高角度断层,深部16~25km为小于27°的低角度断层,破裂深度与重定位的余震分布深度一致.破裂分布模型清楚显示上下两个断层上各有一个滑动幅度大于0.5m的峰值破裂区,最大滑动量1.5m位于13km深处.重定位的余震分布基本都落在最大滑动量等值线外部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芦山地震破裂面几何形状和滑动分布特征与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映秀—北川破裂相似,支持龙门山冲断带发育大规模的近水平滑脱层,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壳缩短增厚、龙门山挤压隆升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66.
对Bernese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以解算北斗观测数据。分别采用精密单点定位和相对定位模式,对分布在全球的13个北斗观测站2013\|07\|23~29观测数据进行单独的北斗和GPS定位解算。结果表明,二者的精密单点定位精度存在cm级差异,相对定位精度存在mm级差异。  相似文献   
67.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爆发MW7.9地震,继而引发5月12日MW7.3级余震,GPS、InSAR监测到震源区及周边大范围同震形变.本文以国内外的GPS和InSAR同震形变为约束,考虑喜马拉雅断裂带岩石圈垂向分层和横向差异的影响,反演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在这次主震和余震中破裂面形状和滑动分布.结果显示,主震从USGS确定的震中位置向东偏南延伸100km以上,破裂地面迹线与主前缘逆冲断裂迹线基本一致.破裂面倾角约7°~11°,大部分破裂集中在深度8~20km,同余震分布深度一致.主震最大滑动量约6.0~6.6m,位于14km深处.余震破裂集中在震中附近30km范围内,填补了主震东部破裂空区,最大滑动约3.6~4.6 m,位于13km深.深度20km以下基本没有破裂.地壳介质不均匀性对破裂滑动分布的影响较大,介质不均匀模型的观测值不符值比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模型降低10%以上.本文地震破裂模型特征与地震反射剖面、以及根据震间期大地测量数据反演的喜马拉雅深部蠕滑剖面极其相似.跨喜马拉雅断裂剖面的震间形变量与地震破裂滑移量直接相关.以此推算,尼泊尔中部大震原地复发周期在300年以上.  相似文献   
68.
利用trackRT实时定位模块对GPS连续站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测站的实时动态位移,精度水平方向约为1 cm、垂向约为2 cm;利用其RINEX模拟模块trackRTr对2011年日本Mw9.0地震的1 Hz GPS数据进行模拟实时处理,与事后处理结果较为一致;分析卫星轨道星历和基线长度对解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线长度对解算精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