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8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5篇
海洋学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东北雨季的划分及其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51-2001年东北地区9站旬平均降水量资料划分了东北雨季,确定了雨季开始旬序、结束旬序、持续期和降水量,分析了雨季各特征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雨季前后大气流场的差异,研究了雨季特征量与热带海温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雨季平均在7月中上旬开始,8月中上旬结束;51a雨季降水量与9站夏季Z指数密切相关,表明了雨季降水基本反映了该地区夏季降水的特征;(2)-般说来,雨季开始早,则持续期长,降水量大,反之亦然;(3)东北雨季主要受东亚夏季风的控制,季风增强北进,雨季开始,季风减弱南撤,雨季结束;(4)东北雨季特征量有短期气候预测时间尺度上的热带季节海表温度距平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52.
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异常及其海气耦合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年际变化及其海气耦合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变化存在显著的距平符号东西一致的单极型和距平符号东西相反的偶极型,其出现的概率分别为67%和33%.偶极期间在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洋性大陆上空的大气中存在着明显的Walker类型的环流,具有显著的局地海气耦合特征,而单极期间这种特征不明显.大部分偶极子的生命史都非常短暂,其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西印度洋正距平的增加、东移和东印度洋负距平的不断加强.单极的发展为整个海盆的不均匀增暖.单极向偶极的转换可以分为两类,第I类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由负转变成正后逐渐向东扩展,东印度洋的负距平范围逐步缩小;第II类是东南印度洋海表温度的负距平不断加强并略向西发展,而西部保持正距平.这种转换还经历了一个年代际变化,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前主要是第I类转换,以后则第II类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53.
40a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1958~1997年NCEP/NCAR4~6月逐候资料的分析表明,将(10~20°N,110~120°E)区域内面积平均的850hPa层上稳定地有θse≥335K且纬向风由东风稳定地转变为西风的时刻为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所谓稳定是指从该时刻起,这一状况必须持续3候且其后间断不超过2候,或持续2候后间断1候但立刻又回到间断前状态.  相似文献   
54.
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OAA最优插值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的逐日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的变化及其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和纬度位置既存在年际变化,也存在年代际变化,且强度和位置的变化是相互独立的。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的年际变化对北太平洋风暴轴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其年代际变化则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当冬季海表温度锋偏强时,大气斜压性在鄂霍次克海及阿拉斯加附近区域上空增强,而在海表温度锋下游至东太平洋区域上空显著减弱,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的斜压能量转换在45°N以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有所增多,而在30°-45°N的太平洋区域上空有所减少,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在35°N以北的西太平洋区域以及45°N以北的东太平洋区域都显著增加,而仅在其南部边缘存在东西带状的减弱区域,导致40°N以北海区北太平洋风暴轴增强,40°N以南海区北太平洋风暴轴减弱,冬季海表温度锋偏弱时则有与之相反的结果。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纬度位置的变化对北太平洋风暴轴也存在较显著的影响,当海表温度锋位置偏北时,在其下游45°N以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大气斜压性减弱,45°N以南的中东太平洋区域上空区域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以及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都减少;而在45°N以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大气斜压性增强,在阿拉斯加湾附近上空尤其显著,在黑潮延伸体区域附近以及45°N以北的中东太平洋上空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以及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都显著增加,导致北太平洋风暴轴在其气候平均态轴线两侧呈现北正南负的偶极子形态;海表温度锋位置偏南时则有与之相反的结果。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均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具有显著的影响,其具体的物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5.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ve role of oceanic dynamics and surface heat fluxes in the warming of southern Arabian Sea and southwest Indian Ocea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events by using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daily reanalysis data and 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GODAS) monthly mean ocean reanalysis data from 1982 to 2013, based on regression analysis,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and combined with a 2? layer dynamic upper-ocea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IOD events, warm downwelling Rossby waves excited by an anomalous anticyclone over the west Indian Peninsula, southwest Indian Ocean and southeast Indian Ocean lead to the warming of the mixed layer by reducing entrainment cooling. An anomalous anticyclone over the west Indian Peninsula weakens the wind over the Arabian Sea and Somali coast, which helps decrease the sea surface heat loss and shallow the surface mixed layer, and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warming in the southern Arabian Sea by inhibiting entrainment. The weakened winds increase the SST along the Somali coast by inhibiting upwelling and zonal advection. The wind and net sea surface heat flux anomalies are not significant over the southwest Indian Ocean. During the antecedent stage of IOD events, the warming of the southern Arabian Sea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reduction of entrainment cooling caused by the Rossby waves and the weakened wind. With the appearance of an equatorial easterly wind anomaly, the warming of the southwest Indian Ocean is not only driven by weaker entrainment cooling caused by the Rossby waves, but also by the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carried by Ekman flow. The anomalous sea surface heat flux plays a key role to damp the warming of the west pole of the IOD.  相似文献   
56.
基于中心轴线的北太平洋冬季风暴轴分类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63年(1948~2010年)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提取风暴轴的中心轴线作为研究主体,以风暴轴的经向分布差异为重点,用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将风暴轴分为平均型、偏北型和偏南型三类,并探讨了各类风暴轴对应的海气异常型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三类风暴轴分别显示了风暴轴经向差异的具体物理图像,对应着不同的涡旋移动发展路径,具有明确的天气学意义。通过EOF分解证明本文的分类反映了风暴轴的主要变化特征,物理意义清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2)三类风暴轴不仅经向差异明显,其北抬南压的纬向位置也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表明该分类方法充分考虑了风暴轴空间分布的经向纬向差异,还揭示了风暴轴多中心的特点。(3)三类风暴轴对应的不同SST异常通过热力过程影响大气的温度场、风场和位势高度场,导致阿留申低压强度位置异常和水平风场异常,进而影响大气斜压性,决定风暴轴的空间分布,是形成不同类型风暴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分析了春夏转换季节中亚洲季风区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断裂的气候学特征及其可能机制。分析表明,北半球副高断裂最先发生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一带。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地区经圈环流的季节转换在高低层存在差异。在3~5月的经圈环流演变中,孟加拉湾地区经圈环流表现为对流层低层首先发生改变,呈高、低层正、反Hadley环流配置,大气加热以感热为主,因而高度场表现出的副高在孟加拉湾首先断裂只是对流层低层的表现。中南半岛则表现为从低到高的整层上升运动增强,经圈环流的减弱、消失是地表感热和潜热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整个对流层副高的断裂应在中南半岛地区。中纬度亚洲大陆积雪季节溶化以高原为中心表现出东快西慢特征,导致105 E以东的东亚中纬度感热首先增加,地表感热加热大气的结果有利于大气经圈环流下沉气流减弱,从而加剧了中南半岛地区经圈环流减弱进程,为北半球副高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地区断裂提供了大尺度气候变化背景。  相似文献   
58.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的合成特征及其可能机理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罗玲  何金海  谭言科 《气象科学》2005,25(5):465-473
利用1970~2000年6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根据(20~30°N,115~125°E)区域内500 hPa的涡度变化选取了12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合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中对流层高层和低层的环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30°N,115~125°E)区域内500 hPa负涡度的增加对应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过程。在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中,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的中心位置虽然稳定少动,但是由于日本东南部反气旋的西移,使得南亚高压东侧的脊明显地加强东伸,这可能对对流层中层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具有重要作用。在对流层低层,源于澳大利亚北侧的气流越过赤道向北传播,经由南海季风槽后到达我国江淮流域,从而影响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  相似文献   
59.
南亚高压在平流层的特征及ENSO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搞清南亚高压在平流层的结构特征以及ENSO事件对它的影响,用较长时段的ECMWF再分析资料对南亚高压在平流层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在垂直方向上最高只在平流层的低层存在,系统的最强出现在150 hPa高度附近,50 hPa以上高压及相应的反气旋环流已经消失;高压系统随着高度增加有略向西北方向倾斜的特征。在El Ni?o年和La Ni?a年南亚高压在平流层无论是位势高度场还是流场都有明显不同的异常变化,表明ENSO对南亚高压在平流层的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El Ni?o时对应为较弱的南亚高压,而La Ni?a时对应略微偏强的南亚高压。  相似文献   
60.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温跃层海温异常联合模及其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黎鑫  李崇银  谭言科  张韧  李刚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0):3270-3284
利用SODA次表层海温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遥感海面高度异常数据,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温跃层海温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太平洋-印度洋温跃层海温异常联合模(PITM)的概念、并定义了该联合模指数.结果表明,联合模指数具有准两年和3~5年的年际变化周期以及2011-2012年的年际变化周期,并具有季节锁相和振幅不对称等特征.联合模的演变过程与温跃层海温异常(TOTA)的发展和传播过程紧密相联:在太平洋,TOTA一般从西太平洋出发沿赤道(5°S-5°N)向东传播,到达东太平洋之后折向北,再沿10°N-14°N纬度带向西传播到达太平洋西岸并向赤道西太平洋扩展,形成一条回路;南太平洋也有类似回路但信号较弱;在印度洋,则主要沿8°S-12°S纬度带向西传播,到达西岸后折向北,然后迅速沿赤道(1.25°S-1.25°N)向东扩展,也形成一条回路.对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的合成分析则表明,联合模的演变过程与大气环流尤其是纬向垂直环流(Walker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联合模的正位相对应着赤道印度洋区域顺时针的Walker环流以及赤道太平洋区域逆时针的Walker环流;而联合模的负相位则有相反的情况.此外,联合模演变过程中,TOTA的传播发展与850 hPa异常纬向风的传播发展有很好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