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9篇
  免费   1170篇
  国内免费   1347篇
测绘学   620篇
大气科学   812篇
地球物理   2285篇
地质学   4299篇
海洋学   698篇
天文学   375篇
综合类   372篇
自然地理   56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597篇
  2017年   539篇
  2016年   385篇
  2015年   353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309篇
  2012年   890篇
  2011年   687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350篇
  2005年   1003篇
  2004年   1014篇
  2003年   756篇
  2002年   275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4篇
  1969年   2篇
  1968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1年   2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Eddy Shedding from the Kuroshio Bend at Luzon Strait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TOPEX/POSEDIENT-ERS satellite altimeter data along with the mean state from the Parallel Ocean Climate Model result have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of Kuroshio intrusion and eddy shedding at Luzon Strait during 1992–2001. The Kuroshio penetrates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forms a bend. The Kuroshio bend varies with time, periodically shedding anticyclonic eddies. Criteria of eddy shedding are identified: 1) When the shedding event occurs, there are usually two centers of high Sea Surface Height (SSH) together with negative geostrophic vorticity in the Kuroshio Bend (KB) area. 2) Between the two centers of high SSH there usually exists positive geostrophic vorticity. These criteria have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eddy shedding times and locations. The most frequent eddy shedding intervals are 70, 80 and 90 days. In both the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 period, the most frequent locations are 119.5°E and 120°E, which means that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eddy shedding location is unclear.  相似文献   
52.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seismic regime and earthquake depth distribution and correlation of seismicity and mud volcanism in the Azerbaijan and the Caspian Sea region. For the present region we have calculated accurate source locations, seismic activity, earthquake repetition and released earthquake energy parameters. It is shown that the active tectonic processes in the region are concentrated within the thick sedimentary cover that we consider as a general source of contemporary stress and a main structural element responsible for the origin of regional earthquakes. The correlation of seismicity and mud volcanism is of paragenetic character.  相似文献   
53.
锌、铝及其合金涂层对钢铁的防护,不仅对阴极起保护作用(Gartland,1987), 对涂层本身也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此外,涂层中金属微粒表面形成的致密氧化膜,也起到了防腐蚀的作用。在不同大气环境下,锌、铝有良好的耐蚀性,其腐蚀速率比钢铁要低得多(李言涛,1998)。采用热喷涂锌、铝及其合金涂层对钢铁构件和构筑物进行长效防护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应用,至今仍是普遍采用的防护措施,并在继续发展(李守本等,1989)。20年代初,法国首先用于海水闸门的防腐;40年代美国用于墨西哥湾的海上井架和海上输油管以及舰船的防腐;60年代英、法、德等国海军将这一技术扩大应用到舰船的上部结构和船壳。而金属热喷涂技术在海洋工程中使用非常有限,第一次使用热喷铝涂层防护近海平台的实例是Conoco公司在北海的Murchison结构上的锥形塔,并且已获得了4a良好的使用效能(Fisher et al.,1987;Shaw et al.,1985)。1984年6月,Hutton张力支柱平台(TLP)在北海下水(水深148 m)安装。系链、升降机和锥形塔均采用火焰热喷涂技术喷涂铝涂层进行防护(Tyson,1985)。1992年6月,Hotton平台使用8a后,对升降机绳索进行观察,在飞溅区没有发现腐蚀现象,也没有检测到褐色渗漏效应(Fisher et al.,1995)。  相似文献   
54.
在紫外线老化前后,利用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分别添加金红石型和锐钛型纳米TiO2的氯醚树脂。研究发现,氯醚树脂中氯、氧元素具有表面富积现象——趋肤效应,而钛和碳元素在内层聚集;添加颜料粒子越小,在表面含量越大;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紫外屏蔽性好,减缓树脂老化;而锐钛型纳米二氧化钛具有显著的光催化活性,加速树脂老化。因此,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将是一种有前途的紫外线吸收剂。  相似文献   
55.
王秀通  侯保荣  李焰 《海洋科学》2006,30(12):62-64
根据阴极保护的特点,建立了用于数值计算的模型;采用边界元方法对海泥介质中的阴极保护系统进行了计算,获得了海泥中钢管表面以及海泥介质内部的电位分布。将计算的结果与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6.
本文利用卫星高度计数据和分析数据,并结合同时期现场深水潜标的流速观测数据,研究了超强台风泰利过境前后台湾东北附近海域流场、位势密度场、位势涡度场以及黑潮入侵东海陆架强度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泰利台风通过改变台湾东北陆坡附近海域的流场、位势密度场,显著地削弱(增强)了西段(东段)陆坡附近的位势涡度梯度,从而使得西段(东段)陆坡黑潮入侵东海陆架的强度显著增强(减弱)。此外,本文还区分了台湾东北西部陆坡附近表层的跨陆坡“上凸型”位势涡度分布与次表层的跨陆坡“下凹型”位势涡度分布,并认为次表层的跨陆坡“下凹型”位势涡度分布也应作为台湾东北西部陆坡附近“位势涡度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大气中的台风过程对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陆架产生显著影响的关键过程及机制,相关结论可为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陆架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7.
海洋褐藻胶生产废水的絮凝-氧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新型高效的絮凝剂Xp,对海洋褐藻胶生产废水进行絮凝,催化氧化处理试验,确定了絮凝剂Xp的最佳使用条件,催化氧化时间和氧化剂用量,结果表明,经本工艺处理后,废水中主要污染物CODcr的去除率达到83.9%,处理后的废水基本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限定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58.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中国孤雌生殖卤虫胚胎发育的相关基因,并对中国孤雌生殖卤虫差异显示中SYBR Green Ⅰ、硝酸银和溴化乙锭三种染色方法进行了比较。以三种单碱基锚定引物对发育0h,4h,8h,12h,16h和10天的中国孤雌生殖卤虫的RNA进行逆转录和26种随机引物进行PCR反应,经非变性的6%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后,分别用SYBR Green Ⅰ、硝酸银和溴化乙锭染色,最后进行差异条带的回收和再扩增。结果表明:(1)6种样本的DD-PCR产物显示长200-3.0k不等的扩增片段,条带清晰,并呈现出有无和强弱的变化(2)SYBR Green Ⅰ和硝酸银染色的灵敏度比溴化乙锭染色的灵敏度高(3)经SYBR Green Ⅰ和溴化乙锭染色的凝胶的回收和再扩增效率比硝酸银染色的高(4)水煮法和NAP-25过柱法对凝胶片段的回收效果几乎相当。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中国孤雌生殖卤虫胚胎发育相关基因时,得到了较好的扩增片段;三种染色方法中SYBR Green Ⅰ染色灵敏度较高,并且SYBR Green Ⅰ染色有利于凝胶片段的回收和再扩增。  相似文献   
59.
海浪的波谱特征分析对认识海浪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海浪谱反映了海浪的结构成分。这对海工建筑、海洋运输、船舶制造、海浪预报和海浪模拟等均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波群是伴随海浪经常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且经常伴随大浪的出现而出现。实践证明,波群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性远比单个波大得多,它是海浪破坏海工建筑物的重要因子,许多防波堤的破坏并非是由单个波的作用,而是由相继出现的几个大波(波群)作用的结果。早先,人们对波群这种习见的现象研究甚少。自1974年葡萄牙锡尼斯港深水防波堤的破坏之后,对波群的研究才日益受到重视。 对波群的研究目前多采用包络方法、马尔科夫链方法和波能过程线法。波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波群的统计特征(如波群链长统计);另外,波群的模拟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目前用包络方法研究波群比较普遍,且有不少研究成果。徐德伦等(2001)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结果,文圣常等(1984)也进行了详尽的讨论。 以往的研究大都是研究波群的统计特征,如合田良实(1976)、 Ewing(1973)、Rye(1974)。而针对地域性的波浪,我国学者也只是以包络方法为基础讨论了不同地域海浪波群的统计特征(常德馥,1987;葛明达,1986;范顺庭,1998)。就波群本身的结构特征而言,即波群的波谱分析特征以往的研究涉及尚少。作者拟借助于谱分析方法,对带有典型波群的实测的海浪记录来分析海浪波群的波谱结构,进而借此对海浪波群的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0.
对于本研究采用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垂直环流的模拟结果已在第Ⅰ部分论述。作者将对与垂直环流对应的温、盐结构进行分析。温度和盐度模拟结果表明:冬季东海沿岸海区的温、盐分布均为近岸低、外海高;近岸温、盐呈垂直均匀分布,在外海出现分层,其温度为表层高、底层低,而盐度却为表层和底层高,中层偏低,长江口以南的近表层以下形成自近岸伸向外海的弱低盐水舌;长江冲淡水区及长江口以北和其以南外海的近表层有温、盐跃层生成,深底层温、盐呈均匀分布,且保持低温高盐特征;随着海区自北往南纬度的降低,岸坡和水深的增大及沿岸下降流的增强,温度和盐度自近岸至外海的垂直均匀分布跨度逐渐变窄;外海近表层的温、盐跃层强度自北至长江口逐渐增强,而自长江口至南逐渐减弱,其位置自北往南逐渐上移;冬季沿岸下降流使长江冲淡水区的盐跃层变厚。夏季海区的温度分布为近岸和外海高,近岸稍远出现冷水涌升,垂向上呈现显著分层,盐度分布为近岸低、外海高;长江冲淡水区及杭州湾以南外海的次表层存在温、盐跃层,其跃层以上出现混合层,且保持高温低盐特征,跃层以下温、盐大致呈均匀分布,并保持低温高盐特征;随着海区自南往北纬度的增高、岸坡和水深的减小及沿岸上升流自南至长江口和自长江口至北的增强和继而减弱,长江冲淡水区的温、盐跃层强度自南至长江口逐渐增强,而自长江口至北逐渐减弱,外海次表层的温、盐跃层强度却自南至长江口逐渐减弱,自长江口至北又逐渐增强,其温、盐跃层的位置自南往北逐渐上移;夏季沿岸上升流使长江冲淡水区的盐跃层变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