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267篇
大气科学   39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及其与亚洲夏季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印度洋SST主模态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对亚洲夏季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SST主模态的主要特征为整个海盆一致的增温趋势,主要具有准3 a和准11 a周期,在1976/1977年和1997/1998年分别具有两次年代际显著增温。印度洋SST主模态与中国雨区夏季降水有很好的关系,其增温趋势与华北、东北南部、华南东部和西南西部降水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降水增多具有很好的关系,并与长江中下游梅雨雨量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变化趋势对亚洲夏季季风系统具有显著影响,在高空,使南亚高压、高原南侧的高空东风以及从南海、东南亚至西南印度洋的高空越赤道气流减弱,但增强10°—20°N、40°—110°E的北风;在中层,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大;在低层,增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但却削弱印度夏季季风低层环流,并且在加强东亚地区的低层南风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南地区的同时减弱华北地区的低层西南风;地面,使亚洲大陆的气压升高;与对流层整层垂直积分水汽输送通量的相关分布与低层环流的相似。因此,印度洋SST主模态的上升趋势是亚洲夏季季风趋于减弱和中国雨带南移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42.
中国夏季降水对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杨明珠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07,31(4):685-694
分析了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SST)与中国160个站夏季降水的关系,得到:印度洋全海盆的增温趋势与我国夏季降水的气候线性变化趋势是十分一致的。另外,热带外南印度洋出现西南印度洋为正(负)、其东北部出现(负)正海温异常的分布模态时,定义为正(负)南印度洋偶极子PSIOD(NSIOD)事件。SIOD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具有重要影响,PSIOD年,5月份中国江南和西南以及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偏多;6~8月份华北、东北区域、长江中游以及华南地区降水增多,华南与华北之间的区域降水偏少,即主要为两条雨带的分布。NSIOD年,5月份中国大部降水偏少; 6~8月中国西南、江南地区以及黄淮地区降水偏多。不同时段SIOD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5月,SIOD主要通过改变马斯克林局地环流的变化,影响印度洋低层越赤道的水汽通量输送;6~8月,通过改变海洋大陆下垫面SST热状态,改变其上空对流强度以及水汽输送方向,并间接影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南北位置,进而对中国雨带的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3.
张晶  丁一汇 《气象学报》1998,56(1):1-19
文中在综合比较过去各类陆面过程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主要参考BATS模式,发展了一个陆面过程模式(LPM-ZD)。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采用物理方程和经验解析公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温度和土壤水汽的求解。在上层土壤,土壤分层较细并采用温度传导和水汽扩散方程求解,而在下层土壤,土壤分层较粗并利用经验方法处理。2.考虑了降水分布的次网格特征及其对陆面水文产生的重要影响。3.较全面地考虑了雪盖对陆面过程的各种影响:对陆面水文的影响、对土壤热传导的影响以及雪盖的高反照率对辐射收支的影响。利用3组单点观测试验资料对陆面过程模式LPM-ZD进行了“独立(of-line)”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陆面过程模式LPM-ZD具有较好的模拟性能,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不同气候区的多种下垫面类型的陆面过程变化特点,模拟结果与观测基本一致。进而又利用一组观测资料和模式LPM-ZD进行了一系列敏感性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模式LPM-ZD对一些参数的确定非常敏感,如初始土壤水汽、植被的物理特性参数以及降水次网格分布因子等,因此提高确定这些参数的准确性是改进陆面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4.
丁一汇  沈新勇 《大气科学》1998,22(5):735-743
该文对对称扰动与纬向基流的相互作用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里是该文的第一部分,将E-P通量理论引入到中尺度对称扰动的动力学模型中,重新定义E-P通量为“倾斜E-P通量”。采用“倾斜E-P通量”的新概念,详细讨论了影响平均基流的几个因子作用。特别在中尺度系统对动量、热量的垂直输送项改变影响环境风场、温度场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5.
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发生条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用运动学方法和ω方程计算了一些暴雨和强对流天气个例的物理场。并讨论了它们与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关系。最后给出了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发生时的三维流场结构。  相似文献   
46.
梅雨期的环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一汇 《气象》1976,2(5):14-16
梅雨是初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天气,它对生产建设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的资料分析,试图从梅雨期大尺度环流结构和环流维持的原因,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梅雨期低层环流的结构 在梅雨期,沿长江中下游地区维持一条准静止雨带。在雨带附近,水平温度差甚小,近地面约1.5°C/100公里,850毫巴和700毫巴为1°C/100公里,这比冬季冷锋  相似文献   
47.
1975年8月上旬河南特大暴雨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本文研究了1975年8月上旬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持续性强暴雨。暴雨由深入内陆后停滞少动、强度维持不消的7503号台风造成。本文从尺度相互作用的观点着重分析了暴雨发生的大尺度条件及暴雨对大尺度环境的反馈作用,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暴雨发生发展的天气学模式,讨论了暴雨维持的机制。  相似文献   
48.
Based on the existing land-surface schemes and models,an improved Land-surface ProcessModel(LPM-ZD)has been developed.It has the following major characteristics:(1)Thecombination of physical equations and empirical analytical formulae are used to construct thegoverning equations of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Higher resolution of model level andphysical equations are adopted for the upper soil layers,and for the lower soil layers,lowerresolution of model level is adopted and empirical analytical formulae are used.(2)In land surfacehydrological process,the sub-grid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and its effects are taken into account.(3)A simple snow cover submodel has been used,which includes effects of snow cover on soilthermodynamics and hydrology,as well as albedo.By use of this model and three groups of point observation data,a series of“off-line”testshave been carried out.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land-surface process model has goodperformance and can well simulate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land surface processes for manykinds of land surface covers(forest,grass,crops and desert)in different climate zone.The resultssimulated by the model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Later,by use of one group ofobservation data and the model,a series of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have been done.It is shownthat the model is much sensitive to some parameters,such as initial soil moisture,vegetationphysical parameters as well as the proportion of the grid covered with rain.Therefore it is muchimportant for land-surface process model to define these parameters as accurately as possible.  相似文献   
49.
During the late summer of 1979, massive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over Eur asia north of 15°N. At 300 hPa, zonal mean temperature averaged over Eurasia along 20°-25°N decreased sharply around 23 August. An abrupt decrease in 300 hPa zonal mean temperature also occurred over extensive mid-latitude zones (40°-55°N) around 18 August, i, e., about 5 days prior to the. monsoon withdrawal over South Asia.The intensity and location of N-S oriented, vertical overturning underwent significant changes over Eurasia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summer to fall. Near 20°-25°N, zonal mean updrafts weakened considerably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18-27 August), Around 45°N, zonal mean downdrafts and the associated cooling (radiative) rate increased considerably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Near 15FFN, 300 hPa zonal mean temperature fluctuated nearly periodically with an approximate 40-day period. These fluctuations appear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small imbalance between 40-day filtered adiabatic cooling (heating) and diabatic heating (cooling).  相似文献   
50.
论河南“75.8”特大暴雨的研究: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15,73(3):411-424
“75.8”河南特大暴雨的发生已经过去40年了,它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场暴雨在1975年8月5—7日3 d之内在河南南部的局部地区降下了1605 mm的总雨量,1、3、6、12 h雨量均破中国降水的历史记录。由于水库垮坝,洪水夺走了该区约2万6千人的生命,经济损失巨大。在这40年间,中国的暴雨研究和预报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气象和水文部门从这场空前强烈的大暴雨和大洪水事件中吸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多年来,以这场超级大暴雨洪水为借鉴,不断促进和鼓励中国气象学家向暴雨研究和预报发展的更高目标前进。有感于此,回顾和评述了当年老一辈科学家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这次大暴雨的研究活动,以及所获得的卓越科学成果。即使从今天来看,其中不少成果也具有创新性的意义,在中国暴雨研究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甚至里程碑式的地位。文中重点对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评述,包括:(1)“75.8”特大暴雨的雨情和极值;(2)“75.8”特大暴雨发生的原因;(3)“75.8”特大暴雨的动力诊断;(4)暴雨中尺度分析;(5)地形对暴雨的增幅作用。希望以此纪念河南“75.8”特大暴雨发生40周年,并表达对参与此次研究活动的老一辈科学家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