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38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31.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9-10月栖息地适宜指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可作为商业性捕捞的对象,准确预报中心渔场可为指导生产提供依据。根据2003、2004年9~10月份期间我国鱿钓船在2°~24°N、57°~69°E海域的探捕数据,结合表温、盐度、海表面高度和叶绿素a,以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AM)和几何平均法(GM)分别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9月份在栖息地指数(HSI)大于0.8的中心渔场作业次数比例超过24%,平均日产量在5.48 t/d左右;10月份在HSI大于0.8的中心渔场作业次数比例在43%以上,平均日产量在5.2 t/d以上。基于表温、盐度、海表面高度和叶绿素a的HSI模型能较好预测印度洋鸢乌贼中心渔场,且AM模型优于GM模型。  相似文献   
32.
该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1995-2019年鳞头犬牙南极鱼(Dissostichus mawsoni)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涉及鳞头犬牙南极鱼的研究逐年增多,发文期刊集中于少数极地或生物学期刊.共被引文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鳞头犬牙南极鱼研究共分为8个方面,分别...  相似文献   
33.
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秘鲁外海茎柔鱼是重要的经济性种类,掌握其渔场时空分布规律有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根据2003—2004年和2006—2009年我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生产统计和海洋表面温度(SST)等资料,使用空间距离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其各年间渔场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年产量重心的分布都存在一定差异,产量重心在经度上随月份整体上呈现向西移动的趋势,在纬度方向上1~6月整体上呈向北移动的趋势,7~12月则表现出向南移动的趋势。聚类分析表明,2003、2006和2008年;2004、2007和2009年空间分布格局各为一类。空间距离分析表明,2006和2009年产量重心差异最大,其中前者平均产量重心为82°23′W、12°53′S,后者为81°47′W、14°27′S,南北相差约1.5个纬度。研究认为,渔场分布的月间变化是由茎柔鱼南北洄游所引起的,年间渔场分布差异与SST等海洋环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4.
渔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与其种群大小有关,而且还与作业规模、单位作业的经济成本和贴现率等有关。传统生物经济模型通常忽视了贴现率对渔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根据1999年-2009年中、日、韩三国在东黄海捕捞的鲐鱼渔获量以及生产成本数据,结合贴现率和渔获价格等数据,构建基于贴现率的东黄海鲐鱼动态生物经济模型。结果表明,贴现率为10%,30%时,短期利益占长期利益的10%~20%.渔获价格在(2327—4654)元/t时,可保证鲐鱼渔获量低于最大可持续产量,从而有效地控制捕捞强度,确保鲐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5.
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除发现油气外,还常常能够发现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共伴生矿产资源.根据油气共生伴生矿产的含量是否达到工业品位以及其与油气藏的空间分布关系,可将其划分为油气同体共生矿产、油气异体共生矿产、油气伴生矿产.油气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勘查评价开发利用,是当今油气勘探开发与研究的趋势之一.综合勘查和综合评价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方法技术手段的综合、信息资料的综合和目标的综合.本文以油气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种类及分类为基础,以其综合勘查评价的目的任务、工作原则与要求为依据,以各种综合勘查评价的方法技术手段为支撑,初步构建了油气矿产综合勘查综合评价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36.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面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9月-2005年4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生产调查资料及海面温度数据,按经纬度1°×1°空间分辨率,采用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鸢乌贼作业渔场分布及其与海面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9月-翌年1月作业渔场分布比较分散,分布在11°30′~19°30′N,58°~64°E海域;2-4月作业渔场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15°~16°30′N,60°~61°30′E。各月份的平均日产量波动不大。作业渔场的适宜海面温度为25~29℃。经Kruskal-Wallis统计检验,调查期间各个温度组作业CPUE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7.
东海鲐鱼资源和渔场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1998~2003年我国东海大型灯光围网企业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评价等数理方法对东海鲐鱼资源和渔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作业渔场在经度上分布无差异,85%以上产量分布在122°E~124°E海域,而作业渔场在纬度上分布差异明显,但主要分布在26°N~28°N和30°N~31°N海域。较高平均网次产量(20 t/net)的海域主要集中在123°E~124°E、26°N~28°N及123°E~124°E、30°N~31°N海域。灰色关联度表明,6年间,以1999年鲐鱼资源状况最好,其次为2002年,2000年最差,1998年、2003年和2001年处于中间水平。分析认为,2000年鲐鱼资源最差可能与1999年捕捞产量过高造成亲鱼量急剧下降、夏季渔场水温偏低和鲐鱼资源的周期性波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8.
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鱼类资源之一,科学预测日本鲭的资源丰度有利于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本研究依据日本渔业机构提供的1987–2012年日本鲭太平洋群体的资源量数据,结合产卵场和渔场的海洋环境数据以及气候因子,使用广义加性模型对影响日本鲭太平洋群体的海洋环境和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筛选出有显著影响的因子并建立该群体的资源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与该群体资源量有显著关系的影响因子有:北极涛动指数、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渔场海表面高度、渔场海表面盐度和渔场海表面温度。基于赤池信息准则筛选出的4个资源量预测模型分析表明,包含北极涛动指数、渔场海表面高度和渔场海表面温度的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该模型的验证结果也通过了t检验(P<0.05),可用于日本鲭太平洋群体资源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39.
本文利用2003-2011年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业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和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 a, Chl a),开发基于广义加性模型(GAM)和神经网络模型(NNM)的复合模型研究滑柔鱼资源时空分布。GAM用于选择关键影响因子,并分析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关系,NNM用于建立关键影响因子与CPUE之间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GAM选择的影响因子的偏差解释率为53.8%,空间变量(经度和纬度),环境变量(SST、SSH、Chl a)均匀CPUE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CPUE与SST和SSH之间为非线性关系,与Chl a之间为线性关系。NNM模型的MSE和ARV较低,其精度高且稳定。此复合模型也能够解释解释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时空变化趋势和迁徙模式。  相似文献   
40.
The mitre squid(U roteuthis chinensis) and the swordtip squid( U. edulis) are Indo-Pacific cephalopod species that are abundant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They are currently exploited in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s and make up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Chinese neritic squid catch. Beaks, the feeding organs of squid, are important for individual size and biomass estimation because of their high resistance to degradation in predator stomachs and consistent dimensions. In this study, 104 U. chinensis and 143 U. edulis individuals were sampled from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with mantle length from 70 to 260 mm and 96 to 284 mm,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rphological beak values were greater for U. edulis, compared to U. chinensis, for upper hood length(UHL), upper crest length(UCL), upper lateral wall length(ULWL), lower crest length(LCL), and lower lateral wall length(LLWL). According to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UHL/ML, UCL/ML, ULWL/ML, LCL/ML, LLWL/ML and LWL/ML could re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aks for U. chinensis, while UHL/ML, UCL/ML, ULWL/ML, LHL/ML, LCL/ML and LLWL/ML could represent it for U. edulis. According to 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 values, a power function was the most suitable model for U. chinensis, while a linear function was the most suitable model for U. edulis. The beak variable-mantle length ratio(beak variable/mantle length) declin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mantle length and declined sharply at the early stage of growth in both beaks and species. The ratio changed quickly after achieving the mantle length of 140 mm for U. chinensis, while the ratio changed quickly after 170 mm for U. edulis. Beaks in both species experienced sharper changes through maturity stage I to II than other maturity stages. This study gives us basic beak morphology information for U. chinensis and U. edulis in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s. Geometric morphological methods combined with dietary analysis should be us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