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58篇
综合类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周江羽  王江海 《地质学报》2019,93(8):1793-1813
青藏高原中东部分布着一系列中小型古近纪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已引起盆地构造、沉积和岩浆活动等地质事件的响应。古近纪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中广泛分布的巨厚粗碎屑岩充填、新特提斯海湾消亡、大规模地壳挤压褶皱冲断和高钾岩浆活动、周缘前陆盆地形成、干旱-温暖极热事件以及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等。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盆地构造-沉积学、生物地层学和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部玉树-囊谦地区断陷盆地发生了大规模挤压掀斜和冲断,在盆缘形成高陡地层和挤压向斜,盆地内地层发生明显的褶皱变形。盆地内部充填了巨厚层状底砾岩、紫红色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并被晚期岩浆岩所切割。南部巴塘-丽江地区形成走滑-拉分盆地。区域地层对比、细碎屑岩内孢粉和古植物、火山碎屑岩和侵入岩的U- Pb和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盆地内充填沉积物形成于始新世(56~32 Ma)。古近纪紫红色细粒沉积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的出现表明盆地封闭期处于干旱-炎热的古气候环境。38~32 Ma是自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以来,青藏高原中东部从转换挤压到转换伸展的过渡阶段,出现了大规模高钾火山喷发和随后的岩浆侵入,并导致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北部盆地的封闭时间(约37 Ma)早于南部盆地的裂解(约32~28 Ma)。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主要是自约38 Ma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陆壳挤压、变形和缩短,及由高原早期构造隆升诱导的逆冲挤压和走滑拉分引起的。  相似文献   
32.
湖北大别山黄土岭麻粒岩中冠状体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北黄冈黄土岭麻粒岩的矿物组合为斜方辉石(Ⅰ)+石榴子石+斜长石(Ⅰ)+石英。在石榴子石的边部出现堇青石+斜方辉石(Ⅱ)组成的冠状体,它揭示曾发生如下变质反应:石榴子石±石英→英青石+斜方辉石(Ⅱ)。温压估计结果表明,麻粒岩的形成温压分别为857~998℃和1.18~1.23GPa;而堇青石+斜方辉石(Ⅱ)冠状体的形成温压分别为829~911℃和0.53~0.59GPa。上述结果显示麻粒岩形成后大别杂岩曾发生一次近绝热的快速隆升减压退变过程。该地麻粒岩的温压条件与Harley(1989)给出的世界90个麻粒岩产地的温压条件相比属于高压类型[1],代表该岩石曾达40km以上的下地壳深度。  相似文献   
33.
流体与非线性现象的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二个典型的非线性现象(大别杂岩中的热中心混合岩和云南腾冲热海钙华中的化学振荡分层)的成因机制研究为实例,阐明了流体在成岩和成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流体不仅影响着体系能量的传递,而且,还控制着物质成分的时空分布和输运过程。流体研究是把地质过程之间耦合起来加以整体考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4.
云南元谋苴林群变质作用P-T-t轨迹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苴林群变质杂岩出露于扬子地台西缘的云南元谋地区, 北面与康滇变质杂岩相连. 在详细岩相学观察和对石榴石生长环带细致研究的基础上, 重建了苴林群中十字石-蓝晶石带变质作用的P-T-t轨迹. 该轨迹具如下特征: (1)逆时针方向演化;(2)在进变质初期, 增温幅度大于增压, 尔后逐渐变为增压为主, 最后温压同步达到峰值;(3)在峰期变质后为近等压降温. 其中进变质过程P-T-t轨迹与岛弧岩浆增生密切相关. 岩浆增生、变质类型和构造背景可与全球Grenville期构造-变质作用作对比, 并可能与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1.0 Ga) Rodinia古陆拼贴有关. 退变过程P-T-t轨迹指示近等压的缓慢冷却, 表明岩浆增生结束后未曾有强烈的剥蚀并存在深部热源的持续供给. 该热源可能与新元古代(0.82 Ga) Rodinia古陆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35.
滇西剑川-大理地区新生代钾玄岩系中深源包体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红河-哀牢山大型左旋走滑剪切带剑川-大理段北东侧边缘的早第三纪小型拉张盆地中分布着中性-中酸性的钾玄质浅成侵入岩群(26.3-36.7Ma),其中有些岩体含有高级或中高级变质的镁铁质包体。依包体的形成温成条件和矿物组合特征可分成三种类型:Ⅰ类包体为石榴透辉石岩,形成于下地壳或壳-幔过渡带部位,变质温度条件为p=10.47-11.51kbar,T=828-901℃;Ⅱ类包体为含石榴透辉角闪岩,形成于中、下地壳部位,变质温压条件为p=6-10kbar,T=760-830℃;Ⅲ类包体为变质辉长岩,形成部位浅于上述两种类型,变质温压条件更低。Ⅰ、Ⅱ类包体经历了由构造抬升机制导致的减压退变质作用,伴随着富硅、钠流体相对岩石的交代作用,抬升后的平衡温度为T=761-778℃。深源包体与寄主岩相似,具有受俯冲带物质影响的EMⅡ源区特征。印度板块和扬子克拉通之间的持续俯冲、挤压以及走滑、剪切作用控制着本地区下部大陆地幔性质、壳-幔相互作用以及钾玄质岩浆的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36.
根据流体动力学和自组织理论,研究了玄武岩柱状节理形成的动力学特征,并应用福建镇海一带玄武岩平均化学成分,估算出动力学方程中所涉及的参数,求出了断面直径与节理柱体长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并用数值计算方法,求出了R_a,d和L的值,其结果与该地区的地质实际基本吻合,最后探讨了柱状节理的成因机理,并把柱状节理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1)热耗散-对流阶段,(2)冷却-收缩阶段。  相似文献   
37.
新生代西秦岭—松甘块体向东挤出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后青藏东北部一种主要应变响应形式 ,它构成青藏高原东部走滑调节带的北支 ,并与南部印支挤出构造一起共同调节和吸收大陆碰撞后青藏东部的变形。西秦岭岷县—宕昌断裂的走滑与新生代盆地在时空上的耦合 ,明显展示出西秦岭—松甘块体向东走滑挤出历程并提供了走滑作用的定量标尺。古近纪岷县—宕昌断裂的走滑位移量为 36km ,而新近纪则为 76km ,相应的平均走滑速率分别为 0 .0 86mm/a和 0 .37mm/a ,表明新生代西秦岭—松甘块体向东挤出的幅度至少为 112km。西秦岭新生代幔源岩浆活动是在块体挤出背景下 ,块体旋转停止、断裂面弯曲和走滑加速等诸事件耦合的结果 ,同时也是断裂走滑的物质和时间记录器 ,表明岷县—宕昌断裂新生代的走滑波及到了岩石圈底部 ,记录了青藏东北部变形响应的动力学机制从以块体旋转为主向快速走滑为转变的时间 ,即西秦岭—松甘块体向东快速挤出的可能时间为 2 1.1~ 2 5 .4Ma。  相似文献   
38.
青藏东缘新生代两类高钾岩浆活动的热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40Ar/39Ar年龄数据表明, 青藏东缘和印支块体上出露两期新生代具有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岩浆活动, 它们的时代分别为40~28和16~0 Ma. 早期高钾岩石沿主走滑断裂如金沙江-红河断裂断续分布, 是在转换压缩过程中产生的. 晚期高钾岩石广泛分布于裂谷盆地中, 它与青藏和东亚地区出现的东-西向伸展有关. 结合地球化学示踪结果可知, 早期岩浆活动是在陆内俯冲过程中形成的, 而晚期岩浆活动则起源于一个新近交代富集的亏损地幔. 岩浆间歇期则代表在印度-亚洲东碰撞带一次重要的地球动力学转变, 即从由地壳变形控制的过程向由地幔构造占主导的过程转变.  相似文献   
39.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information about migmatites,the following lines of evidence have been proposed for discriminating the anatectic leucosome in the Dabieshan Complex:(1)its width is larger than that derived from the subsolidus genesis,cutting across regional foliation,thus giving rise to complicated folds and wider selvages;(2)it is composed of melanic and accessory minerals in addition to quartz and feldspars;(3)the significant dfference in anorthites of plagioclase between paleosome and leucosome;(4)temperature and pressure(P/T) conditions revealed by the mineral compositions and assemblages are over those for the onset of anatexis;and (5)it is enriched in the major elements(e.g.Al2O3.Fe2O3and TiO2)and immobile and incompatible elements(e.g.LREE,Th,Hf and Zr).Finally,by combining the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with the statistical data f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inerals and mass-balance in the migatites,it is concluded that anatexis is the cardinal mechanism of migmatization in the Dabieshan Complex.  相似文献   
40.
大别杂岩内角闪质岩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杂岩内角闪质岩石呈透镜状或似层状产出,由10种不同岩类构成。根据稀土元素特征,可把角闪质岩石分为轻稀土富集型和平坦型两大类。稀土元素的定量模拟表明,它们是由上地幔石榴二辉橄榄岩经20%的部分熔融和35—56%的橄榄石(TH1型)和14—20%的橄榄石和单斜辉石(TH2型)的分离结晶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