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向海湿地沉积剖面化学元素相对迁移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旨于探索沉积剖面元素迁移强度的描述方法,讨论向海沼泽湿地沉积物化学元素的迁移积聚等基本地球化学特征,以深化对沼泽湿地沉积化学行为的某些认识。冬季在向海两处沼泽采集了代表一定范围汇水区与人类活动影响的沉积芯。利用Tessier等(1979)提出的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中多种常量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相进行分离。可迁移系数、潜在迁移系数、非迁移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在向海沼泽沉积剖面中,化学元素相对迁移强度为:Ca、Sr、Mn、Pb潜在活性最大,Ti、Al、K、Rb潜在活性最小,以此为依据,Ti、Al、K、Rb等元素适宜作为示踪元素。为消除沉积物构成组织的影响,以Al为参考元素对重金属元素形态两种分量进行归一化后,重金属环境非迁移分量与相对迁移分量均表现出在表层的富集,尤其表现在上游霍林河煤矿开发后20余年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介入加速了重金属元素通过河流搬运向下游湿地的输入。  相似文献   
32.
该文对2016年11—12月北京及周边地区不同站点重污染期间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地面和探空气象要素及化学组分等对重污染成因进行深入探讨,比较了其中两次持续3 d及以上重污染过程的异同。结果表明:重污染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PM2.5质量浓度较高,北京上甸子站、顺义站、朝阳站的PM2.5质量浓度分别为73.1,130.8,226.0 μg·m-3,河北保定站和石家庄站分别为357.8 μg·m-3和346.9 μg·m-3。12月17—21日重污染过程比11月3—5日持续时间更长且PM2.5质量浓度更高。通过对11—12月所有重污染过程分析发现,北京颗粒物重污染发生的主要气象条件是静稳天气。在排放源相对稳定情况下,逆温层的结构、演变和持续时间决定了重污染的程度,其中污染持续时间和污染期间的主导逆温层类型演变对重污染程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较低的水平风速、逆温层的持续出现及更多的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12月17—21日污染偏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33.
重庆地区近10年酸雨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巴金  汤洁  王淑凤  徐晓斌 《气象》2008,34(9):81-88
利用2005年重庆各区县31个观测站降水的pH值资料分析了当年整个地区的降水酸度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选取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网中沙坪坝、涪陵、万县、奉节和巴东5个观测站点1997年至2006年的酸雨观测数据,对重庆地区近10年来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降水酸性和电导率的地区间差异较大,降水酸性的季节变化较明显,冷季(秋、冬)较暖季(春、夏)要强.西南部降水酸性较强,受污染程度也较严重,但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东北部大多为弱酸性降水,且受污染程度也较轻,但是日趋酸化和污染加重的趋势却较明显,且季节变化尤为明显,其中夏秋两季pH值的明显减小是其近10年来酸化加重的主要原因.涪陵的数据明显不同,酸性降水频率较低,pH值偏高的同时电导率也偏高,2001年前后情况尤为明显,可能受局地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34.
全国酸雨观测网纯水质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中国气象局下发的《酸雨观测业务规范》对各酸雨观测站的纯水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从2006年起,年度酸雨观测业务质量考核中增加对纯水电导率(K值)的考核内容。文章对2006-2008年的各酸雨观测站纯水K值考核成绩和各站上报的纯水来源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3年来全站网纯水质量逐年改善,95%台站使用的纯水可以达到《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的要求,83.3%台站使用的纯水质量达到优秀成绩(电导率K<5μS.cm^-1)的水平。全站网的纯水来源呈现多样化特点,可以分为自制蒸馏水、市售饮用纯净水、医院自制水、其他单位自制水4类。市售饮用纯净水在台站的纯水来源中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医院自制水的使用比例相对下降。4类纯水水源中,瓶装饮用纯净水和医院自制蒸馏水的总体质量相对较好,而台站自制蒸馏水的质量情况相对不理想,其他单位自制水中的少数质量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5.
上甸子秋冬季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特性   总被引:31,自引:1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4年秋冬季(9—12月)4次雾霾天气过程在京、津背景地区——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观测的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分析,发现该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受天气过程的影响很大。4次雾霾影响时段,平均气溶胶散射系数σ_(sca)、吸收系数σ_(abs)和单次散射反照率ω都远高于雾霾过后清洁时段的数值,其中气溶胶ω在雾霾影响时段为0.94~0.97,雾霾后为0.84~0.86,平均减小了0.1左右,表明雾霾天气有利于气溶胶的累积和生成。相比于光吸收性气溶胶,雾霾天气对光散射性气溶胶的增加更为有利,反映了二次气溶胶的产生及其对消光的贡献可能有较大增加。  相似文献   
36.
EIS-GIS联合系统在第四纪研究中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年丰  汤洁 《第四纪研究》2001,21(2):100-107
2l世纪全球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人类将面临重大的挑战.采用高新技术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将是一项迫切的任务.GIS虽然已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它缺少强大的建模和模拟功能,其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模拟模型使用较早,但未形成系统.本文提出了环境模拟系统(EIS)的新概念和建立方法,该系统具有强大的建模功能和模拟功能.为使EIS与GIS的功能优势互补,作者建立了EIS-GIS联合系统,并以松嫩平原西南部土地碱质荒漠化的预警研究为例,阐述了EIS-GIS联合系统的应用方法.第四纪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在各类环境介质中存储了不同时空的、丰富的环境信息,如能应用EIS-GIS联合系统进行研究,将会获得新的进展,文章介绍了建立环境模拟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推荐了一些较适合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7.
瓦里关大气本底观象台CO2、CH4观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温室气体(CO2、CH4)观测仪器为例,从仪器运行的稳定性和各级标准气体标定两个方面介绍了温室气体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表明,瓦里关大气本底台的CO2、CH4观测仪器运行稳定,观测数据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和可信度.经过严格质量控制的温室气体实时测量数据报送到世界气象组织下属的温室气体数据中心,成为各国科学家分析欧亚大陆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38.
积分浊度计在沙尘暴监测网试验中应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中国气象局在沙尘暴监测网各站点安装了积分浊度计,这是国内首次利用积分浊度计进行大面积气溶胶光学性质的监测。文章选取北京观象台2003年9月2日至11月18日散射系数数据以及部分PMIO质量浓度数据,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了观测期间散射系数的变化特征,散射系数与PMIO质量浓度以及能见度的关系,得出观测期间散射系数的平均值(标准偏差)为306.2Mm^-1(292.78Mm^-1);风速对散射系数有重要影响;散射系数与PMIO质量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r=0.761),与能见度存在负相关关系(r=-0.716)。  相似文献   
39.
针对松嫩平原西部地下水潜水位变化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现状,运用GIS-PModflow联合系统确定了地下水环境预警警戒线,采用以不至于发生土壤盐碱化的潜水临界水位作为上警戒线值,以潜水开采极限深度作为下警戒线值。在对系统模型概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潜水位的数值模拟和预报。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图像数据进行栅格叠加和属性判断,通过对预报水位与警戒水位对比,进行水环境预警。结果表明,研究区2015年的警情较1999年增加,且以灌溉后潜水位上升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警情为主。  相似文献   
40.
为研究中国大气中非甲烷烃(NMHCs)区域性本底浓度与变化特征,采用吸附富集—热脱附—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临安(30°25′N,119°44′E,海拔132.0 m)和上甸子(40°19′N,117°07′E,海拔286.5 m)大气本底站大气中NMHCs的组成与浓度。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先后按季度分4次观测与取样,共获145个有效样品。检测出C2-C10的NMHCs组分52个,其中包括26个烷烃、17个烯烃和9个芳香烃化合物。在临安和上甸子大气中非甲烷烃总烃(TNMHCs)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8.5±126.0)×10-9C,(278.7±185.5)×10-9C。两站烷、烯、芳香烃在TNMHCs中所占的比例相近,分别约为21%—33%,7%—19%,54%—70%。受源、汇和气象条件的共同影响,NMHCs浓度存在明显地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但变化趋势两地略有不同。TNMHCs平均浓度的峰值都出现在10月,谷值分别出现在1,7月。气象要素以风向和风速的影响最为明显。TNMHCs高浓度大多与上风向存在较强污染源有关。另外发现,临安TNMHCs浓度比10 a前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