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质学   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近50年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5年东北地区100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得出各年代稳定通过10℃,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分布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气温持续增暖,线性趋势达0.4℃/10 a,较我国其他地区更为显著,且与各热量资源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使得稳定通过10℃,0℃积温普遍显著升高,且稳定通过10℃,0℃积温的持续天数也普遍显著增加;稳定通过10℃,0℃积温和持续天数的等值线在东北平原和相对平坦的内蒙古高原向北大幅度推进,而在山区有向高海拔地区抬升的趋势;稳定通过10℃,0℃积温持续天数普遍增加是受到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影响,而且起始日期提前比终止日期延后的影响更明显。东北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有利于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提高和稳定。  相似文献   
32.
利用FY一3A、HJ一1A/B和EOS多源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2010年7月下旬至8月初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进行了动态监测,并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分析:一是流域和区域的平均降水量和暴雨面积分析。将区域自动气象站降水量观测数据导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空间插值,根据降水量实况、地面灾情和决策服务的需求,选择流域或区域,基于1:25万水系数据划定各个受关注流域的边界,实现分流域和区域的平均降水量和暴雨面积统计分析。二是FY一3A和EOS中分辨率遥感数据区域洪涝整体状况分析。FY一3AMERSI数据和EOSMODIS数据主要用于区域洪涝整体状况的分析,选取降水过程前的晴空数据作为基准,在暴雨发生后,抓住晴空间隙的卫星过境数据,选择特定波段,基于数据直方图,对图像进行彩色增强,生成客观且直观的服务产品。三是H卜1A/B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局部洪涝灾害详细监测和定量分析。HJ一1A/B数据本身带有地理坐标数据,但其精度不能满足分析要求,所以首先要进行几何校正,对几何校正后的数据进行彩色合成和增强后,一方面可以直接导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典型河道宽度的量测,另一方面可以用于图像监督分类法感兴趣区的选取,实现对高分辨率数据上复杂河道洪水信息的提取,而后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洪水淹没面积的定量分析和直观成图。这些定量分析产品为抗洪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近50a东北冷涡暴雨水汽源地分布及其水汽贡献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HYSPLIT v4.9轨迹追踪模式,以分辨率为2.5°×2.5°的再分析资料驱动模式,对东北地区308例冷涡暴雨过程中的目标气块,进行后向轨迹追踪模拟。结果显示东北冷涡暴雨主要有4个水汽源地,(Ⅰ)西太平洋及相邻海域(包括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渤海和东海)水汽贡献率最大,平均水汽贡献率达39.8%;依次是(Ⅱ)孟加拉湾—南海海域为32.1%;(Ⅲ)欧亚大陆,尤其是贝加尔湖附近为20.9%;(Ⅳ)东北地区的水汽贡献率最小,仅为7.2%。欧亚大陆主要输送700 hPa高度附近的干冷气团,而各海域则输送800 hPa高度以下的暖湿气团。  相似文献   
34.
实测异常往往因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其形态特征不明显,从而无法准确地得到异常体的位置、范围、走向等信息.针对该问题,人们提出了很多方法来使异常特征明显化,如阴影图、分析信号、斜导数法等,以上方法都能很好的完成这项操作.本文提出了高低帽变换和小波分析方法来进行异常形态特征增强,通过实测数据的处理结果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35.
该预测系统能对我省作物生长季内任意滑动段(10天~2月)气温,利用常规的统计方法和对影响我省气温的物理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目前是短期气候预测人员对任意滑动段气温预测的主要依据,通过1年来试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6.
确定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一种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实 《地理科学》2007,27(Z1):10-18
利用1961-2000年美国NCEP/NCAR再分析的海平面气压资料,选择用亚洲一澳大利亚季风(A-A季风)系统中西伯利亚高压和澳大利亚低压两个大气活动中心之间标准化的气压差来表征东亚冬季风强度.分析表明,新指数对中国区域(青藏、云贵高原除外)冬季气温的影响显著,特别是与中国东北大部、西北部分区域和华北、华东大部区域的相关程度更好.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同期环流及海表温度场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该指数可合理和客观地表述东亚冬季风的强度.东亚冬季风强度与同期印度洋西部海温有较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37.
吉林省近50年气温概率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波  孙力  刘实 《吉林气象》2007,(2):12-15
本文选取了吉林省10个测站的冬、夏季气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分析方法,探讨了吉林省冬、夏季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概率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吉林省的夏、冬季气温表现为两种变化特征,一是均值的显著变化;二是方差的显著变化。吉林省夏季和冬季气温均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不同的年代际变化阶段,气温的总体概率分布特征差异很大,这种概率分布形式的差异与高温、低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繁与否具有密切关系。同时,冬、夏季气温变化特征还表现为平均值的增加,因此吉林省发生暖冬及夏季高温的机率增大。  相似文献   
38.
1996年冬季(1996年11月—1997年2月),吉林省的主要天气气候特点是:气温稍高,降水偏多。本文简要分析了冬季天气的环流成因及其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东北三省冬季气温变化的有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简要回顾中国学者有关东北三省冬季气温变化的研究成果,概括分析了近百年或近几十年时间尺度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年际、年代际变化的基本特征,综述了与冬季气温年际、年代际变化相关的各类海-气环流因子。近百年来,东北冬季气温上升,1987年前后发生增暖突变;北极涛动、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等是影响东北冬季气温年际变化的主要因子;北极涛动、东亚冬季风、东亚中高纬环流型等的持续性是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子。对多种变化特征集中出现的20世纪70年代末的气候变化值得深入探讨,也有必要在整个东北三省的范围内,深入开展冬季气温预测方法的系统研究。另外,测站气温序列的非均一性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0.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72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海平面气压、500 hPa高度场及200 hPa与850 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经去除线性趋势处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去除线性趋势后,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69,较原始序列更为显著;两者变化的阶段性较为同步,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于2004年已转入低温阶段,这与东亚冬季风同时转为偏强阶段关系密切;两者均存在20年左右的长周期,同样存在相近的阶段性短周期;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增温变化趋势在1986年前后的增暖性气候突变中起重要作用。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年代际信号的相关系数达-0.86,较原始序列年代际相关更为显著;两者的年代际变化存在21.5年左右的共同准周期。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序列存在4年左右的共同准周期。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异常存在与东亚冬季风相关联的200 hPa东亚急流、500 hPa东亚大槽、乌拉尔高压、850 hPa风场、地面西伯利亚高压等的异常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