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王啸华  黄荣  李杨  沈阳  慕瑞琪 《气象科学》2020,40(4):546-553
利用现场调查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资料,对2019年6月29日发生在宝应县的一次风灾过程的强风类型和风灾强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本次被大风损坏的物体倒伏方向比较一致,没有辐合状特征,碎片散落范围较小,符合直线型雷暴大风特征物的分布特征。从瓦片碎片分布和树木折断后倒伏的方向判断,地面大风的风向主要为西南或偏南。对照EF等级标准估计产生风灾时短时阵风最大风力为11级左右。(2)6月29日02时,地面气旋从金湖进入宝应后向东偏北方向移动,在低压中心附近由于气压梯度力产生了极大风速4~6级的旋转风,风速较大的区域位于低压中心南侧,风向为西南风。闪电监测资料显示当时宝应境内雷电活动较弱,表明与之对应的对流风暴强度较弱,达不到形成龙卷风所需要的对流强度。(3)雷达资料分析表明该对流单体不具备超级单体回波结构特征,径向速度也没有识别出中气旋和TVS。中层的径向速度大值区下传,在近地面产生强辐散气流叠加在气旋中心南侧西南风上,增大了地面风速,因此,此次风灾是由气旋中心南侧西南风与小尺度对流风暴导致的下沉出流叠加所形成的强风造成的。  相似文献   
22.
黄荣 《西部资源》2010,(6):26-26
<正>按照国土资源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统一安排部署,经过近2年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我市285个采矿权实地核查成果已经通过自治区检查验收。从10月开始,采矿许可证换证工作全面展开。本次换证工作,只对原采矿许可证的矿区范围进行变更,即将原采矿许可证矿区范围使用的北京1954坐标系统,变更为西安1980坐标系统,其它事项不变。  相似文献   
23.
蔡火灿  王伟涛  段磊  张博譞  刘康  黄荣  张培震 《地质学报》2022,96(10):3345-3359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展的前缘位置,其新生代构造变形对揭示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过程与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这些地层所记录的古地磁极旋转信息是定量约束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发生的时间、方式与幅度的载体。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地层出露良好、具有精确地层年代控制的路乐河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古地磁极旋转研究,统计分析路乐河剖面24. 6~5. 2 Ma之间1477个可靠古地磁样品的特征剩磁方向(ChRM),发现柴达木盆地北缘路乐河地区在24. 6~16. 4 Ma发生小幅度(不显著)的逆时针旋转,旋转角度约为8. 4°±6. 1°;16. 4~13. 9 Ma路乐河地区发生显著的顺时针旋转,旋转角度可达36. 1°±6. 0°;13. 9~5. 2 Ma 该地区未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5. 2 Ma以后路乐河地区逆时针旋转了~6°。结合柴达木盆地北缘区域构造变形的分析,我们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路乐河地区在16. 4~13. 9 Ma 之间发生强烈的顺时针旋转构造变形(~36°)可能代表了盆地北缘中中新世遭受强烈的地壳差异缩短变形,从而成为高原最新形成的部分。  相似文献   
24.
对流层低层偏东风对北京局地暴雨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利用风廓线仪、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及NCAR/NCEP 1°×1°分析资料等,对北京地区两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对流层低层偏东风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浅薄和深厚两次偏东风的形成机制、偏东风的垂直结构特征和温、湿特性,以及偏东风在北京局地暴雨中的作用等。主要结论如下:(1)浅薄偏东风活动在距地面高度500 m 以下,水平尺度约250 km,时间尺度约12 h, 地面风速平均约1 m/s;深厚偏东风活动在距地面高度3000 m 以下,水平尺度大于600 km,持续时间大于24 h,地面风速平均约4 m/s。(2)浅薄偏东风由边界层内浅薄的次天气尺度暖性低涡引起,深厚偏东风由天气尺度地面暖性低压倒槽的发展引起。(3)偏东风具有高相当位温的属性,其源地是北京东部或东南部的暖湿气团;在暖湿偏东风上方800~600 hPa 存在干冷空气活动,形成了有利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浅薄偏东风暖湿能量的局地集中特征更为显著,而深厚偏东风在水汽和能量的持续输送方面,以及与500 hPa 偏西风形成较强的、有利于强对流风暴发展的低层垂直风切变方面作用更为显著。(4)浅薄偏东风在时间和空间上与近地面层辐合中心对应较好,与中高空辐散有较好配合,动力作用明显,直接起到了对流风暴的触发机制作用;深厚偏东风与辐合中心对应较差,与垂直运动及上层辐散也没有很好的配合,与对流风暴的触发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深厚偏东风在对流层低层对应厚达3000 m 的潮湿空气层,削弱了雨滴下落过程中产生的蒸发降温作用,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和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