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21.
亚澳中低纬度区域暴雨天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跨越南北半球的亚澳季风区内的暴雨等灾害天气系统为主要讨论内容,分析了影响这一地区的环流和天气系统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这对深入了解该区域内季风的影响和降水系统的机理提供了帮助.同时,对于预报的改进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2.
近30年的集成研究表明,南大洋吸碳能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但是这种减弱趋势在2002年后又开始转变为显著增强的趋势,展现出一种吸收大气中人为CO2更强的能力,这种态势伴随着南大洋的酸化进一步增强。观测表明,开阔大洋(45°S—50°S)在1991—2000年间的pH下降速率为每年0.0007,文石饱和度Ω文石以每年0.015的速率上升,而在2001—2011年间pH下降速率增大为每年0.0024,Ω文石转变为每年0.017的下降速率。在南大洋近岸海域,海洋酸化程度区域性差别很大,影响因素也更加复杂。例如,普里兹湾在1994—2010年pH和Ω文石分别下降了0.11和0.30,威德尔海在1978—2008年间的表层海水pH下降速率为每年0.0011,Ω文石下降速率为每年0.002。基于现场观测数据和遥感反演参数方法,从点线观测数据评估扩展到海区整体范围的南大洋酸化趋势评估取得了重要进展。而近期改进的模型模拟与观测结果比较在量级和更大尺度空间上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本文对地球系统模型(ESM)预测的包括RCP 8.5等不同情境下的南大洋酸化趋势以及海洋酸化对南大洋生态系统的效应进行综合评述,结果表明到本世纪末南大洋大部分海域都将处于文石不饱和状态,预示着南大洋的酸化进展将会严重影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变化和损坏整个南大洋的生态系统。因此,对南大洋开展海洋酸化过程、驱动机制和预测研究以及生态效应评估已严肃地摆在全人类的面前。  相似文献   
23.
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砂石料的需求巨大, 海砂的开发成为当前的热点。琼州海峡东口海砂资源丰富, 资源潜力概算可达数十亿方。依据前期调查数据, 选取含泥量、含砂量、粒级、海砂厚度、水深和离岸距离6类指标, 采用层次分析法, 构造判断矩阵计算评价因子的权重,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叠加, 对琼州海峡东口的海砂进行了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 经计算将研究区分为开发适宜性好、较好、中等、较差、差5个等级, 其中浅滩区域海砂规模大、质量好、水深浅和开采环境影响小, 其开发适宜性最佳。分析了不同的指标对海砂开发适宜性的影响, 在浅滩区, 厚度和含砂量指标贡献较大; 在近岸海湾, 环境影响是主要因子; 在琼州海峡深槽区, 水深条件则成为海砂开发的主要限制条件。根据海砂资源的特点, 建立了以资源自然属性、开发技术条件、生态环境影响和行政管理为主要因子的海砂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 具体工作可选取不同的指标开展评价。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海砂的开发利用和其他区域海砂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随着大型煤系稀有金属矿产的发现,煤中伴生微量元素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煤系地层中稀有元素的研究程度较低。选取新疆东北部的准东煤田为研究区,基于煤样的煤质分析和微量元素数据,研究了煤中镓的分布规律、赋存特征及富集成因。研究表明:(1)准东煤田的中侏罗统煤层中镓明显富集。12个矿区煤中镓平均含量在20.78~47.98 μg/g,大多高于或接近煤中镓的边界品位(30 μg/g)。(2)煤田中镓的分布规律性明显。平面上,盆地周围煤中Ga含量较中部矿区高,特别是东北部和西南部由于分别受克拉美丽山和博格达山物源区的影响,煤中Ga含量异常高,部分区域超过了60 μg/g,而中部矿区(ZD10740、ZD10464、ZD10407和ZD10841)的煤中Ga含量表现为从矿区边缘向中心逐渐富集;垂向上,大部分矿区煤中Ga含量从中侏罗统底部向上降低,而受到早燕山运动影响,靠近博格达山的矿区(ZD10740)表现相反。(3)煤中Ga主要以高岭石为载体,部分Ga也存在煤的有机质组分中。镓主要以细粒物质(胶体或有机络合物形式)搬运到沉积盆地,在潮湿覆水沉积条件下发生聚积。  相似文献   
25.
海岛是壮大海洋经济的重要依托,是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北海区海岛对于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北海区海岛概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研究了北海区三省一市各级海岛管理部门在保护海岛生态环境、规范海岛开发秩序、改善海岛人居环境以及增强特殊用途海岛保护力度等海岛保护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还分析了在北海区海岛保护中存在着海岛保护规范和制度不够健全、海岛管理业务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进程缓慢、海岛及其周边生态系统相关研究不足、海岛保护与开发经费投入不足、公众海岛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最后根据北海区海岛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北海区海岛保护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6.
以USLE方程为理论指导,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ArcGIS 进行水土流失敏感性空间分析。选择降雨侵蚀力、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影响因子构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在考虑不同因子影响作用大小的情况下,运用空间分析的方法按标准将水土流失敏感性分为五级;并以河北太行山区为例进行研究,利用危险性指数表征研究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大小,分析研究区在不同地理背景下的水土流失敏感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河北太行山区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危险性指数为3.97;空间上水土流失敏感性分等级呈现明显的条带状分布;中度敏感区所占面积比例最大,为39.2%;整体水土流失敏感性中度偏重。  相似文献   
27.
螺旋藻多糖对CD3AK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螺旋藻多糖(PS)对CD3McAb激活的杀伤细胞(CD3McAb Activated Killer Cells,CD3AK Cells)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S浓度为2.5μg·ml^-1培养体系条件下,对CD3AK细胞具有明显的刺激细胞增殖作用(P〈0.02);对培养长达23d的CD3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K562细胞)的活性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46.5% ̄50%)。提示PS对辐射  相似文献   
28.
“90.8"长江中上游局地特大暴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珍富  王彦芳  祁东平  蔡宏 《气象》1992,18(9):26-30
用“9.24”国家攻关课题试验期的地面压、温、湿、风、降水及数字化雷达等逐小时加密探测资料,以及高空物理量和地面逐小时散度、涡度资料,分析研究了1990年8月14日夜晚发生在长江中上游的一次局地特大暴雨,得出了一些初步结果,可供暴雨甚短期分析和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29.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由浅海走向深海,南海北部陆坡的沉积物强度特性逐渐成为关注热点。本文通过参与2015年与2016年共享航次计划,在南海北部莺琼陆坡、神狐陆坡、东沙陆坡、台湾浅滩陆坡进行沉积物重力取样与箱式取样,并现场剖样,用以进行沉积物强度测试。地质取样结果表明东沙陆坡砂含量相对较高并发现直径约22cm黑色气孔状碳酸盐结核。在神狐陆坡沉积物表层发现活体壳类生物,在110cm深度处发现壳类生物遗骸。十字板剪切试验与笔式贯入试验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强度差异较大。但总体而言,除东沙陆坡外,莺琼陆坡、神狐陆坡、台湾浅滩陆坡表层沉积物强度一般较低。0~20cm范围内,笔式贯入阻力一般小于0.1N,十字板剪切强度最大一般不超过10kPa。0~300cm深度范围内,沉积物强度沿深度方向大致呈递增趋势,个别站位递增趋势不明显。台湾浅滩陆坡等南海北部陆坡表层沉积物存在强度分层:分层界面以上,沉积物强度较低;分层界面处,沉积物强度骤增。该分层界面可能是海底滑坡的潜在滑动面。  相似文献   
30.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基于生态系统结构--服务动态过程趋势分析,针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预期目标,构建了由生态系统结构,质量,服务及其变化因素构成的生态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发展野外观测,遥感监测和生态过程定量模拟一体化的监测评估技术体系,评估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工程实施8年以来,三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趋好但尚未达到1970s比较好的生态状况,草地持续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难以达到预期"草地植被盖度提高平均20%~40%"的目标,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有所恢复,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提高,区域水源涵养量达到了增加13.20亿m3目标;重点工程区内生态恢复程度好于非工程区,除了气候影响以外,工程的实施对促进植被恢复具有明显而积极的作用;然而,草地退化局面没有获得根本性扭转,工程实施尚未遏制土壤水蚀增加趋势,一期工程局部性和初步性特点突显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