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6 毫秒
21.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简要叙述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性、特点和中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回顾和评述了近十多年来我国所开展的有关全球变化的研究进展。据统计,在1985年至1995年期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已达350项左右,由国家级项目、部委级项目和一般项目组成。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已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一些核心计划,如全球古环境变化、全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大气化学、全球海洋通量研究以及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文章进一步指出,我国研究重点应放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陆地生态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地球环境演变历史及其变化原因、地球系统的综合分析和模拟、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等领域。最后,笔者提出今后“九五”期间以及到下一个世纪初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2.
介绍了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两大学科交界点的新型边缘科学——地球系统科学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任务,论述了地球系统基本过程(固体地球过程、流体和生物地球过程)研究的必要性,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近期阶段(1985—1995)和空间站时代(1995—下世纪)的研究计划与国际合作情况。  相似文献   
23.
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水汽和云中液态水含量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魏重  忻妙新  林海 《大气科学》1989,13(2):199-203
利用船载双通道(1.35cm和8.6mm)微波辐射计两次(1985年12月—1986年1月,1986年10月—12月)对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的大气可降水和云中液态水含量进行了实地考察,本文根据考察结果,首次分析并给出了该海域大气可降水和云的各种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24.
25.
林海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6):1056-1057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GEC)和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人类不仅受到来自变化中地球的冲击,而且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度影响着地球系统,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水平。GEC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交织的系统驱动所造成的一系列陆地、海洋与大气的生物物理变化。  相似文献   
26.
田梦  林海  孙跃武  徐衍彬  高平 《世界地质》2003,22(3):279-283
头台油田是构造—岩性油藏。裂缝型、特低渗透是其显著特点,常规注水开发后经常出现严重的油井水淹,造成油田开发低效。本文以头台油田研究为例,认为对于裂缝型特低渗透油田,采用注水吞吐采油技术,通过套管直接向地层注水,利用储层毛管力作用,进行油水置换,实现单井自注自采吞吐采油,可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减缓产量递减。适合注水吞吐采油基本条件是岩石润湿性为弱亲水和岩石饱和非润湿相。影响注水吞吐采油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储层吸水状况、微缝发育状况、储层非均质性、注入体积和关井压力等。吞吐采油技术可作为改善裂缝型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一种新的模式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7.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林海 《地学前缘》2002,9(1):19-25
文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 ,指出 ,1986— 1990年是中国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研究的初期 ,围绕IGBP主要科学问题如古环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以及地气相互作用方面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1991— 1995年中国全球变化研究有了较大发展 ,研究范围扩展到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 ,中国生存环境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等领域。1996— 2 0 0 0年其研究进一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成功实施了一批以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研究计划。随着新世纪的来临 ,中国一系列全球变化大型研究计划相继启动 ,使全球变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集成研究方法的应用 ,在解决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由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组织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全球变化适应性等研究方面得到了深化和加强。  相似文献   
28.
海南油田东营三段沉积微相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油田储层东营组三段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水下分支河道,分流间,河口砂坝及席状砂等4个微相。其中,以水下分支河道,河口砂坝的油气储集性能为最好,席状砂次之,分流间湾较差。本区沉积微相决定了储层的性质与展布,进而控制油气的储集和分布。储层评价以下部储集层最好(以水下分支河道为主),上部储集层次之(以河口坝及水下分支河道为主),中部储集层较差(以分流间湾,席状砂为主)。  相似文献   
29.
硬脆性泥页岩地层内部裂缝 、微裂缝等弱面结构发育,表现较强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常规坍塌压力的计算方法不能准确反映硬脆性泥页岩的破坏规律.基于弱面破坏准则,考虑弱面产状、各向异性、井眼轨迹的影响,建立硬脆性泥页岩坍塌压力的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地应力状态下的地层力学各向异性对坍塌压力的影响,确定钻井的安全及危险分布区域.结果表明:当水平地应力为均匀地应力时,地层各向异性对坍塌压力的影响较小,坍塌压力差异程度小于5.00%,基本可以忽略;其他应力条件下,需综合考虑地层力学各向异性和弱面对坍塌压力的影响,确定地层坍塌压力.井斜角与弱面角接近时(井斜角为45°~75°),沿任何方位钻进的定向井井壁失稳风险较高.该结果对硬脆性泥页岩地层钻井具有指导意义,为现场采取合理的工程对策解决井壁失稳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0.
林海  陈薪文  曾一帆 《地球科学》2022,47(6):2165-2174
HDPE土工膜(geomembrane,GM)在城市卫生填埋场等环保工程中可能会面临高温环境,现有关于GM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大都在常温下进行,土工膜力学性质的温度效应关乎到边坡稳定和工程安全.为了揭露土工膜岩土力学性质的温度影响规律,开展了GM温控拉伸试验以及不同温度条件下的GM/砂土界面直剪试验和GM/无纺土工布(geotextile,GT)界面直剪试验.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GM的拉伸性质和GM界面剪切特性,揭露温度环境对土工膜岩土力学性质的定性及定量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GM的抗拉强度随温度变化影响显著,相对于常温情况,大于70 ℃的高温可使GM的抗拉强度折减近80%;温度对GM/GT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要明显大于GM/砂土界面,GM岩土力学性质的温度效应引起工程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