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29篇
综合类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东移的青藏高原低涡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本文在统计分析1965~1982年6~8月高原涡活动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原低涡东移的物理原因,得出了低涡生成和东移的三种基本环流型式,并指出在低涡的东部出现200—500百帕散度差的正值区是东移低涡的基本特征。由于低层涡旋东部通常都具有辐合流场,因而高层辐散场使成为低涡东移的主导因子。这种有利的高层辐散场形成的原因,三种不同的环流型式有显著的差别。  相似文献   
22.
本文首先考察了西南区夏季(5——8月)降水距平分布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ENSO事件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了基本的统计事实,认为利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作西南区夏季降水长期预报具有较为可靠的物理基础,以此建立了预报模式,并进行了试报及检验。  相似文献   
23.
朱福康  黄福均  刘富明 《气象》1990,16(3):29-30
1979年5—8月国家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了首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它是我国高原气象研究的一次最大规模的科学实验,是我国高原气象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国气象科技工作者跨部门、跨  相似文献   
24.
大气低频振荡同南亚高压变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富明  林海 《高原气象》1991,10(1):61-69
  相似文献   
25.
总结了1994年四川发生的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夏伏连旱,得出造成这样严重的夏伏连旱是由于大范围的大气环流持续异常所引起的,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异常的原因,发现其与前期青藏高原冬春气温显著偏高以及西太平洋暖池地区海温偏高,对流特征旺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6.
本文利用P—σ混合坐标系的五层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及其低频振荡(10—20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没有青藏高原存在时,高原及孟加拉湾地区的降水明显减少;我国长江流域也干旱少雨;对流层中低层高原的强大热源作用也有所减弱;南亚高压位置偏南。数值试验证明,青藏高原是低频波传播的一个源地,同时还表明,高原对对流层中低层上的低频振荡有激发作用,当没有高原地形时,500hPa上低频环流将减弱。高原对低频波的径向传播有明显影响,而对低频波的纬向传播的影响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27.
川东盛夏伏旱非绝热热流量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富明  李跃清 《大气科学》1994,18(4):423-430
本文分析了川东伏旱与大气非绝热热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四川“西涝东旱”气候特征相关的川东伏旱与北半球大范围非绝热热流量异常相联系。夏季月平均非绝热热流量距平场,亚欧范围内差异显著。重旱年极地维持1波,无旱年维持2波,90—120°E、20—40°N关键区,重旱年北正南负、东正西负;轻旱年东正西负;无旱年北负南正、东负西正。川东重旱年、轻旱年为负距平区,无旱年为正距平区。并且,青藏高原加热作用,通过影响东亚大气环流系统而对川东伏旱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了根据冬-夏地气遥相关事实,应用参数化方法,建立川  相似文献   
28.
刘富明  李跃清 《大气科学》1994,18(4):423-430
本文分析了川东伏旱与大气非绝热热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四川“西涝东旱”气候特征相关的川东伏旱与北半球大范围非绝热热流量异常相联系。夏季月平均非绝热热流量距平场,亚欧范围内差异显著。重旱年极地维持1波,无旱年维持2波,90-120°E,20-40°N关键区,重旱年北正南负,东正西负;轻旱年东正西负;无旱年北负南正,东负西正。川东重旱年,轻旱年为负距平区,无旱年为正距平区。并且,青藏高原加热作用,通  相似文献   
29.
通过前期四川盆地地面气象要素场特征提取和具有自适应学习功能的神经网络结构算法,完成了四川小麦亦霉病多输出预报模型的建立。与标准BP网不同的是,输入层神经元的连接不是网状结构,而是树状结构。这样不仅突出了前期气象主要特征场对小麦赤霉病分布状况的影响,而且加快了学习训练速度。  相似文献   
30.
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主要稻区稻飞虱大发生的1987、1991、1993年同特轻的1981年夏季基本气候特点。结果表明,稻飞虱大发生年6-8月,主要多雨带位置偏南,位于江淮至江南之间,四川盆地东部雨量明显偏多,低温凉夏,而华南一带则干旱、高温、酷暑。特轻年上述多雨区却高温少雨,多雨带偏西偏北。分析了形成上述气候异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越赤道气流特征,表明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