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郭建科  何瑶  侯雅洁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1):1499-1509
沿海港口是“一带一路”海陆双向通道的交汇点,航运网络则是港口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的载体,其空间联系及一体化水平是港口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利用复杂网络模型对2005年与2015年航运网络联系进行定量刻画和空间分析,探讨近10年来中国集装箱港口航运网络的空间联系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 中国集装箱港口航运网络具有较高的集聚系数与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整体服从小世界模型。各港口间的网络可达性与中转衔接功能差异性较小,各地的区域性枢纽港较为稳定。②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UCINET)呈现的最强联系航运网络看,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网络演变为全国性的轴—辐空间网络,航运网络的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③ 从区域差异来看,四大区域港口间的联系强度增强,台湾地区各港口的最强联系区域由珠三角变为长三角,其网络可达性及中转衔接功能有所提升,并形成以高雄港为区域性枢纽的区域性网络。整个台湾地区港口与大陆其他区域的联系强度上升79.46%,而香港港虽保持了与深圳港的最强联系,但与大陆港口的整体联系强度却下降了22.99%,从全国性枢纽港弱化为珠三角区域性枢纽港。  相似文献   
102.
基于公路运输成本的长三角轴-辐物流网络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建  曹有挥  孙伟 《地理研究》2009,28(4):911-919
对区域物流网络的研究进行了基本的总结和归纳,分析了轴辐侍服网络的内涵及其在区域物流网络构建中的比较优势.针对长三角目前区域物流发展的基本情况,指出了当前该区域存在着网络布局不合理、层次不清晰等问题,设计了物流中心性指数的指标评价体系,确立了网络的一级轴心(hub)和二级轴心(sub-hub);考虑到城市间物流强度数据获取具有一定的难度,作者通过交通成本作为网络构筑的条件,以势能模型(potential)为运算原理,通过区域内物流成本的位势差,即各个节点与轴心间交通成本,实现对网络的构建和优化;以GIS的网络分析方法(栅格算法)为技术支撑,确定了轴心的辐射范围,构建了上海为一级轴心,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为二级轴心的三个层次的区域物流网络;并对各个重点物流枢纽的职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作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3.
周波涛  崔绚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12):2958-2963
观测事实揭示出春季Hadley环流与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纬向风垂直切变、大气辐合辐散等的异常变化是这一关系存在的内在原因.本文通过数值试验对这一关系的真实性进行了验证,即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9层大气环流模式(IAP9L-AGCM)模拟了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偏强情景,并分析了该情景下影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环境场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春季Hadley环流偏强情景下,夏季西北太平洋地区纬向风垂直切变幅度加大,低空大气异常辐散,高空大气异常辐合,东亚夏季风减弱,这种环流背景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和发展,因此,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偏少.数值模拟结果与已有的诊断结果相吻合,进而证实了春季Hadley环流与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负相关关系的存在.因此,春季Hadley环流信号可以用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预测.  相似文献   
104.
副高对黄渤海夏季异常海温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副热带高压是黄、渤海夏季异常海温的重要成因之一。根据该海区夏季的气候特点 ,构造了一个典型的副高天气过程 ,利用“近海异常海温数值预报模式”对海表层温度进行了数值试验。对该形势下引起黄、渤海夏季异常高温的各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 ,给出了副高中心及其附近两点由各因子引起的增温率变化。试验表明 ,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情况下 ,短波辐射对该海区夏季异常高温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暖水辐聚的贡献占第二位。  相似文献   
105.
山东黄河口地区环境放射性辐射水平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依据山东黄河口地区航空物探综合测量结果,阐述了航空伽马能谱资料在评价环境放射性辐射水平、圈定放射性污染范围等方面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指出该区虽天然本底辐射水平较低,但区内多处发现的放射性异常,则是引以关注的环保问题。  相似文献   
106.
叶绿素垂直分布结构对离水辐亮度光谱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文熙 《海洋通报》2000,19(3):30-37
全球范围的大多数海区,特别是一类海区,生物-光学特性的垂直分布是不均匀的,南海典型的垂直分布结构是在50~100m水层存在极大值分布。本文研究了叶绿素垂直分布结构对离水车亮度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叶绿素垂直分布结构影响的灵敏光谱区是400~600nm。当“本底值”增加时,离水辐亮度明显减小,咀其峰值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节点”位置也向长波方向移动。当叶绿素峰值深度向表层移动时,离水辐亮度减小。  相似文献   
107.
中国海上集装箱运输的组织网络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王成金  金凤君 《地理科学》2006,26(4):392-401
在阐述国内外集装箱运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集装箱的空间组织模式-轴辐侍服网络。对中国港口的集装箱组织,从航线、航班、空间联系、地域系统等四个角度进行详细论述,认为香港、上海两港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深圳、宁波、青岛、厦门、天津、大连等港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不同港口形成了不同的主导组织区域;并且中国近海已形成以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和深圳-香港等港口为枢纽港的6个轴辐侍服系统;同时中国港口又从属于釜山、阪神和新加坡3个国际集装箱侍服系统。  相似文献   
108.
陈军  付军  孙记红 《湖泊科学》2011,23(1):89-94
几何校正将引起几何校正前后像元的像素值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暗像元的辐亮度在几何校正前后存在偏差.本文以太湖为研究水区,以2003年10月28日的Landsat/TM影像、2008年7月24日的CBERS影像和2009年4月25 日的HJ-1B影像作为数据基础,研究与探讨了几何校正对暗像元大气校正算法以及离水辐亮度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109.
地面摩擦和大尺度流场是影响锋面气旋结构演变的重要因子,本文使用WRF模式并采用湿物理方案,通过理想化试验,综合考虑陆面摩擦、气旋式扰动相对于急流位置和大尺度流场对锋面气旋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仅考虑单一因子时,气旋式扰动位于急流南侧和辐合流流场有利于气旋形成Shapiro-Keyser(S-K)模型结构.当同时考虑地面摩擦和大尺度辐合时,气旋式扰动位于急流北侧的气旋发展整体向经典的挪威气旋模型转变;扰动位于急流南侧的的气旋发展则整体呈现S-K模型结构,此时辐合流场有利于S-K模型结构出现.当同时考虑地面摩擦和大尺度辐散时,扰动处于急流北侧的气旋呈现挪威气旋模型结构;由于气旋式扰动穿越急流和辐散流场同时有利于暖锋后弯发展以及冷暖锋距离加大和锋消,扰动处于急流南侧的气旋呈现典型S-K气旋模型结构.这个结果解释了在东亚大陆地区辐散场形势下出现的S-K模型结构气旋个例.  相似文献   
110.
苏州市城市物流空间格局及物流企业发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物流已由单一考虑运输、仓储等环节向系统化、均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本文以苏州市为研究案例,从区位优势、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以及物流资源等方面分析苏州城市物流的发展现状;引入“轴-辐”(hub—and—spoke)理论,构建苏州“一轴五辐”物流空间优化体系;探讨苏州市物流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苏州市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模式,以推进苏州市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升苏州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