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51篇
自然地理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东太平洋赤道冷水区海温(0°—10°S,180°W—90°W57纲格历年逐月海温距平和,本文用SST表示),是三大洋中海温变化最大的海区。研究表明,SST变化对世界及我国天气、农业和海洋渔业等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近年来SST对大气环流影响的研究颇受重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1950—1980年间,SST对  相似文献   
13.
1991—1992年ENSO事件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气候分析中心(CAC)和中国气象局气候监测公报所提供的海-气资料,综合分析了1991-1992年ENSO事件的形成、发展过程。这次ENSO事件的主要特点是:①在ENSO事件爆发前一年内热带太平洋海气特性频频呈现异常,暖水堆积在赤道中太平洋(5°N-5°S,160°E-160°W)约12个月,然后自西向东传输,爆发1991-1992年ENSO事件。②对ENSO事件作出响应的西太  相似文献   
14.
强火山爆发与厄尼诺事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前人研究指出,强火山爆发时,把大量火山灰喷入平流层。0.5—1年内即可扩展到全球,它可以使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本文主要揭示了近34年来,强火山爆发使全球平均气温降低这一微弱信息,经过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调节、放大之后,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赤道辐合带、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场转折,并容易发生厄尼诺的规律性。指出强火山爆发可能是厄尼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前言海雾是低层大气水汽凝结的产物。海雾的分布、多少及其变化对海上交通运输、海上施工以及舰艇训练都有一定影响,如果能提前几个月、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知道某海区、某个岛屿海雾日的多少,便可对有关物资、人员及其舰船进行更合理的调配。因此国内一些部门尤其是海军早已把海雾长期预报提到日程上来。但是目前从事海雾预报及研究工作者注意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苏联学者在研究海气热交换方面所采用的几种简化的热通量计算方法。这些方法能在基本资料不全的情况下,以一定的准确程度求算热通量,为克服海洋上观测资料不足的困难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利用第一次“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调查”所获得的海洋水文、气象及大气探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水区边界层大气层结特征,指出热带西太平洋边界层大气具有多层结构和多层送温现象,边界层内各层厚度及气温、位温、混合比随高度的变化趋势如下:超绝热层位于地面以上50m左右,气温、位温、混合比迅速减小,系绝热不稳定层;第一层为混合层,平均厚度为351m,位温、混合比变化不明显;混合层上又是逆温层大多为30—100m厚,位温迅速增大,混合比迅速减小,系绝对稳定层;700—1000m为浅对流云活跃层,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f net volume of the Kuroshio in PN section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calculations of volume transports of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NEC) and 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 (NECC) and the upper layer heat content (0~150 m) in 137°E section during 1967-1992,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in the northern Pacific are illustrated. Meanwhile,the long term variation of subtropical high in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atmosphere oscillation are also analyzed. By using Mann-Kendall method, the verification shows that the ocean condition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ystem mentioned above all presented "climate transition"during the mid-and late-Stage of 1970's, that is, the volume transports of the Kuroshio, the NEC and the NECC varied from weak to strong; the SSTA changed from the type of La Nina to that of E1 Nino,which were coincident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ystem, i. e.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atmospheric oscillation all had the feature of changing from weak to strong, which indicated the response of atmospheric "climate transition" to oceanic "climate transition ".  相似文献   
19.
热带太平洋海域感热,潜热通量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考察”1—8航次考察资料、美国NOAA、日本气象厅及我国国家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提供的SST、水位和风场等资料,对1988—1989年反厄尔尼诺事件(La Nina)形成及发展过程和热带西太平洋海洋上层热结构的相互变化作了综合分析。文章指出在La Nina事件期间,热带太平洋的海、气参数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及热含量(0—150m)作出的响应,显示出当La Nina增强时,温跃层下降,热含量增加;La Nina盛期时,温跃层最深,热含量最大;La Nina减弱时,温跃层上升,热含量减小。它们与厄尔尼诺事件(El Nino)的关系则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