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质学   24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川南普格玄武岩顶部发育了一系列杏仁体,沥青、绿泥石、石英、自然铜等矿物以各种产状出现在杏仁体中。系统的矿物学研究表明:杏仁体中的绿泥石为辉绿泥石,形成于中—高温富有机质成矿热液环境;沥青属于石油沥青,有机质来源于下伏地层的中二叠统阳新组(P2 y)生物碎屑灰岩;绿泥石、沥青、石英及自然铜等矿物是玄武岩成岩后的构造应力与晚期基性火山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含有机质成矿热液演化的结果,其形成过程为:玄武质岩浆末期(基性岩浆作用末期)→含铜的火山热液(火山热液作用)→构造应力→含有机质的成矿热液→绿泥石→第一世代沥青→乳白色石英→烟灰色石英、第二世代沥青、自然铜→辉铜矿→葡萄石。玄武岩中含沥青的杏仁体、晶洞以及构造破碎带可以作为该地区的铜矿化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
川南普格杏仁状玄武岩晶洞中产出大量石英、水晶、沥青、葡萄石以及铜矿物,根据其产状和矿物组合分为石英沥青、水晶-沥青及水晶-葡萄石球粒三种类型晶洞。水晶-葡萄石晶洞中矿物组合具明显球粒形貌特点,球粒由中心柱状 水晶及垂直水晶柱面生长的葡萄石球粒内圈与铜矿物球粒外圈组成。铜矿物球粒具有明显圈层结构,由自然铜核、黑铜矿 幔、硅孔雀石与孔雀石壳组成。野外及镜下观察显示,铜矿物集合体形态受自然铜形状和产出控制,铜矿物球粒主要分布 于多个葡萄石球粒边缘的汇聚处,核部自然铜为球粒状;脉状铜矿物由一向伸长自然铜与黑铜矿、硅孔雀石等矿物组成, 分布于晶洞裂隙中。碳同位素与红外光谱研究表明晶洞中的沥青为生物成因,属石油沥青,有机质可能来自下二叠统 (P13)碳酸盐。晶洞中矿物为含有机质成矿溶液依次结晶而成,其顺序为:玉髓或石英→水晶、沥青与自然铜→自然铜与 葡萄石→黑铜矿→硅孔雀石→孔雀石→方解石。沥青的螺旋生长花纹特征、水晶中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以及水晶中沥青与自 然铜之间的关系显示,沥青是有机质(原油)受热裂解转变而成,其形成温度约为290~230℃,自然铜的结晶温度为230~ 160℃。  相似文献   
13.
对产出于川南和滇北交界处杏仁状玄武岩中的沥青进行了微形貌特征研究.沥青呈皮壳状、圈层状、杏仁状、致密块状产出于杏仁状玄武岩的晶洞、气孔或裂隙中.沥青的螺旋生长花纹表明沥青是由热液相或气相转变为固相的,沥青中的气孔构造是沥青中的天然气(主要为甲烷)从沥青的气孔逸出的佐证,也表明沥青是成矿热液中的原油受热(> 300℃)发生热裂解的产物.沥青的元素组成、H/C比值、反射率以及微区X射线衍射、水晶晶体中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等测试结果表明,川南普格石油热演化与变质程度比滇北昭通石油要高.沥青的碳同位素δ13C在-25‰~ 31‰之间变化,表明沥青具生物成因,有机质来自下二叠统的碳酸盐岩.川南普格玄武岩有利于气藏的形成,滇北昭通玄武岩则有利于油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利用冷热台、激光拉曼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仪器设备,对川南普格跨山上二叠统玄武岩葡萄石—石英晶洞中的矿物进行系统的测试分析,揭示出晶洞中热液的来源与演变特征。晶洞中的主要矿物为葡萄石和石英,有少量的硅铁灰石、绿帘石、绿纤石以及赤铁矿等,葡萄石、石英以及硅铁灰石有不同的世代,它们生成的顺序依次为:第1世代浅紫色石英+赤铁矿→第2世代石英+第1世代葡萄石→第3世代石英+第2世代葡萄石+第1世代硅铁灰石→第4世代石英+第2世代硅铁灰石+绿帘石+绿纤石。除浅紫色石英外,其它各世代石英晶体内部均呈现出一定的环带,浅紫色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硫,而其它三个世代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中均含有二氧化硫和甲烷等气体。晶洞中的热液属于低盐度(8.28%~10.61%NaCl_(eqv))、低温(141.7~188.2℃)型热液,且热液的温度呈现出先升后降(140→190→158℃)的变化趋势。第1世代葡萄石晶体较小,浅黄绿色,单晶体呈板柱状,集合体为葡萄状;第2世代葡萄石呈蓝绿色,单晶体为板状,集合体呈灯笼状。不同世代葡萄石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但第2世代葡萄石中Cr,Ni的含量(分别为301.09×10^(-6)和329.61×10^(-6))高于第1世代葡萄石中Cr,Ni的含量(分别为199.08×10^(-6)和247.57×10^(-6))。葡萄石—石英晶洞中的初始热液是在玄武岩结晶分异晚期,富含二氧化硫的挥发性组分进入玄武岩裂隙和气孔中形成。随着玄武岩浆的冷却,浅紫色石英以及赤铁矿从晶洞中富含二氧化硫和Fe(Ⅲ)的热液中结晶析出,后期深部岩浆热液将玄武岩下伏的碳酸盐岩中富含甲烷和二氧化硫等成分的流体带入到葡萄石—石英晶洞中,导致晶洞附近的玄武岩发生蚀变,岩石蚀变释放出的Cr,Ni等成分随流体进入晶洞,引起晶洞中的温度升高以及晶洞热液中甲烷、二氧化硫以及Cr,Ni等含量的变化。随着石英和葡萄石的大量晶出,晶洞环境逐渐由氧化向还原转变,从而形成了晶洞中不同的矿物。  相似文献   
15.
不同成因类型水晶晶体形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成因类型的水晶品体的形貌特征的研究,表明水晶的晶体形貌差异主要与围岩的组成性质有关,而晶体上的大菱面体单形晶面上的微形貌特征则与品体生长时的温度及热动力环境条件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沥青、自然铜常常与石英出露于杏仁状玄武岩暗色团块的矿物颗粒间或间隙中。自然铜的晶出是在成矿热液中的有机质几乎裂解为沥青和天然气之后。自然铜与沥青的产出互为负相关关系,即暗色团块中的沥青或沥青与石英越发育,沥青中的自然铜含量越低,其附近或周围的自然铜与石英也越发育,但这两者晶出的时间与空间间隔极短,它们之间形成的先后关系依次为:石英→沥青→自然铜。沥青的碳同位素、化学组成及红外光谱测试表明,暗色团块及裂隙石英脉中玄武岩捕虏体中的沥青是生物成因的石油沥青。包裹体测温与拉曼分析给出,成矿热液中的有机质需在较高温度下(>350℃)才能裂解为沥青与天然气(CH4),成矿热液温度越高,有机质成熟度就越高,沥青中的有机碳含量也越高,残存在沥青中的自然铜含量就越低。  相似文献   
17.
颜色是软玉价值的重要体现,青海软玉颜色丰富,而致色方面的研究较为滞后。近年来青海软玉致色研究多为翠青玉和烟青玉,认为Cr~(3+)和Mn~(2+)分别为翠青玉和烟青玉致色元素。青海软玉的颜色非单一色彩,如青白色、翠绿色、灰紫色等,因此青海软玉致色应包含多种致色元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化学滴定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电子顺磁共振能谱(EPR)测试数据,根据分析数据与色调变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8种颜色青海软玉的致色元素。结果表明:白玉致色元素为Fe~(3+);青白玉和碧玉致色元素为Fe~(2+)和Fe~(3+);青玉致色元素为Fe~(2+)、Fe~(3+)和高价态的Mn;翠青玉致色元素为Fe~(2+)、Fe~(3+)、Cr~(3+);黄玉和糖玉致色元素为Fe~(3+)和高价态的Mn;烟青玉致色元素为Fe~(3+)和Ti~(4+)。研究认为青海软玉中绿色调与Fe~(2+)有关,黄色调与Fe~(3+)和高价态的Mn有关,而蓝紫色调与Fe~(3+)和Ti~(4+)有关。本研究基本确定了不同颜色青海软玉的致色元素,为青海软玉致色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川南普格杏仁状玄武岩中普遍产出沥青和铜矿物。沥青主要产于玄武岩气孔、晶洞和裂隙中,少量产于水晶晶体的锥状体部位。铜矿物主要有自然铜、赤铜矿、黑铜矿、硅孔雀石和孔雀石等。自然铜可形成完整晶体,分布于水晶菱面体的锥体顶部,也可呈它形粒状或片状,分布于杏仁体、脉状体沥青的裂隙中和铜球粒核部;赤铜矿主要与板状自然铜一起分布于石英或玉髓脉的裂隙中;黑铜矿常与自然铜一起产出于裂隙或铜球粒中;硅孔雀石呈脉状、浸染状、网状分布在沥青中及其裂隙中,部分硅孔雀石呈皮壳状赋存在自然铜、水晶晶体表面和铜球粒表面;而孔雀石主要分布于铜球粒的最外圈。沥青与铜矿物形成次序为:沥青→自然铜→赤铜矿→黑铜矿→硅孔雀石→孔雀石。沥青和自然铜形成于水晶结晶作用晚期,自然铜形成于沥青之后。碳同位素研究显示沥青为生物成因,可能来源于下二叠统(P13)的碳酸盐岩中的生油层;沥青的红外光谱及螺旋生长纹与气孔构造也证实沥青是由成矿热液中的原油受热裂解为固相;成矿溶液中的有机质成熟度越髙,成矿溶液析出的自然铜越多;铜矿物的演化(Cu→Cu2+)与含有机质的成矿溶液的氧化还原条件及成分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球粒状(綠)帘石产出于四川雷波基性火山碎屑岩的晶洞或层间裂隙中,与其共生的有石英、赤铁矿等矿物.镜下研究表明,绿帘石至少有2个世代,第一世代(綠)帘石呈浅(綠)色的针状体,集合体为菊花状;第二世代(綠)帘石呈暗(綠)色的柱状或楔形,集合体为球粒状或椭球状.它们都由球核与球枝两部分组成,两者间有明显的接触界线,表明球核与球枝不是同时结晶的产物,而是有先后形成关系.EPMA分析表明绿帘石成分中普遍含有较高的SrO(0.51%~1.13%),与其共生的水晶晶体的流体包裹体测温及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气液包裹体主要由H2O及微量CH4组成,,(綠)帘石属低温(164~177℃)与低盐度(7.31%~7.73%)的热液产物.(綠)帘石的球粒是在低温、过饱和度大、环境条件转变时快速结晶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