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28篇
海洋学   9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根据近30a来青岛和烟台逐月气温及滨海水温资料,分析了青岛和烟台海、气温差的时间变化,发现秋、冬季节南岸青岛海、气温差大于北岸烟台;春、夏季则相反.通常当年平均或季平均气温为负距平时,年平均或冬季平均海、气温差为正距平,而夏季平均海、气温差为负距平,对于ElNino及反ElNino年结论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2.
山东半岛的海陆风环流及其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山东半岛32个气象站1987 ̄1991年自记风资料,分析了山东半岛海陆风环流的特征。包括:海陆风的强度和频数、生消时间、水平及垂直伸展距离等。结果表明,白天山东半岛有海风生成时,半岛中部常存在一条辐合线,在夏秋季节常伴随阵雨与雷暴的生成,有时可诱发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3.
青岛降水的酸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薛德强  鹿健 《山东气象》1996,16(1):12-14
根据1989年至1994年青岛气象台的酸雨监测资料,分析了酸雨的时间变化特征及降水的酸性与风向、风速、降水量、降水强度等的关系。统计发现,酸雨样本占总样本的71.5%,其酸雨量占总雨量的68%;酸雨多出现在秋、冬季,夏季较少;一日中凌晨和傍晚降水酸性较大。由于监测站和污染源区在市区的相对位置不同,故降雨酸度又受降雨时风向、风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40年中国高空温度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了解高空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利用中国28个高空探空站1961—2000年间地面至高空10hPa的温度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地面到高空200hPa最冷在1月,最热在7月;但是在最冷的100hPa层以上,其气温年变化位相相反,即1月最热,8月最冷;50hPa层以上温度的年变化不大。近40余年来,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自地面至700hPa,绝大部分地区温度上升,尤其是地面增温最为显著,而西南地区有降温趋势;对流层上层至50hPa的平流层的温度在降低,尤其是50hPa降温最为显著。北半球的较强火山喷发对中国32°N以南的低纬与32°N以北的中高纬地区高空温度的影响不同。火山喷发后,低纬地区平流层第1~26个月温度均有不同程度增温,其中在第7~8个月增温最明显;在对流层以下,第6~11个月、第16~27个月出现2次明显降温时段,第1次降温最明显。中高纬地区平流层在第1~16个月、第20~29个月出现2段增温,第1段增温时间跨度长、强度大,第17~19个月出现了降温。在对流层以下第2~5个月、第14~18个月、第21~30个月出现3次明显降温时段,第3次降温持续时间长,整体降温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1979—2018年两类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月平均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对流降水异常、大气环流异常等特征,发现东部型、中部型厄尔尼诺期间海洋及大气加热场并不是赤道对称,赤道以南热源强度大于赤道以北。大气对热源的响应表现在:1)低层在大气热源西侧出现南、北半球热带相对应的气旋环流异常,但是赤道以南气旋的涡度大于赤道以北,且两类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涡度中心的位置不同;到高层赤道中东太平洋呈现赤道对称的反气旋环流控制。2)低层热源的西侧出现西风异常,东侧为东风异常,西风异常的强度与范围明显大于东风异常,且东部型西风异常的强度大于中部型;而到高层,纬向风的风向和低层正好相反。3)低层东部型、中部型厄尔尼诺上升运动异常分别位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赤道中太平洋,下沉运动出现在热源东西两侧及赤道两侧5°N以北、5°S以南的热带地区;东部型到中层上升运动异常强度达到最大,而中部型到高层上升运动异常强度达到最大。4)低层东部型、中部型厄尔尼诺期间位势高度在中东太平洋为负异常,西太平洋为正异常;到高层,整个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均为位势高度正异常,并且在赤道两侧分别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中心,与反气旋环流涡度中心及下沉运动异常中心相对应。5)除西风异常范围大于东风异常,其他特征与赤道非对称热源GILL响应的理论计算模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济南,青岛气温变化的昼夜差异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薛德强 《山东气象》1998,18(2):26-29
通过济南、青岛两地长年代气温资料分析发现,气温变化的昼夜差异明显,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存在着非对性变化的特征,尤以济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2010年2月一次冬季黄海海雾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岛浮标观测、自动气象站观测、Micaps站点观测、L波段雷达等观测数据,New Generation SST,OI-SST和NCEP提供的FNL和CFSR再分析数据。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这次冬季海雾进行诊断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观测表明,这次海雾首先在黄海北部生成,是由于冷暖空气在黄海海域交汇,增大相对湿度,形成混合雾。在22日12:00时(UTC)之后,暖平流北上,冷平流消失。海雾逐渐转成平流冷却雾。青岛出现的海雾是从黄海发展过来的,并且为平流冷却雾。(2)在黄海,冷暖空气混合增大相对湿度,生成混合雾。与后期的平流冷却雾相比,混合雾的高度明显偏低。(3)海温异常偏低。在2010年2月渤海大面积结冰,海温偏低可能与融冰有关系。(4)模式结果表明,混合雾与冷水域的关系密切。平流冷却雾与冷水域的位置基本一致。混合雾和平流冷却雾都受海温影响较大。混合雾雾区变化很大,因为冷空气在移动过程中变性,不利于混合雾生成。冷海面对平流冷却雾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这次冬季海雾与春夏季黄海海雾的不同点在:这次海雾的发生机制不同于典型的春夏季黄海海雾。春夏季典型的黄海海雾主要是平流冷却雾,而这次冬季海雾在生成上首先是混合雾,后来转为平流冷却雾。  相似文献   
18.
济南的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薛德强 《气象》1996,22(2):3-6
研究了济南城市的发展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发现济南城郊气温差值,降水日数差值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市区日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量,总辐射量有明显减小的趋势,天空散射辐射量增加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气象业务对山东省区域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省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各业务对我省进行的区域划分的特点不同,采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对我省区域进行划分,将有助于公众、领导、气象科技人员对业务服务产品中地域及所含县市有一正确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济南市的生态环境与热岛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济南城市热岛效应的基本特征,得出热岛效应夜晚强于白天,秋、冬季节强于春、夏季节,并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这是由于济南市地势低凹、人为放热量的大量释放、大气污染的加剧、地表水面积的减少及人均绿地面积的偏少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