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2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烂木沟金矿位于陕西省旬阳县境内,产于南秦岭石泉-神河构造岩片中,受黑虎庙脆-韧性剪切带控制。文章通过烂木沟金矿区域成矿背景、地质特征及矿床地球化学分析,初步探讨了烂木沟金矿床成因。烂木沟地区地层中黄铁矿微量元素Co含量为67.60×10-6~208.00×10-6,Ni含量108.00×10-6~585.00×10-6,稀土元素总量2.16×10-6~22.90×10-6,矿石黄铁矿中Co含量为317.00×10-6~751.00×10-6,Ni含量82.80×10-6~304.00×10-6,稀土元素总量4.04×10-6~51.74×10-6,矿石黄铁矿中δ34S值为9.9‰~12.9‰,均值11.27‰,矿石黄铁矿中铅同位素206Pb/204Pb值为18.560~20.206,207Pb/204Pb值为15.668~15.708,208Pb/204Pb值为38.257~38.860,地层黄铁矿中铅同位素206Pb/204Pb值为18.502~20.086,207Pb/204Pb值为15.644~15.788,208Pb/204Pb值为38.475~38.907,矿石中石英的δ18OV-SMOW值为13.5‰~15.9‰,均值为14.7‰,δDV-SMOW值为-77.8‰~-71.3‰,均值为-74.55‰,矿石中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202±12 Ma。结论认为烂木沟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层中火山岩夹层,成矿流体为多来源,主体为建造水改造后的变质水。烂木沟金矿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早侏罗世早期秦岭造山带碰撞后的伸展阶段,成矿流体充填于脆-韧性剪切带片理中,矿物沉淀富集,为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12.
东昆仑区域成矿特征及有关找矿突破问题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昆仑经历了复杂的造山过程和构造、岩浆、沉积作用,金属成矿条件优越。以区域构造和成矿作用特点为基础,区域自北而南可划分为4个构造—成矿带。近年来,国土资源调查等工作在东昆仑地区的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发现了较多新的矿产地。本文分析了东昆仑区域地质、区域地球化学、区域矿产等特征,研究了近年新发现矿床的成矿条件及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东昆仑区域矿产勘查突破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陕西汉中马元铅锌矿床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VT(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是一类产于碳酸盐岩中的、具有显著后生特征的铅锌矿床.马元铅锌矿床形成于扬子陆块北缘稳定陆表海环境中的汉南基底隆起边缘.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中新元古界火地垭群、上震旦统灯影组和寒武系.中、新元古代火地垭群位于碑坝隆起中心部位,灯影组和郭家坝组出露于隆起的周缘.灯影组与火地垭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与郭家坝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4.
南秦岭晚古生代凤县—太白盆地是在扬子地台北缘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发展起来的具裂陷性质的盆地,处在秦岭微板块当中,在盆地内既产有八卦庙超大型金矿也产有八方山—二里河大型铅锌矿床,是铅锌与金矿床共生/共存的一个典型地区。两种矿床在地质背景、产出层位和成矿特征等方面具有某些关联,铅锌矿层产在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变泥质岩过渡层位的铁白云石—钠长石—硅质热水沉积岩系中,金矿体位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底部,由含石英细脉多期变形的蚀变钠长石、铁白云石粉砂岩等热水沉积岩系构成。硅同位素组成反映金矿床中存在两类不同来源的硅,一类是钠长石岩和顺层石英细脉的硅同位素组成(δ30Si=-0.40‰~-0.32‰),与铅锌含矿层中硅质岩的硅同位素组成相似,硅质与热水沉积作用相关,另一类是金矿体中的穿层石英脉,其硅同位素反映硅来自晚期岩浆流体;铅锌矿床硫化物中硫同位素(δ34S=6.03‰~16.88‰)反映硫主要来自海底热水沉积,形成于盆地早期开放体系;金矿石中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δ34S=4.10‰~15.40‰)反映硫主要为地层硫,形成于盆地晚期半封闭—封闭体系;铅同位素组成反映盆地内由西坝岩体泥盆系地层铅锌矿石金矿石铅同位素演化有幔源成分减少,壳源成分增加的趋势;氢、氧同位素数据揭示出铅锌矿成矿流体中的水来自于大气降水,金矿则具多源性,包括岩浆水、大气降水和变质水。研究认为泥盆纪海底热水沉积作用形成了铅锌矿层的主体,也使金(银、铜)在热水沉积岩系中明显富集,而中生代造山过程中的构造—流体作用使金矿体定位。金与铅锌的共生/共存关系,受控于这种成矿地质过程及流体化学、物理化学演化。金与铅锌的这种时空关系可作为已知矿床深部勘查和外围找矿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沱沱河盆地古近纪—新近纪沉积序列、区域不整合面、岩性特点及分布特征等的分析研究,认为沱沱河盆地古近纪—新近纪沉积由下而上可分为沱沱河组、雅西措组、五道梁组和曲果组4个向上变浅序列,构成两个完整的陆相造山磨拉石建造序列。盆地分析表明,古近纪—新近纪沱沱河盆地经历了前陆盆地演化阶段(56.5~45.0 Ma)→走滑拉分盆地阶段(45.0~30.0 Ma)→整体抬升,山间残留盆地阶段(23.5~16.0 Ma)→前陆盆地-局限盆地-山间残留盆地阶段(16~2.6?Ma)等阶段。根据构造岩相古地理的演化史认为,在雅西措组沉积早期,大约在45 Ma左右,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发生了大的转换,由区域挤压增厚阶段转变为以板块间的侧向走滑作用为主,由此进入陆内板块汇聚演化阶段。从沱沱河盆地古近纪—新近纪的沉积演化来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是脉动性的,整个古近纪—新近纪的沉积中4个区域不整合面和2个磨拉石建造序列是脉动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初始碰撞可能发生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时间在56.5 Ma之前。  相似文献   
16.
大陆碰撞造山环境可以发育多种类型矿床,比较而言,对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各类矿床研究深入,而对与岩浆活动无关沉积岩容矿的矿床了解较少.近来,一些学者提出该套矿床最典型类型之一的MVT型矿床,其多数形成于碰撞造山背景、包括陆-陆碰撞造山环境(Bradley and Leach,2003;Leach etal.,2005),从而引发了对该套矿床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斑岩铜矿床在东特提斯成矿域中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已有的斑岩铜矿床成矿模型多是建立在环太平洋地区矿床资料的基础上,相对而言,特提斯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床还有待梳理和总结.本文以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为主线,将东特提斯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床空间上划分为土耳其Pontides、伊朗中部Sahand-Bazman、巴基斯坦Chagai、中国玉龙、中甸、班公湖、冈底斯7条成矿带和中南半岛、土耳其Anatolides地块2个成矿区;时间上分别对应于早三叠世、晚三叠世、白垩纪中期、白垩纪末-古新世初、中始新世、中中新世等6个时段;构造背景分别为古、新特提斯洋盆俯冲或俯冲后的碰撞;讨论认为Sahand-Bazman铜矿带的形成背景与玉龙成矿带可对比.  相似文献   
18.
通过成矿期方解石的C、O、Sr和含硫矿物的S、Pb同位素,成矿期方解石Sm-Nd测年研究,探讨白秧坪矿集区东矿带矿床成因。测试结果表明,白秧坪矿集区东矿带方解石δ13CPDB值变化范围-4.0‰~2.3‰,平均值-0.2‰,δ18OPDB值范围-27.2‰~20.4‰,平均值-14.1‰,δ18OSMOW值范围2.9‰~24.4‰,平均值16.4‰;方解石Sr同位素值变化范围0.707669~0.710115,平均值0.709320;硫化物δ34SV-CDT值分布范围-20.2‰~1.3‰,平均值约-8.8‰,天青石δ34SV-CDT值分布范围为17.1‰~19.4‰,平均值约18.0‰;Pb同位素测试结果中,206Pb/204Pb的变化范围为18.553~18.857,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501~15.826,208Pb/204Pb变化范围为38.54~39.456;成矿阶段方解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29.5±1.7 Ma。对测试结果的研究表明,白秧坪矿集区东矿带碳质的来源较为均一,矿石中热液方解石碳质源自地层中碳酸盐岩溶解,成矿流体来自地层水和大气降水,属于盆地卤水流体系统;成矿物质硫来自海水硫酸盐的还原作用,成矿早期以有机质还原硫为主,成矿后期以生物还原硫为主;金属成矿物质来自沉积地层和盆地基底;测定白秧坪矿集区东矿带铅锌成矿年龄为29.5±1.7 Ma,与地质年龄限定的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9.
白秧坪矿床位于滇西北兰坪盆地北部, 是一沉积岩容矿的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 矿体赋存于中生代地层中, 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通过成矿期方解石、石英、闪锌矿中流体包裹体研究, 以及方解石的C、O和含硫矿物的S、Pb同位素研究, 来探讨成矿流体性质及其来源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 白秧坪矿床包裹体一般小于10 μm, 气液两相为主, 成矿流体体系为Ca2+-Na+—K+-Mg2+-Cl--F--NO3-卤水体系, 矿床矿物中冰点温度范围为-26.4~-0.2 ℃, 平均为-14.6 ℃, 均一温度集中于120~180 ℃, 盐度为0.35%~24.73%(NaCleq), 平均值16.9%(NaCleq), 成矿流体密度在0.84~1.11 g/cm3之间, 平均值1.04 g/cm3, 成矿压力为28.0~46.9 MPa, 平均37.6 MPa, 对应的成矿深度约1 058~2 452 m, 平均1 555 m, 集中于1 200~1 800 m; 碳质的来源较为均一, 矿石中热液方解石中碳源自地层中碳酸盐岩溶解, 成矿流体属于盆地流体系统, 有大气降水的加入; 成矿物质硫来自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 或者含硫有机质的热分解, 金属成矿物质来自沉积地层和盆地基底.   相似文献   
20.
莲花山断裂带是中国东南陆缘重要的NE向构造带。该断裂带不仅是区域上重要的二级构造单元分界线,也控制着广东省最重要的锡铜多金属成矿带。前人研究表明,莲花山断裂带内的韧性变形与锡铜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但对于莲花山断裂带内的韧性变形展布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贡献,还存在着较多争议。本次研究,通过对莲花山断裂带进行大比例尺的矿田构造填图,实测典型地质剖面等手段,结合拉伸线理产状的测量和显微构造的观察,认为断裂带内的韧性变形由自北向南一系列近NE60°走向的剪切带雁列展布而成,各剪切带之间呈大致平行展布。在韧性变形之后,这些雁列状的剪切带又被30°走向的脆性断层所切割。莲花山断裂带内的韧性变形控制着矿体的形态和规模,后期岩浆-热液活动利用先存韧性剪切带的空间,成矿元素在韧性变形的裂隙中沉淀富集成矿。莲花山断裂带内找矿勘探工作部署应该围绕断裂带内韧性变形的区域,并注意韧性变形附近次一级的容矿裂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