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深入的奥陶-志留纪交替期生物地层划分对比使古地理精时研究成为可能.对滇、川、黔、渝4省市、24个县、58条剖面的生物地层、群落古生态和古地理资料的分析表明,晚奥陶世至志留纪早期黔中古陆北缘的海岸带一直处于变动之中:(1)奥陶纪凯迪晚期,本研究区广泛接受五峰组沉积,但五峰晚期黔东北海底出现起伏,个别孤岛露出海面;(2)赫南特早中期,当全球海面大幅下降时,观音桥层仍广泛沉积,黔东北出现少数岛屿;(3)赫南特晚期-鲁丹早期,全球海面大幅上升,黔北南部和黔东北不降反升,隆升速度超过海面上升速度,更多、更大的岛屿浮出海面;(4)志留纪鲁丹晚期,这些岛屿复被海水淹没,普遍发育龙马溪组沉积.奥陶纪-志留纪交界时期,黔中古陆以北海域的东区(黔北南部、黔东北、渝东南)和西区(黔西北、滇东北、川南)在地层发育和古地理格局上发生的重要差异,体现了黔中古陆北缘的升隆与扩展,在时空上与发生在湘鄂西的宜昌上升紧密相连,它们均受华南东部和南部深部大地构造活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川西盐边稗子田志留系剖面的野外调查和碳同位素样品采集,首次揭示了从兰多维列世晚期到罗德洛世早期地层中δ13 Ccarb连续变化曲线,并识别出两个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温洛克世申伍德早期的艾尔韦克事件(Ireviken Event)(峰值位于下稗子田组中下部)和温洛克世侯默中期的墨尔德事件(Mulde Event)(峰值位于上稗子田组上部)。饶有兴趣的,一是其变化趋势与国际对比结果相符;二是在上覆地层中没有发现全球广布的罗德洛世晚期的劳事件(Lau Event),与王成源等(2009)在该地未找到与劳事件同期的牙形类化石不谋而合;三是从化学地层学角度证伪了该剖面志留系与泥盆系为连续沉积的观点。鉴于上述,认为运用δ13 Ccarb变化趋势进行志留系地层对比,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且可付诸实践的新手段。对攀枝花—丽江地区志留系和华南板块、拉萨板块对比分析表明,当时该区既不属于华南板块,也不属于拉萨板块,而可能是位于两者附近的一个独立微块体。  相似文献   
14.
重庆秀山志留系小溪组的发现与迴星哨组的厘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对重庆秀山地区微体化石(主要指植物碎片和疑源类)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研究,对迴星哨组进行了厘定,将它一分为二,上部为志留纪晚期的小溪组,下部为厘定后的迴星哨组.厘定后的迴星哨组以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为主,与下伏秀山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小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地质时代为Llandovery世Telychian晚期.基于对贵州印...  相似文献   
15.
贵州桐梓县境南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地层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桐梓红花园山王庙的奥陶系-志留系分界地层出露好、有笔石带控制且发育介壳相化石,一直被认为是华南最佳剖面之一。本文对该剖面重新剖析,结合桐梓县境南区另外几条剖面的资料分析,提出如下新认识:山王庙剖面的"赫南特贝层"(HirnantiaBed:AFA295-305)和"介壳层"(Shelly Bed:AFA306-311c)宜合并统称为观音桥层,皆归于奥陶系;对照宜昌王家湾,将观音桥层与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带上部和N.persculptus带下部对比;确定观音桥层与龙马溪组之间缺失N.persculptus带上部、A.ascensus带和P.acuminatus带大部分的地层。典型赫南特贝动物群延至A.ascensus带甚至更高层位的观点应予以修正。靠近黔中古陆北缘的诸多地点,观音桥层的厚度虽有变化,均宜视为同期沉积,唯上覆地层时代不同。赫南特贝动物群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生存的特定底栖生物群落,是奥陶纪末大灭绝首幕后的产物,指示了寒凉、海退、相对浅水、底域富氧的环境条件,有重要的时代、环境和古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中、晚奥陶世疑源类组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军  王怿 《地层学杂志》1999,23(2):124-129
塔里木盆地中、晚奥陶世疑源类被划分为4个组合,自下而上分别为Peteinosphaeridium-Baltisphaeridium组合,Baltisphaerosum-Dichotisphaera组合,Navifusa-Ordovicidium组合及Dactylofusa-Leiosphaeridia组合。下部3个组合产于中奥陶统,代表台地—台缘斜坡相环境,最上部1个组合产于上奥陶统,代表滨海相或陆源碎屑浊积岩沉积  相似文献   
17.
四川北部广元地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产出丰富的双壳类遗迹化石,但尚未开展过系统的遗迹学工作,也未进行过行为学与古生态学分析。文中针对四川广元马家剖面平驿铺组中部地层开展沉积学和系统遗迹学研究,在陆棚至近滨带下部沉积中共识别出3个属种的双壳类遗迹化石,包括Lockeia siliquaria,Protovirgularia rugosa,Ptychoplasma vagans,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门类遗迹化石Cruziana problematica,Dimorphichnus isp.,Lophoctenium isp.等。对双壳类遗迹化石的出现方式、形态以及保存特征的分析表明,平驿铺组中部曾出现过2种类型的双壳类,分属具分叉足(原鳃目)和楔状足的类群。原鳃目分布于过渡带和陆棚区,营沉积物摄食生活;受高能事件或沉积物掩埋影响,它们由停息状态变为“逃逸”状态的行为产生了Pro.rugosa。具楔状足的双壳类依生态类型可分为2类:在过渡带与陆棚区,漫游的、营沉积物摄食的类型产生了Pty.vagans;而在近滨下部,滤食性双壳类居群则在不同期次高能事件的间隙对沉积物进行大规模殖居,产生了L.sil...  相似文献   
18.
泥盆纪时期森林首次出现,陆生植物最早成煤.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西缘的中—晚泥盆世地层中报道了丰富的植物化石,也发现了最早的森林和煤层,对于烃源岩和古油藏的发现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新疆北部布龙果尔地区泥盆系古油藏的岩石地层和植物化石,将该古油藏地层确定为呼吉尔斯特组上段,讨论认为该古油藏的地质时代应为中泥盆世吉维特期.有限的地表露头剖面无法确定该古油藏的分布与规模,宜通过进一步研究确定其潜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依据对赣西北地区线形植物、大型虫管遗迹和微体植物化石的研究,在原西坑组上部划出了志留纪晚期的小溪组。对原西坑组进行了厘定,将其"一分为二",上部为小溪组,下部为厘定后的西坑组。厘定后的西坑组以黄绿色、紫红色薄—中厚层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夹细砂岩,属于"上红层",与下伏夏家桥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小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其地质时代为兰多维列世特列奇中晚期。基于皖赣鄂边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的研究,表明在扬子上升后,皖赣鄂边区发育志留纪晚期沉积,证明该区遭受过海侵,在一定区域内沉积了一定厚度的地层;陆生线形植物和早期维管植物在该区的产出,表明其沉积区距物源区不远,该区河流发育,海域的海水发生淡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首次记述湘西北桃源和慈利县境奥陶系顶部新开岭层产三叶虫武宁尖盾虫(松溪虫)(Mucronaspis(Songxites)wuningensis)和腕足类平月贝-小埃吉尔月贝组合(Paromalomena-Aegiromenella Assemblage),并新建小埃吉尔月贝群集(Aegiromenella Association).群落生态分析表明,这是赫南特期华南深水介壳动物群,栖息在上扬子区东南缘外的湘西北斜坡上,与上扬子区北缘陕南斜坡、渝北凹地(新名)、下扬子区赣皖苏缓坡的同期产物一样,均属于凉深水、低分异度的赫南特贝动物群,宜归于BA4-5(水深约60~150m,最深可达200m)的生态位;与上扬子台地浅水三叶虫M.(S.)mucronata类群和典型赫南特贝动物群(Hirnantia Fauna)有重要差异,后者主要栖息在BA2-3(水深约5~60m)的生态位.首次绘制出华南赫南特期浅水和深水壳相动物群古地理分布型式.假设湘西北奥陶纪末期沉积速率均等,根据五峰组压实厚度和笔石带绝对年龄值,推算出新开岭层沉积时间只有1.2万年,这或许表明该时期全球重大环境变化在时间上比原先想象的要短很多,尤其是对深水域的影响,明显短于浅水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