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大气科学   2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一次局地特大暴雨湿位涡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一个考虑陡峭地形的16层η坐标模式对1990年8月14-15日发生在湖北省远安县的一次局地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在较成功的控制试验基础上,利用该模式输出结果研究了本次暴雨过程湿相对位涡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暴雨发生发展阶段,有强的湿相对位涡负值中心相伴随。对湿绝对位涡方程的诊断分析表明,关暴雨发展阶段,湿位涡变率为正,说明此时对流不稳定已有较强释放,这时起主要作用的是网格尺度铅直通量辐合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is essentially an experiment on the control experiment in the August 1975 catastrophe which was the heaviest rainfall in mainland China with a maximum 24-h rainfall of 1060.3 mm, and it significantly demonstrates that the limited area model can still skillfully give reasonable results even only the conventional data are available. For such a heavy rainfall event, a grid length of 90 km is too large while 45 km seems acceptable. Under these two grid sizes, the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is evidently superior to the explicit scheme since it restricts instabilities such as CISK to limited extent. The high resolution scheme for the boundary treatment does not improve forecasts significantly.The experiments also revealed some interesting phenomena such as the forecast rainfall being too small while affecting synoptic system so deep as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s. Another example is the severe deformation of synoptic systems both in initial conditions and forecast fields in the presence of comp  相似文献   
13.
By using the data from observation on the Chinese research vessel Xiang Yang Hong No.5 and other sources during AMEX phase II, the kinetic energy budget and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opical storm Irma were analyzed.Irma formed on the ITCZ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During the formative stage of the storm, the SE trades and monsoon westerl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ITCZ strengthened,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re was a strong divergent flow in upper troposphere. These contributed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Irma. At the time when Irma formed, the Richardson number (Ri) in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wa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prior to and post the formation.When Irma intensified rapidly, the area-averaged kinetic energy in the general flow increased in the whole troposphere .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came from kinetic energy generation term, -[v.(?)(?)]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ed a strong ageostrophic accetration. As to the generation term , the conversion of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to kinet  相似文献   
14.
归佩兰  王作述 《气象学报》1959,30(2):150-164
本文对1957年12月16—20日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次强烈的气旋发展过程进行了三度空间分析.分析结果指出:由气旋初生一直到填塞,在气旋中心上空各層等压面(200mb 以下)间均出现上升运动,并且在沒空气区域內也几乎全是上升运动.随着气旋的发展,中心上空的上升运动以及辐散辐合的量都一直在增强,无辐散面的高度逐渐下降并趋于对称,当冷空气南下时,在冷堆南部上升运动最强,因而使这部份的冷堆向上延伸,这是促使高空孤立冷涡形成的主要机构.此次气旋內的降水集中在冷堆內,并不像一般冷涡一样只限于冷堆的东南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南海至西太平洋一带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的情况和西南季风的来源,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1)就气候平均而言,东非低空急流的影响范围,包括印度南部、孟加拉湾南部直到中南半岛南部和南海南部。在这一范围内,夏季月平均西南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十分一致;(2)夏季在中南半岛南部、南海南部,西南季风的主要来源是上游印度、孟加拉湾地区,直接来自南半球的气流比重不大。而热带西北太平洋的西南季风,则主要来自南半球;(3)在110-140°E 的赤道地区,并不存在一支主要的越赤道气流;(4)在150°E 附近的新几内亚东岸,有一条越赤道气流的通道。热带西北太平洋的西南季风,主要就是这支越赤道气流转向而成(但似乎要求这支气流的南风分量强度超过某一下限,即存在一阈值,才能对西北太平洋的西南季风变化有影响)。新几内亚岛上的山脉,对南半球东南信风的阻挡,是形成这支越赤道气流的重要原因之一;(5)大致在15°N 以南的南亚至西北太平洋地区,其西南季风主要由二支气流构成:一支在非洲东岸附近越过赤道,成为东非低空急流,经印度南部,往下游一直影响到南海南部;另一支在新几内亚东岸附近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气流影响西北太平洋。  相似文献   
16.
王作述  张键 《气象》1981,7(9):4-5
7906号台风的初始扰动,7月1日出现在特鲁克岛(91334)的稍南边,3日达到台风强度。台风的暖中心相当明显,4日04时台风中心的下落探空仪记录与4日08时约300公里外的91413站的探空相比较,850和700毫巴台风中心的温度分别高3.O℃和6.4℃。5日晨台风发展最强盛(风力10级、气压990毫巴),当晚开始减弱,6日下午风力降到台风强度以下,最后在海上消失。图1是根据我国台风年鉴和日本气象要览点出的台风路径图。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对该台风在海上消失的原因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7.
冯业荣  王作述 《大气科学》1995,19(5):597-605
本文利用积云群整体诊断模式,对一次梅雨静止锋暴雨过程的积云对流活动进行研究,计算了质量通量、云内温度、比湿、液态水等积云属性,讨论了云中凝结蒸发过程以及对流能量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梅雨积云质量通量比热带扰动大,但积云的发展高度不及热带深厚对流;积云群的降水效率约为50%;潜热在对流能量铅直输送中占显著地位,其量值远大于热带扰动中的对流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Q1和Q2的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一次数据模拟结果对台风范围的总有效位能、涡旋有效位能(A,As)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暴雨增幅时有效位能释放,冷空气处在台风外围时有效位能释放最多,增幅最大,能是积累与释放周期12小时,冷空气侵入中心后,非绝热加热迅速小,不利于降水增幅。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美、澳联合进行的澳大利亚季风试验(AMFX)第二阶段观测资料,对南半球热 带风暴Irma的发展,进行了环流背景和动能收支的分析。 Irma发生于南半球的ITCZ上,生成时的环流条件是ITCZ两侧偏东信风、偏西季风都在加强,尤其是对流层上部气流散开区移近,辐散强烈增加。同时,对流层下半部的R_1数出现最小值。 Irma迅速增加时,总动能增加主要来自制造项,说明这时有很强的非地转加速。而对制造的最大贡献者,是有效位能的释放。由此表明了内源和积云对流总体影响的重要性。 而Irma迅速增强时涡动能的增加,最重要的源是较小尺度运动或次网格尺度动能,主要贡献在对流层上部。少量的贡献来目区域平均气流动能的转换。因此,扰动的发展,从较大、较小两种尺度运动中都取得能量,但后者重要得多。制造项也有重要作用,但主要贡献在对流层下部。此外,扰动还向周围大气输出涡动动能,因此起着祸动动能制造并输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上游地区盛夏季节的水分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作述  许熙 《气象学报》1964,34(3):345-354
根据1955—1961年的材料,研究了每年盛夏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分循环,给出了本区四个边界上各年各层的水汽输送量及各年的水分循环各要素值,并与其它几个地区的水分循环情况进行了比较。文中也简略讨论了本区水汽输送与夏季环流形势间的关系。 本区的水分循环,与其它地区相比较,有一些独特之处:水分循环系数K及水分循环强度均较大(K=1.094)。蒸发与降水量之比值较小。水汽输送最大的层次较高(在850—700毫巴间)。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主要在于本区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是群山环抱,海拔较高的盆地)。可见自然地理条件对水分循环情况有重要影响。 可以推论,在本地区采取增加内部蒸发量的措施,对于降水量之增加,效果似乎应该较在平原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