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9篇
大气科学   5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一维时变秋雨云模式,将1995年7~8月份的探空资料作为输入资料,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式对渭干河灌区冰雹的预报准确率为61.5%,空报和漏报次数较少。此外,本文还对其中一个冰雹云和一个阵雨云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对比,阐述了有利于冰雹生长的气流结构,云水和温度条件,对冰雹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多普勒天气雷达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沙雅多普勒天气雷达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的结构和特点,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CINRAD/SA雷达日常维护及故障诊断方法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胡东明  伍志方 《气象》2003,29(10):26-28
CINRAD雷达系统,具有完善的自动定标系统和可靠的故障自诊断系统,利用其“故障报警信息”和“RDA性能参数”,能够完成该雷达系统的日常维护任务;参照“RDA适配数据”,再配合简单的测量工具,可以实现故障的隔离和定位。  相似文献   
14.
广州“5.7”高空槽后和“5.14”槽前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广州2010年5月7日槽后大暴雨和2010年5月14日槽前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7"大暴雨主要受500hPa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和850hPa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与典型的华南前汛期暴雨形势不同的是槽后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上,对层结不稳定起到增幅作用;"5.14"大暴雨过程主要受高空槽前的西南气流、切变线和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两次大暴雨过程都是由带有超级单体的飑线引发的,前者飑线长度更长,强回波范围更大,超级单体更多,降水强度和累积降水量更大;飑线维持和发展的机制不同,前者通过补充合并两广交界处不断新生对流单体,后者则是通过吸收合并其移动前方沿近地层辐合带新生单体,得以维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东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对2007年4月17日一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的天气背景、物理量诊断、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图上出现的三体散射回波以及对应的径向速度图上中等强度的中气旋预示着强冰雹的出现,局地剧烈天气(大冰雹和11级强风)出现在锋前,而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则出现在锋面附近;干冷...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4-2009年3-6月清远站探空资料,得到垂直方向11种温差,对它们与强对流的相关性进行统计,选出相关性较高的850与700、850与500、400与100 hPa等压面垂直温度(T(850-700)、T(850-500)和T(400-100))进行研究,对其在各区间出现强对流的频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强对流日低空温差变化幅度较小,高空温差变化幅度较大;随着低空温差和高空温差的增加,强对流的频率基本上呈增加的趋势;强对流主要集中在T(850-500)>20℃、T(850-700)>6℃的区域,T(400-100)为64~66℃、T(850-500)为23~26℃、T(850-700)为8~11℃的区域频率更高;对于大范围强对流天气,T(850-500) >24℃或T(850-700)达到10℃时,通常是风雨相伴,大范围强降水为主的可能性极小;T(400-100) <60℃时,出现大范围强降水的可能性非常小.  相似文献   
17.
对流有效位能在强对流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利用2003年3-10月清远探空站逐日资料,得到不同气块抬升高度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对CAPE与强降水、雷雨大风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块起始高度得到的对流有效位能相差很大,其中最佳对流有效位能始终是最大的;CAPE850与强降水呈显著正相关;CAPE850、MUCAPE、CAPEINV与雷雨大风呈显著正相关;CAPE850、MUCAPE、CAPEINV三者中,CAPE850与强对流的相关系数最高,但计算MUCAPE,了解大气的极端不稳定状况可以减少漏报的几率;CAPE变化趋势与强对流日的对应关系在前后汛期有不同的表现,前汛期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一次广州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及中小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广州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5月14—15日广州大暴雨的环境条件、散度涡度场和中小尺度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过程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促进气旋式涡度增加,上升运动增强,反之亦然;中层波动使得中低层辐合和中高层辐散更加深厚,进一步增强上升运动。粤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受弱冷空气阻挡在广东省中北部地区堆积,为大暴雨提供水汽和能量。南下的弱冷空气和日变化共同形成地面强能量锋,与辐合线和低层切变线组成强有力的触发抬升机制。大暴雨期间多普勒天气雷达及时捕捉到逆风区、弱中气旋、中尺度辐合带和中层两次波动影响,分别对应两个强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19.
2019年5月18日,广东省韶关市出现了局地特大暴雨,刷新了韶关有气象记录以来的雨量记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韶关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 1 °×1 °再分析资料对本次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本次过程发生的极端性成因。(1) 本次过程是粤北历史罕见的局地暖区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天气尺度的背景场较弱,极端性条件不显著,但能从中尺度分析场分析出暴雨潜势。(2) 暴雨发生之前,韶关一直处于偏南暖湿气流控制的区域,并且随着对流抑制减小为0,对流有效位能增强,自由对流高度下降至近地面,使得气块更容易被强迫抬升。(3) 多个单体持续发展与合并,出现“列车效应”,近地面冷池维持向南楔入,低层西南风加强叠加于冷池上导致强风速辐合辐散区和中气旋的出现,是维持强回波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回波呈暖区降水的垂直结构特性,也呈现出近地面层冷池对暖湿气流强迫抬升的结构特征,侧面说明了强降水触发机制。(4) 地形对对流触发和暴雨的增幅有重要影响,峡谷和喇叭口地形加强了偏南气流的汇入及辐合作用,山前迎风坡除了地形抬升作用外,位于山前的地面辐合线对于对流既有触发又有加强与维持的作用。(5) 山前强水平温度梯度为对流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当初生对流出现降雨之后,水平温度梯度进一步加强,形成了温度梯度与对流强度之间的正反馈过程,因而对流持续发展与维持。(6) 对于此类突发的短历时强降水造成的暖区暴雨,监测和短临预警仍然是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有些南海弱台风在登陆广东时,由于路径复杂、移动缓慢,会对广东地区造成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的风雨灾害。使用双偏振雷达对2018—2020年登陆广东的南海弱台风分析,发现南海弱台风在登陆前强降水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位于海上的台风中心南侧眼墙的降水区,另外一个是在台风移动方向的右前方,台风螺旋雨带上岸的区域。在眼墙中,ZH和KDP的大值区在低层同位相,ZDR大值区位于偏上风方向,降水粒子在移动的右侧开始激发,移动的右侧至右前侧为浓度较大的小粒子降水,而右侧和右后侧为大粒子降水。而且台风降水粒子在海洋和陆地有明显差异,陆地由于地形摩擦和抬升作用,降水粒子浓度较大,但水汽和能量供应不足,降水粒子直径较小;海面由于水汽和能量供应充足,对流发展较高,主要为大雨滴的对流降水,但降水粒子浓度不及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