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在供需信息化对接、交通运输能力提升、城市多中心开发的背景下,城市住宿业选址决策对交通路网便捷程度和服务设施临近程度等空间因素的关注度逐渐提升。本文运用空间句法和协同区位商理论,选取2021年香港Airbnb活跃房源、星级酒店、城市路网和POI数据,构建“住宿单元-交通轴线-功能空间”的“点-线-面”研究框架,分析共享住宿和传统酒店的空间布局模式,以及与城市路网形态和功能空间的结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共享住宿在市中心呈现“带状+团块状”分布,在新市镇、交通枢纽和旅游名胜岛屿形成分布次核心。相较于传统酒店,共享住宿受路网形态影响更大,对交通穿行能力和到访社区的邻里交互空间要求较高。在全局尺度上,共享住宿在选址时更倾向于考虑集聚效应和积极的溢出效应。在局域尺度上,共享住宿和城市功能空间主要形成了3种关联模式:簇状关联、组团状关联和散点状关联模式。本文对精准理解现代城市多元消费需求下共享住宿的多尺度空间分布模式,推动城市住宿业多元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2.
23.
长春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与居住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申庆喜  李诚固  刘仲仪  胡述聚  刘倩 《地理研究》2018,37(11):2249-2258
基于长春市790个居住小区、178所小学、301家社区医院、1681个公交站点等空间数据,引用核密度估计、Riley's K函数、同位区位商等分析方法,对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形态格局、集聚特性、“临近性”关系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首先,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与居住空间分布的形态格局差异显著,同时也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核心—外围”网点数量的分布特征趋同性与分异性并存;其次,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与居住空间均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但集聚的规模与强度差异明显,二者空间分布的协调性程度仍需提高;第三,从分布的空间关系来看,居住小区具有较为明显的“临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倾向,但反之不明显,整体呈现出空间格局的“非对称性”特征。  相似文献   
24.
福建省乡村发展与农村经济聚集耦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对农村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关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沿海农村发展和趋势,以福建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的乡村性从2000年到2010年略有降低,并呈现从东南到西北增加的空间格局。本研究同时构建了区位商及其变化趋势的综合指标辨析农村经济聚集区及其动态发展特征。农村经济呈现明显的区位特征和聚集特征,非农产业聚集区出现在乡村性较弱但经济最为发达的东南地区。福建省西部和北部农村出现了非农产业新兴区和农业聚集区,区域内农业优势变化的驱动力较强。非农产业成熟区和新兴区是福建省的主体区域。传统农业区的空间比例最小,且呈现稳态的发展轨迹,转变的驱动力较小。乡村性与区位商总体上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但是不同农村经济聚集区的乡村性和区位商的耦合程度具有多样性。农村的非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新的农村类型。本文最后讨论了福建省县域尺度的农村发展和趋势,并对村镇这种新的农村形态的形成与聚集区域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明确了不同形态的农村的发展区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实现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5.
根据2000~2005年安徽省星级饭店统计资料,利用变异系数这一度量标准分析了安徽省饭店在时间序列上和星级结构上的地域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饭店总数在各市间的差异在渐渐缩小.星级结构上五星级饭店地域分异程度最大,其次依次为一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和二星级,通过安徽省各市国内旅游收入区位商和餐饮住宿业就业人员区位商与各市星级饭店数量相对水平的比较,找出不符合一般趋势的城市加以讨论.最后,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安徽省17个地市的星级饭店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并讨论了运行结果所分出的4类城市,提出了饭店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6.
中国新经济产业区域专业化水平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王铮  李刚强  谢书玲  杨念  闫丹 《地理学报》2007,62(8):831-839
通过对中国各省市1998-2005 年信息化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区位商、状态概率分布与各态历经概率以及Shorrocks 指标的分析, 得出目前中国新经济产业具有地区发展非常不均衡, 产业发展梯度差异大; 极少数地区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而绝大多数地区的发展水平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各省专业化普遍发展, 新经济产业的地域差异正在减小, 聚集现象正在发展, 聚集状态明显的特征。我国新经济产业与美国木材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中国新经济产业发展速度迅猛, 但状态极不稳定, 具有较大的迁移性。高技术产业比信息化产业相对趋向稳定, 信息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更快, 区域状态变化大, 区域的分工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27.
20 世纪90 年代广州市从业人员的社会空间分异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1990 年以来中国城市的内城区传统工业向郊区外溢,郊区大量劳动密集型国际资本进驻等因素带来城市不同职业从业者的居住空间格局的重构。以1990 年、2000 年广州市“街道层面”的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借用经济学中的区位商指标,分析1990~2000 年广州市不同职业从业者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发现工业、低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及政府 机关职员等从业者呈现出差异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工业从业者的居住空间从内城区向近郊区、远郊区等转移,低端服务业从业者的居住地一直高度集中于内城区,高端服务业从业者聚居于政府机关附近和高校、科研机构密集区,政府机关职员居住区完全与政府机关相重合。就业地与居住地的临近性是20 世纪90 年代广州城市从业者居住空间最为显著的特征。旧城区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空间扩展、郊区国际生产资本进驻、政府为迎合全球化而进行的政策及空间的调整、土地开发与住房商品化以及原有国家事业机关“单位制”居住模式的惯性等成为1990~2000 年广州市不同职业从业者社会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基于区位商的方法来分析不同职业从业者的居住空间分异,为深入解析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8.
基于协同区位商的北京城市职住要素空间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斌  高丽萍  李若倩 《地理学报》2021,76(6):1380-1393
就业地和居住地是城市居民工作以及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样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写字楼与居民楼空间关联性研究对深刻理解职住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协同区位商方法,对北京市写字楼与居民楼空间关联总体特征和局域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协同区位商作为一种测量点要素之间联系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应用到职住关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