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30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The organizational separation of management and other quaternary activities from production operations in American manufacturing has resulted in a divergent pattern of production and headquarter locations. We examine the external control relationships that arise from this separation between headquarter location and branch plant operations in nonmetropolitan Kentucky. Although corporate headquarters have diffused to the Sunbelt, no shift was found in the corporate control of branch plants in Kentucky. Nonmetropolitan manufacturing in Kentucky was oriented toward the metropolitan centers of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belt rather than the newer corporate centers of the South. Also control relationships are more likely to be local among smaller factories. Large plants having more autonomy in production or producing finished good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owned by a distant firm located in a large SMSA.  相似文献   
52.
城中村作为城市内部的异质空间已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但对其内部流动人口创建的各种经济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的系统研究仍然少见报导。选取广州市康乐村为案例地区,通过半结构式问卷调查与访谈、土地利用类型与多层建筑物垂直空间利用状况的系统调研,深入探讨城中村内流动人口创建的制造企业集聚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制造企业在康乐村的集聚是关系邻近与地理邻近循环因果关系引导下的主动集聚。企业具有"临时性"、"内生性"、"地域的多元性"及"非正规性";产业构成以成衣制作为主体,企业规模偏小,生产联系松散,技术需求极其低下;在空间分布上则表现为同行业企业相对集中分布,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相互依附,垂直空间混合利用以及企业分布受村内道路系统影响显著等。  相似文献   
53.
杨逊  赵静 《四川测绘》2012,(1):35-38
本文从建筑设计企业ISO贯标信息化工作实际需求,针对行业ISO贯标特点,探讨了在GIS支持下建筑设计企业ISO贯标信息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个ISO贯标信息管理系统。实践表明,将GIS集成到ISO贯标工作是切实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4.
中国汽车空调行业HFC-134a需求和排放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HFC-134a作为中国汽车空调行业CFC-12制冷剂最主要的替代品,其消费量增长迅速,是中国消费量最大的HFCs(氢氟烃类物质)。以2005年为基线,通过制冷剂替代、技术进步、熟练操作和政策控制等情景假设,预测了中国汽车空调行业HFC-134a的需求量及排放量。结果表明:到2010和2015年,汽车空调HFC-134a的消费量将分别接近2.0万和3.5万t,排放量将分别接近1.6万和3.0万t,约折合排放21.0 和39.0 Mt CO2当量。上述排放相对基线情景(即维持当前政策措施和不开展回收活动),2010年和2015年减排温室气体分别为6.7 和13.0 Mt CO2当量。  相似文献   
55.
针对中小型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的需求以及信息交互较复杂和成本高的特点,对比传统制造执行系统(MES)架构,提出一种面向服务的信息系统架构.该架构以Web服务技术为基础,实现了制造执行系统的信息共享与较强可扩展性;同时运用该架构结合实例说明了其部分功能的实现方法和调用过程.  相似文献   
56.
张亚利 《四川测绘》2001,24(1):43-44
本文主要论述了测绘仪器在促进测绘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说明加快发展我国测绘仪器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发展我国测绘仪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7.
Sun  Wei  Li  Qihang  Li  Bo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12):1965-1980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more broadly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has improved, persistent debate has existed as to the question of...  相似文献   
58.
宗会明  吕瑞辉 《地理科学》2020,40(5):760-767
采用2007、2012和2017年中国百强物流企业网络数据,运用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链锁网络模型方法,分析中国城市网络的等级结构、空间分异、空间联系及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基于物流企业数据的中国城市网络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并呈现“两主多中心”的区域空间结构,网络联系的离散水平逐渐降低,其稳定性和均衡性有所增加,等级结构趋于合理;各节点城市组织能力空间分异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组织能力和介中心性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城市间物流联系逐渐增强,并有协同发展的趋势;城市网络联系中,长江沿线城市物流网络联系地位上升,上海为中心的T字型空间结构替代以北京为中心的核心网络结构,在全国尺度形成以胡焕庸线为界线,物流联系网络呈中东部密集、西部相对稀疏的空间格局,其演变过程呈现由等级网络联系特征向等级性与空间近邻性网络联系特征转变趋势。  相似文献   
59.
公维民  张志斌  高峰  李瑞红  马晓梅 《地理研究》2021,40(11):3154-3172
基于微观企业数据从关联性视角对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和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区位选择因素的异同。研究表明: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均呈现出以主城区为主体、外围局部地区为补充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的主城区,制造业集聚区则呈现出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二者在空间上存在关联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可分性。② 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以城市中心区和郊区国家级新区及卫星城镇为多元空间载体的“紧凑型-中心性”模式,制造业则形成了以国家级新区和产业园区为空间载体的“离散型-郊区化”模式。③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择需在产业环境、要素禀赋以及政策导向方面进行权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较为关注区域整体发展氛围,制造业企业则更注重自然因素、区位历史和产业政策的影响。④ 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区位选择受到地方化经济、区位资源禀赋的影响最为显著,现代型和高端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则更容易受到政策的导引从而形成空间集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主要依附在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且交通便利的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具有产业政策优势及土地成本优势的开发区和新区布局,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受成本要素的制约较小且更加注重集聚经济的外部效用。  相似文献   
60.
研究新城市贫困空间居住满意度,对深入认识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状况,提升居住质量,完善居住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西安市主城区典型老旧企业社区为例,基于1010份问卷数据,构建居住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居民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引入重要性—绩效理论(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甄别企业社区改造重点与次序,指出老旧小区提升建议。结果表明:① 企业社区居住满意度整体“一般”,在李克特五分制量表下均值为3.21;② 居住满意度受居住环境、住房条件及配套设施3个方面影响,与居民搬离意愿呈显著负相关;③ 不同社会经济属性个体的居住满意度在年龄、文化程度、户籍、职业、个人收入、居住时长、住宅产权以及企业运营状况等变量作用下差异显著;④ 企业社区改造亟需优先关注社区休憩活动场所、卫生清洁、适老化医疗护理设施、物业服务、公共服务设施等要素,进而改善居住条件,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与凝聚力。文章提出从创新管理模式、改善居住环境、改造住房条件以及建设配套设施等4个方面实施未来老旧小区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