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13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42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全球变暖对淡水湖泊浮游植物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全球变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成为近年来湖沼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列举了目前研究全球变暖对淡水湖泊浮游植物影响的常用方法:监测数据分析、时空转换、遥感信息提取、控制实验、模型预测和古湖沼学技术等.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导致的气温升高、湖泊热力分层提前破坏以及无冰期提前等因素可导致春季物候提前;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正朝着蓝藻占优的方向发展,但是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物种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不一致.在营养盐充足的湖泊中,由于全球变暖延长了浮游植物生长季节等,从而能提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但在贫营养湖泊中,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变暖趋势甚至可能呈负相关.由于生态系统往往是多因子的共同作用,这也使得全球变暖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效应复杂化,区分各因子的净影响份额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全球变暖引起的风场改变会促进浅水湖泊中营养盐从底泥的释放,同时也会增加水体中悬浮物的浓度而影响水下光场,因此开展气候变化对再悬浮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可能是将来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42.
互花米草自1979年引进我国以来迅速增长,呈现外来物种入侵势态,严重影响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平衡。通过遥感手段监测可以获取互花米草的时空扩展规律,为互花米草治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3个主要湿地区域为研究区,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选取了2014—2019年Landsat 8 OLI时间序列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物候特征的互花米草提取方法。首先,通过归一化差异湿度指数(NDMI)、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提取互花米草生长的高湿度区域;然后,通过植被指数构建表征植被物候特征的时间序列曲线,确定互花米草与其他植被的物候特征差异时相;最后,基于物候特征差异时相数据构建决策树提取互花米草。通过与现有的互花米草决策树提取方法和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对比发现,本文方法在3个研究区的提取结果均为最优提取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对提取互花米草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3.
吉林向海沼泽湿地土壤氮素的剖面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以二百方子湿地和付老文泡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两典型区湿地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和全氮含量在生长期和成熟期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封闭性湿地和开放性湿地土壤剖面的物理性状存在地域差异;封闭性湿地在两物候期内土壤氮素含量的剖面分布特征相似,均表现为由表层向下减少的总体分布趋势;开放性湿地土壤中碱解氮、有机氮和全氮含量剖面分布特征与封闭性湿地一致;但铵态氮含量的剖面变化则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且硝态氮在成熟期内出现累积峰.  相似文献   
44.
通过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1974-2009年开花及结实物候的观测,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资料,分析了3种植物生殖物候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呈增加趋势; 年降雨量波动,变幅不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2)3种植物始花期提前,花期延长; 3种植物结实始期先延迟后缩短,结实期延长; (3)3种植物生殖物候与年降雨量、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及前期累计降雨量、累计平均气温、累计空气相对湿度之间的相关性不一致; (4)3种植物始花期与前期累计降雨量、累计平均气温、累计空气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总体上表现为大于年降雨量、年均气温、年均空气相对湿度的相关性; 除空气平均相对湿度对结实始期影响大于前期累计降雨量、累计平均气温和累计空气相对湿度外,其他与开花物候相似,表明植物开花物候和结实物候与前期气象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物候发生前期累计气象指标。  相似文献   
45.
基于Whittaker滤波的陕西省植被物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晗  任志远 《中国沙漠》2015,35(4):901-906
运用Whittaker滤波重构MODIS NDVI时序数列,利用地理探测器对比滤波前后影像信噪比,采用动态阈值法获取2000-2012年陕西省植被的3个关键物候参数(返青期、枯黄期和生长周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植被物候参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Whittaker滤波能够平滑原始NDVI曲线,有效减少原始影像的噪声,提高影像辨识度,并且参数设置简单;(2)陕西省植被物候地区分异明显,不同气候区划类植被物候表现出中温带半干旱区-暖温带半干旱区-暖温带半湿润区-北亚热带湿润区的递变规律:返青期逐步提前,枯黄期逐步推迟;(3)植被物候受高程和纬度影响,并且纬度影响更显著。海拔每升高200 m,返青期推迟1.3 d,枯黄期提前0.6 d;纬度每升高0.5°,返青期推迟3.6 d,枯黄期提前1.2 d。  相似文献   
46.
为分析海南岛橡胶林物候特征,探究热带森林植被物候变化特征,本研究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采用Savitzky-Golay(S-G)滤波法重建2001—2015年的MODIS NDVI时间序列,利用动态阈值法和典型样区提...  相似文献   
47.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植物种群物候学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14种代表性植物种群2009年和2010年两个生长季的物候观测资料, 进行植物种群物候学特征的定量分析, 划分物候类型并指出影响不同物候期的环境因子主次. 结果表明: 营养期和结实期的物候指数都较大, 分别为32.70和24.39, 其他物候期则相对较小; 整个生长期持续天数较短, 为155 d左右. 14种植物可划分为3种类型和6大类群. 在营养期和整个生长期, 与物候变化最为密切的环境因子为降水量, 其次为日照时数, 温度居第三; 而影响其他物候期的因子均以日照时数为主, 降水量和温度依次居后.  相似文献   
48.
过去150 年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中国历史日记中的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记录,重建了该地区1834 年以来的春季物候期变化序列,同时结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序列对温度变化的指示意义。主要结论有:(1) 1834-1893 年,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在波动中逐渐推迟,但19 世纪末起突然出现大幅提前;1900-1990 年以年代际波动为主要特征,1990-2010 年又再次出现大幅提前;1834 年以来,该地区春季物候最迟的年份为1893 年,最早的年份为2007 年,分别较1977-1996 年平均推迟27 天和提早17 天。(2) 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期变化与该地区上年12 月-当年3 月及当年1-3 月气温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超过-0.75、-0.80,可很好地指示该地区的冬季与初春(特别是1-3 月) 气温变化;这为进一步集成多种代用资料重建历史时期的中国温度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49.
文章根据"高分一号"卫星数据,对我国河北省某市的冬小麦种植面积进行遥感估算,并根据冬小麦的物候差异,选取研究区冬小麦4个关键物候期的5景"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影像来获取研究区冬小麦的种植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物候差异信息可以快速提取1个生长周期内的冬小麦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50.
选取威宁县1985年至2020年气象资料和黑颈鹤物候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各气候因子的趋势变化倾向率、主要气候因子对黑颈鹤物候期的影响进行研究。根据气象要素对黑颈鹤物候期的响应模式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表明:黑颈鹤的初见期、间隔期、终见期在1985-1990年间变化幅度较大。总体而言,近35年来初见期总体变化趋于平稳,终见期呈现上升趋势,说明黑颈鹤在威宁的停留时间有缩短趋势、终见期有提前的趋势。8月平均气温每升高1℃,黑颈鹤的初见期将推后4.485天;11月的平均风速每增加1m/s间隔期将会延长16.128天;3月雨日每增加1天,终见期将会推后1.863天,间隔期延长1.482天;1月平均风速每增加1m/s,终见期将会推后8.929天。说明气候变化对黑颈鹤物候期有积极的影响,比较敏感?可为气候变化的提供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