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32篇
地质学   223篇
海洋学   49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广西龙滩库区深部孕震结构大地电磁探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龙滩库区布置2条北北西-南东东向大地电磁探测剖面进行了32个测点的观测,观测频段为320 Hz~1000 s.对2条剖面上测量和计算得到的各种电磁参数、深部电性结构图像以及库区地质构造、岩性和水域分布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库区发育的6条断裂在电性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电性差异边界,其中拉浪-达良断裂和拉色-辉马断裂为库区主要断裂带.库区深部电性结构总体表现为纵向上自地表到20 km深度呈现高-低-高的波浪起伏的三层结构,横向上呈明显的高低电阻块状组合样式.龙滩库区4个地震丛集区的震源都位于高、低电阻接触带附近,其中3个地震丛集区的震源位于低阻特性的石炭系地层的下部,为岩溶水体诱发地震;发生最大震级的地震丛集区的震源位于上宽下窄似"铆钉状"的高阻体下部,推测是因水库蓄水后水体压力增大和库水渗透作用下在聚集高变形能的脆性高电阻体内部发生的地震.  相似文献   
92.
庐枞矿集区内的沙溪斑岩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一个典型的岩浆热液型矿床。为了查明沙溪斑岩铜矿床深部岩体范围及控矿构造空间特征,作者在矿区进行了AMT探测,经过数据去噪处理和反演得到了18条电阻率拟二维断面图。反演结果表明受背斜控制的石英闪长斑岩体与志留系地层电性差异明显,呈现高阻特征;通过对电阻率值进行3D克里金(Kriging)插值及可视化显示,建立了石英闪长斑岩3D电阻率模型,揭示了深部岩体的形态和空间分布,为矿区及外围找矿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3.
运用市场份额和亲景度指标,定量分析2000—2006年(2003年除外)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市场份额和亲景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4种市场类型与4类亲景度市场的相关性,据此确定目前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适宜发展的4类模式:重点市场、主要市场、潜在市场和机会市场,为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和开拓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4.
电性源瞬变电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油气资源成为制约我国发展主要瓶颈之一.电性源瞬变电磁在油气资源的勘探中取得了不错效果.为此本文开展了对电性源瞬变电磁的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对电性源瞬变电磁的两种主要模拟方法,G-S变换和余弦变换做了对比,认为GS变换结果精度较余弦变换精度要高.为了实际工作中解释的方便,又分别定义了电性源瞬变电磁各场视电阻率,为其解释带来了方便.最后,本文对其参数的选择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通过时电性源赤道装置与偶极装置的对比研究,表明赤道装置可以对地下结构取得较好的探测效果,偶极装置可以取得较高噪比的数据.通过对激励源的研究表明,阶跃激励源激发的场视电阻率很好地反映了地质结构的变化,而脉冲波激发的场对异常体反映明显.通过对Hz场和Ex场的研究表明,Hz场在小收发距时即可进行大深度探测,并具有较高的信噪比,Ex场则对高阻体探测效果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95.
基于数字岩心岩石电性数值模拟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致密砂岩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储层,由于具有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及岩心致密等特点导致岩石物理实验测量周期长、成本高、岩心驱替困难,难以定量研究微观参数对电阻率的影响.以X射线CT扫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数字岩心岩石物理属性模拟技术则弥补了这种不足.本文系统总结了基于数字岩心电性数值模拟基尔霍夫、随机游走、格子玻尔兹曼、有限元等方法的优缺点;列举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实例及取得的进展;探讨了目前电性数值模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指出了数字岩心电性数值模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6.
井下视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解滔  杜学彬  卢军 《中国地震》2016,32(1):40-53
采用水平层状均匀介质中点电流源位于任意深度时电位解析表达式,分析了井下对称四极视电阻率观测时影响系数随深度和极距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固定的观测极距,影响系数与电极埋深之间关系复杂;对于某些电性结构和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井下观测对表层干扰具有放大作用。对于固定的电极埋深,小极距观测主要体现观测装置所在处的介质层信息,深部介质的影响系数随着极距的加大而增加,浅层影响系数一般先上升后下降;观测极距足够大时,井下观测影响系数逐渐接近于地表观测的影响系数,井下观测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本文以天水台为例讨论了实施井下观测时影响系数在选择供电极距和电极埋深过程中的应用。分析结果对在不同电性结构中实施井下地电观测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7.
应用物探方法对滑坡进行勘查,已成为一种经济、快捷、有效的手段,文章首先从认识两类典型滑坡(Ⅰ类—土质滑坡、Ⅱ—类岩质滑坡)的滑坡结构开始,从物性差异角度分析了滑体、滑面和滑床的电性特征,说明了物探方法在滑坡勘查中的有效性;通过在某已知滑坡地质体上采用高密度电法不同装置、不同极距进行测试,得出滑坡勘查中电性响应特征的一般规律,总结了高密度电法在滑坡勘查中的技术要点和“滑面”解释原则;最后对贵州地区典型的2处滑坡(土质、岩质滑坡)勘查成果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两类物质(土质、岩质)的岩石滑坡地质体电性响应特征具有相同规律,均有明显的三层电性结构层(高-低-高阻)分别对应滑体、滑面、滑床,但土质滑坡地质体的软弱夹层反映在电性剖面特征上的“体积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98.
柴达木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柴北缘、柴西、粜东三湖地区分别以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为主要勘探目的层.随着北疆石炭系研究的进展和钻探的成功,石炭系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勘探层系,柴达木盆地的石炭系也引起了勘探家的注意,地面地质调查表明石炭系为柴达木盆地一套潜在烃源岩.为了落实石炭系在柴达木盆地内的分布,笔者充分利用近10年来在柴达木盆地及周缘完成的重、磁、电等资料进行了针对石炭系的资料解释、剥层反演和综合研究,明确了石炭系的分布特征,为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9.
电性源时域地空电磁数据小波去噪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飞艇的时间域地空电磁探测系统,具有勘探深度大、效率高、空间分辨率高、飞行控制容易等优势.但在低空飞行测量过程中,飞艇飞行高度、航迹、姿态等受风向、大气气流、地形、地面局部温度场变化等影响而发生变化,导致固定在艇囊前端的接收线圈发生运动,切割大地磁场,产生了电磁噪声、运动噪声、基线漂移等,从而影响电磁数据的电阻率成像质量.因此,研究地空电磁信号中多种噪声的去除方法,对数据的反演解释非常重要.由于地空电磁信号中有效信号频带与部分噪声频带相重叠,使用传统滤波或消噪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文提出一种综合小波去噪法:根据地空电磁信号的特点,采用sym8小波基;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原理,利用小波高尺度近似分量估计基线漂移,以校正电磁数据中的基线;基于小波阈值收缩原理,采用5层小波分解、极小极大阈值配合硬收缩函数的消噪方法,来压制数据中的其余噪声.最后,通过异常环模型的理论响应和实测数据进行算法的验证,结果表明这种综合消噪法对多种噪声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时间域地空电磁数据消噪方法.  相似文献   
100.
扇形边界条件下的龙门山壳幔电性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沿甘肃碌曲-四川龙门山-重庆合川布设了长周期大地电磁剖面,对龙门山及邻区进行了壳幔电性结构探测,采用更直观合理的扇形边界条件下的反演算法对长周期大地电磁资料进行二维反演.该剖面电性结果揭示了自北西向南东岩石圈深部的若尔盖壳幔高阻块体、松潘壳幔低阻带、龙门山壳幔高阻块体和川中壳幔高阻块体电性结构特征;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下方的龙门山壳幔高阻体显示为向北西延伸的楔形构造,推断龙门山及松潘-甘孜地块由于受青藏高原东缘和上扬子地块双向挤压,松潘-甘孜地块地壳物质向龙门山逆冲推覆,中下地壳至上地幔向下向南东俯冲,呈现上扬子地块西缘壳幔高阻楔形体插入青藏高原东缘的态势;初步认为上扬子地块西缘深部以松潘壳幔韧性剪切带作为中新生代以来的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