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0篇
  免费   1428篇
  国内免费   1236篇
测绘学   1366篇
大气科学   2122篇
地球物理   2190篇
地质学   1477篇
海洋学   784篇
天文学   354篇
综合类   315篇
自然地理   316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250篇
  2021年   339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373篇
  2018年   233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259篇
  2015年   331篇
  2014年   402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359篇
  2010年   376篇
  2009年   345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345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67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90篇
  1994年   169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129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119篇
  1989年   116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91.
一次飑线过程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淑玲  刁秀广  朱敏  刘爱荣 《气象》2009,35(3):60-65
利用济南CINRAD/SA多普勒雷达产品,针对2006年7月5日飑线天气过程,分析回波发展演变、流场结构,讨论外流边界、强下沉气流与大风的关系,分析组合反射率因子、垂直液态含水量、中气旋产品特征.结果发现,飑线过境时风速出现两个极大值,一个出现在外流边界影响时段,另一个发生在强回波下沉气流影响时段;在横槽南下过程中,飑线后部强入流不断补充,前侧暖湿气流沿着后部入流爬升,不断产生新的单体,使得风暴得以维持发展;在垂直流场结构上表现为前侧暖湿气流倾斜上升,然后主体部分向后倾斜,后部有冷空气注入,形成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在地面附近辐散,与前侧入流形成低层阵风锋,是造成地面破坏性大风的主要因素.在水平流场结构上表现为低层存在气流辐合上升运动,中层有气旋性旋转气流,风暴高层为辐散气流.飑线消散阶段后期中层出现MARC,带来大风天气,而同时伴有冰雹天气的风灾产生在飑线达到最强至开始减弱的时段.当回波强度≥50dBz,且垂直液态含水量≥35kg·m-2,当有中气旋时,有利于产生冰雹和大风天气;外流边界的出现,反映了强对流回波后部下沉气流较强,是灾害性大风的前兆.  相似文献   
992.
樊利强  王迎春  陈明轩 《气象》2009,35(11):9-16
利用多普勒雷达变分分析系统(VDRAS),对2006年8月1日傍晚北京城区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伴有冰雹、大风及强降水)的三维风场、温度场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初始对流生成于北京西北部山区的河北省境内,系统过山移进北京城区时,受局地的动力及热力条件作用,迅速组织并强烈发展,形成带状的MCS即飑线;(2)在飑线生成之前,北京城区及东南部边界层低层存在较强的东风气流,并迅速扩展向西北方向延伸,与过山的西北偏北气流形成强的边界层辐合线.该近地面辐合线是飑线生成的主要触发机制,而边界层低层东风的加强和减弱以及北进和南退对辐合线的维持、飑线的生成、发展和减弱都起着重要的作用;(3)在边界层辐合线的作用下,不断有新生对流系统发展;(4)对流系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是一次典型的飑线过程,并伴有明显的阵风锋.  相似文献   
993.
沈阳冬夏季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及尺度谱分布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沈阳大气成分监测站颗粒物监测仪 (Grimm 180) 连续测得的夏季 (2006年8月)、冬季 (2006年12月和2007年1月) 可吸入颗粒物的数浓度和质量浓度数据, 分析了沈阳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谱分布及污染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沈阳市常规气象资料, 分析了气象要素和颗粒物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市冬、夏季部分时段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日际变化; 谱分布较好地符合Junge分布; 沈阳冬季PM10超标日数占冬季观测总天数的77%, PM2.5超标日数 (按美国EPA日均标准) 占冬季观测总天数的87%, PM10平均数浓度为6668.7个/cm3, 平均质量浓度达252.8μg/m3, 分别是夏季的3.0和2.4倍; 冬、夏季PM2.5/PM10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647和0.603, PM2.5占可吸入颗粒物总数量的99%以上; 浓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气象要素的影响, 与温度、风速负相关, 与湿度正相关, 降雨、降雪过程使得颗粒物浓度明显降低, 近地层逆温和雾是颗粒物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颗粒物污染对城市能见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4.
利用雷达资料对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在飑线发展的过程中,反射率因子的大值区与逆风区相配合对反演的风廓线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飑线在过境的全过程风向变化,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是判断对流发展的一个参数,对于飑线的短时预报除考虑天气因素外,地形因素也是重要的考虑因子。  相似文献   
995.
双参数云物理方案中谱形参数作用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震  雷恒池 《高原气象》2008,27(1):135-142
云物理参数化方案中,各种粒子通常采用Г谱分布函数n(D)=N0Dαexp(-λD)。双参数方案中谱参数截距N0和斜率λ通过预报给出,谱形参数α设为固定值。为了讨论谱形参数的作用,理论上分析了谱形参数取值对沉降过程和微物理源汇项的影响。利用MM5模式中增加的双参数显式云物理方案模拟了西北地区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模拟针对雨滴谱的谱形参数rα不同取值分别做了试验。模拟结果基本符合理论分析,谱形参数rα变化时模拟出的地面降水和云的宏微观特征有差异。  相似文献   
996.
珠江三角洲秋季大气边界层温度和风廓线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10月珠江三角洲3个代表性观测点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秋季大气边界层温度和风廓线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秋季气温递减率较低, 逆温出现频率较高, 强度较弱, 海风使珠江口贴地逆温的出现时间推迟、低空逆温的出现频率增加。珠江三角洲秋季受多种局地环流影响, 边界层内风廓线比较复杂, 晚上城市群与非城市群地区风向有明显差别; 城市群和珠江口多次分别观测到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风环流。  相似文献   
997.
0679香山局地大暴雨的中小尺度天气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Doppler雷达、地面自动站、Profile垂直风廓线及GPS水汽分布等多种新型探测资料, 对2006年7月9日夜间发生在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的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和γ-中尺度强降雨落区形成的动力机理进行了精细分析。对雷达等本地多种探测资料的精细研究表明:地形辐合回波带是造成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地形辐合回波带上中气旋回波块的滚动更迭是大暴雨落区形成的直接原因; 近地面辐合对大暴雨落区强降雨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大暴雨落区形成阶段近地面3种辐合同时存在:平原东南风与山区偏北风风向切变辐合、平原东南风在山脉阻挡作用下的抬升辐合、大暴雨落区中心的γ-中尺度气旋性辐合。研究还表明:山前近地面地形辐合扰动, 向上传播, 引发边界层扰动的动力过程是香山大暴雨落区形成的主要动力源, 而来自东南方向近地面层的暖湿平流为大暴雨提供了有效的水汽和能量。  相似文献   
998.
风暴生命史雷达特征量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风暴演变各阶段物理特征出发, 基于多普勒雷达观测的三维反射率因子, 定义物理量———单体重力势能。结果表明:单体重力势能是一个能够简洁、客观描述风暴单体整体强度的物理量; 利用该物理量可描述单体生命史为发展和减弱两个基本过程; 单体重力势能大小有助于辨别风暴类型和强度。同时, 生成和分析了风暴单体演变各阶段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 分析表明:在30~150 km的雷达观测范围内, 风暴单体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 (降水廓线) 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能较好地揭示风暴的垂直结构和生命史演变特征, 但没有用重力势能那样简洁。  相似文献   
999.
综合多种观测资料,对2006年8月1日发生在湘黔边境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高空槽前型飑线过程,副热带高压的迅速东退、强湿度梯度及其南北两侧冷暖空气的辐合造成的强湿度锋锋生作用触发了强对流;强对流发生前和发生时大气层结的不稳定、良好的水汽输送及辐合条件对其发生发展十分有利;高层强辐散与低层强辐合的耦合形势以及强上升运动为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00.
选用2个典型的由地形导致香港国际机场地区出现扰动气流的个例,对天气雷达的谱宽数据与激光雷达的涡流消散率的立方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两组数据作点对点比较时,两者基本上没有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小于0.10;其空间平均值之间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为0.39~0.46。最后,通过对多普勒天气雷达谱宽数据监测香港国际机场邻近地区湍流强度可行性的探讨,提出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谱宽数据用于监测飞机航道上湍流强度的具体方法与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