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53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860篇
海洋学   78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Effects of nitrate on phosphorus release: comparison of two Berlin lak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fter installation of phosphorus elimination plants at the inflows of the eutrophic Lake Tegel and Schlachtensee, phosphorus (P) loading declined by a factor of 40 and 100, respectively. This resulted in a pronounced reduction of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in the lake water, followed by a decline of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s. However, for many years P release from sediments due to mineralization and desorption of sedimentary P continued. In Schlachtensee, the presence of nitrate above the sediment suppresses P release, because the Fe/P ratio is sufficient to provide enough aerobic sorption capacity. In Lake Tegel, some P release occurs even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because of the low aerobic P 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sediments. There, nitrate could moderate the P release peaks which occur when the Fe‐P cycle at the sediment water interface is disturbed by precipitation of iron sulfide after reduction of sulfate during times of high mineralization intensity. The potentially mobile P pool in the sediments of both lakes is rather small, indicating that the P release could subside after sufficient reduction of the external P load in Lake Tegel and the disruption of the internal P cycle in Schlachtensee.  相似文献   
82.
达县—宣汉长兴组礁滩白云岩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新生变形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和充填胶结作用等,对研究区储层贡献最大的成岩作用主要是溶蚀作用、新生变形作用和破裂作用。根据岩石中所形成的大量溶蚀孔隙、晶间溶孔和晶间孔以及裂缝的特征,该套礁滩白云岩储层的良好物性主要形成于中—深埋藏环境。  相似文献   
83.
流动单元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对油藏的非均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为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提供依据。本文根据流动单元的理论,选取适合该区实际的参数,应用聚类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华池油田陇东地区长33低渗储层进行分类研究,并且分析各类流动单元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得出结论:该区储层可分为三类流动单元,各类流动单元的判别公式,不同的类型在动态、静态上有不同的表现;其分布的差异,宏观上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微观上受成岩作用、岩石自身储集空间特征的限制。  相似文献   
84.
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东营凹陷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在古近系地层发育湖相水下扇沉积、滨浅湖沉积和三角洲沉积等砂岩。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对储层的储集性能有重要影响。在对大量薄片和岩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和X衍射粘土分析等手段,对东营凹陷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使砂岩孔隙度降低,不稳定矿物的溶蚀作用和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作用导致孔隙度增大。根据有机质的演化及粘土矿物的变化序列,在不同的构造单元,砂岩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随埋深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可划分出原生孔隙带、原生次生孔隙带和次生孔隙带3个孔隙演化带,存在着较有利的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85.
The diagenesis of modern and ancient carbonatesedi ments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systematicallyreviewed since the 1960s (e .g. Moore ,2001 ,1989 ;Wang et al ., 1994 , 1991 ; McIlreath and Morrow,1990 ; Tucker and Bathurst , 1990 ; Schneidermannand Harris , 1985 ; Longman, 1980 ; Bathurst ,1975)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its mor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discussion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genesi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sea-level changes ,as well as…  相似文献   
86.
MD98-2172岩芯位于印度尼西亚穿越流的帝汶通道上.多参数的岩石磁学测量结果表明,该岩芯的磁性矿物组合很好地记录了海洋沉积物中的还原成岩作用过程:0~3.85 m段岩芯以亚铁磁性准单畴(PSD)磁铁矿为主,其含量和粒度基本不随深度而变,受还原成岩作用的影响不明显;3.85~5.35 m段岩芯也以PSD磁铁矿为主,但其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快速减少,粒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变粗,或粗粒磁铁矿的相对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多,处于铁氧化物还原阶段;5.35~15.00 m层段以顺磁性颗粒为主,并出现黄铁矿,处于硫酸盐还原阶段.  相似文献   
87.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8油层组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自生绿泥石膜生长、次生高岭石化、连晶方解石交代、长石溶蚀。根据铸体薄片,碳氧同位素分析,确定了各种主要成岩产物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分析了成岩产物分布与现今总面孔率的关系,从而确定8油层组的物性主要受石英次生加大、连晶方解石、长石溶孔、剩余原生孔隙分布的控制。石英次生加大和连晶方解石发育的地方,储层物性差;具自生绿泥石膜的剩余原生孔隙和长石溶孔发育的地方,储层物性好。  相似文献   
88.
达县—宣汉地区长兴组礁滩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东北达县—宣汉长兴组礁滩白云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储集潜力。作者通过大量岩石常规薄片、铸体薄片观察研究,发现该礁滩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成因的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粒内溶孔、生物体腔内溶孔和生物格架间溶孔。这些孔隙的形成和演化除了受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史的影响外,还受成岩作用的控制。首先在海底-暴露-浅埋藏环境下,压实及胶结使原生孔隙基本消失;而准同生混合水白云石化及早期暴露溶蚀作用改变了沉积物内部结构,形成众多微小孔隙的网络及溶孔,为后期形成大量孔隙创造了条件。其次在中—深埋藏环境下,强烈的重结晶作用和溶蚀作用使得岩石形成大量的次生孔隙,大大提高了礁滩白云岩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89.
通过研究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证实了引起砂岩储层中的低孔、低渗,已为成岩作用的关键因素。早期强烈的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造成砂岩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孔喉配位数以0为主,少量可发育1条~2条喉道,孔隙度损失38%~25%。随后的千枚岩岩屑及其它碎屑矿物的溶蚀和蚀变作用,形成了粒间溶孔、粒内微孔、粒内蜂窝状溶孔以及高岭石晶间隙等,此类孔隙半径一般在8μm~20μm,喉道半径在5μm~10μm,平均孔喉比在2~5左右。但其具有数量多,规模大的特点,一般占总孔隙度的70%以上,对各层段砂岩储层储集性能有一定的改善。保留下来的主要是砂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有极少量的原生粒间孔主要分布在下石盒子组。  相似文献   
90.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含铀砂岩岩石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砂岩岩石学特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砂岩赋铀性与岩石结构组分的关系和粘土矿物演化、压实与胶结、溶蚀与次生孔隙形成等主要成岩作用对岩石渗透性与铀的运移聚集的影响。将研究区含铀砂岩划分成4种赋铀砂岩类型,讨论了不同岩石类型的成矿性特征。综合分析了铀成矿条件,建立了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为研究区铀成矿有利区段预测提供了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