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生物化学作用对污泥固化体渗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伟  李磊  林城 《岩土力学》2006,27(6):933-938
通过固化技术降低污泥的透水性,可以减少二次污染的风险,但是外界生物化学条件的改变会引起污泥固化体渗透性的变化。针对这个问题,采用强化污泥固化体所处的生物化学条件的方法,进行了不同酸性渗透液以及微生物激活环境下固化体渗透性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提高污泥固化水平可以显著降低污泥的渗透性,但是酸性环境下固化体的透水性将增加;污泥固化体渗透性的改变,不仅取决于酸性渗透液总的渗透量,也受酸的强度的控制;微生物的活动能够明显降低污泥固化体的透水性。  相似文献   
92.
探讨氯化锌活化黄姜皂素纤维渣的机理, 应用TG-FTIR联用技术考察了黄姜皂素纤维渣的氯化锌热解特性.不同的配比、氛围及升温速率对热解均有影响.低温氧化有利于活性炭的形成, 但高温氧气的存在对炭体烧失较大; 氯化锌与原料的配比越高, 对原料的侵蚀性越强, 采取相应的活化温度较低; 升温速率越低越有利于原料中有机质蓄积热量热解, 相应的活化温度也越低; 红外光谱图也表示挥发分产物的出现与热重分析相符, 没有时间滞后现象.因此, 确定制备活性炭的初步工艺为先在300℃左右低温炭化, 再在保护气氛中(如N2) 500℃左右活化, 升温速率10K/min左右.工业生产条件下, 活化温度最高不宜超过650℃.   相似文献   
93.
李效生 《安徽地质》2015,(2):129-131
在厚第四纪地层中进行勘探施工,最常见且最难以处理的孔内事故钻具下钻受阻,导致经常出现岔孔等孔内事故,对钻探施工影响很大。本文运用现代钻探理论,结合现场事故处理经验等资料,分析论证了在钻进和停钻时地层、泥浆和钻具等因素对钻孔孔径的影响,并对此问题的处理了探讨。  相似文献   
94.
95.
随着城市污水处理量的增加,剩余污泥的产量也急剧增加。如何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减量化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我国剩余污泥处置与利用现状,探讨研究了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指出近期剩余污泥处置利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96.
王东星  陈政光 《岩土力学》2021,(1):77-85,92
将氯氧镁水泥(MOC)创新性地引入淤泥固化,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固化体含水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测定(EDS)等试验,研究了初始含水率、MgO/MgCl2摩尔比、养护龄期和MgO活性等复杂因素对淤泥固化效能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初始含水率越高,试样强度越低,中等含水率时MOC固化淤泥中出现针杆状的3相或5相晶体;随MgO/MgCl2摩尔比升高,试样抗压强度随之增加,水化产物从无定形凝胶逐渐转化为3相、5相和Mg(OH)2晶体;随养护龄期延长,固化淤泥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8d前强度增长相对较快,28d后强度趋于稳定;养护后期,MgO/MgCl2摩尔比较高的试样表面易出现泛霜现象;MgO活性提高使得MOC固化淤泥试样含有更多有效活性组分,无侧限抗压强度更高,但MgO活性高低对水化产物演变规律并无显著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绿色、低碳MOC基胶凝材料研发及其在淤泥固化等土体加固领域中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7.
Water-rich clay to sand suspensions show a shear rate dependent flow behavior and knowledge of the appropriate rheological model is relevant for sedimentological, industrial and hydraulic studies. We present experimental rheological measurements of water-rich (40 to 60 wt%) clay to silt (population A) and silt to sand (population B) suspensions mixed in different proportions. The data evidence a shear rate dependent shear thinning-shear thickening transition. At lower shear rates, the suspensions organize in chains of particles, whereas at higher shear rates, these chains disrupt so increasing the viscosity. The viscosity, consistency and yield stress decrease as the A+B fraction decreases as the content of B particles increases. This behavior reflects the competing effects of the lubrication and frictional processes as a function of particle size and water content. Transitional flows form by the incorporation of small amounts of the finer fraction while ‘oceanic floods’ form at the estuary of rivers and the submarine debris-flows increase their velocity by incorporating water. The critical Reynolds number of the studied suspensions is ~2000±100 suggesting that the grainsize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laminar to turbulent transition. Our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modeling of sediment flows and the hazard related to floods.  相似文献   
98.
矿产品中痕量贵金属元素的测定通常需要富集分离,在检测过程中谱线干扰较多。本文对铜精矿样品在高温下灼烧除去碳和硫,采用盐酸+王水+氢氟酸消解体系进行分解,利用D290阴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富集铂和钯,以Y、In、Bi为内标元素,105Pd和195Pt作为测量同位素,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铂和钯的含量。铂和钯的吸附率均达到90%以上,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2.0%和96.0%,检出限分别为0.126 ng/g和0.105 ng/g,方法精密度(RSD,n=6)小于4%。应用于实际铜精矿样品分析,测定值与锍镍试金-ICP-MS测定结果一致。本法的样品处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样品中其他金属离子对待测元素的影响,选择的内标元素和高纯氦碰撞反应可有效地减少基体效应和同质异位素干扰。相比于锍镍试金法,该方法的样品前处理简单,铂和钯的富集效果明显,测定检出限低。  相似文献   
99.
研究了污泥与煤按不同质量比例混烧后,底灰中的重金属形态分布与浸出毒性.结果表明:30:70的泥煤比使底灰中重金属硫化物及有机态和残渣态所占比例最大,即生物无效部分比例最大;在浸出毒性实验中,30:70的泥煤比使底灰重金属浸出量最小.由此推出,对环境毒害程度最小的泥煤质量比为30:70,即该实验条件下最优泥煤质量比为30:70.  相似文献   
100.
通过测定土柱和淋洗液中重金属的含量,研究石灰岩质土壤应用粉煤灰污泥添加剂改良后重金属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移动特征及对地下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仅试验层内除As和Ni外,Zn、Cd、Pb、Cu、Cr、Hg含量明显增加,未出现明显向下移动的趋势;同时重金属淋出量明显增加,但未超过地下水Ⅲ级标准.初步认为与添加剂自身、重金属的特性及石灰岩质土壤滤层的截固作用相关.粉煤灰污泥经过合理的配施和预处理应用于石灰岩质矿区退化土壤的改良,短期内不会对地下水的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