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70篇
  免费   2713篇
  国内免费   3730篇
测绘学   1301篇
大气科学   4869篇
地球物理   2680篇
地质学   4481篇
海洋学   2784篇
天文学   526篇
综合类   927篇
自然地理   1845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469篇
  2021年   606篇
  2020年   608篇
  2019年   673篇
  2018年   589篇
  2017年   663篇
  2016年   674篇
  2015年   741篇
  2014年   916篇
  2013年   987篇
  2012年   985篇
  2011年   1022篇
  2010年   779篇
  2009年   984篇
  2008年   866篇
  2007年   1047篇
  2006年   800篇
  2005年   769篇
  2004年   691篇
  2003年   591篇
  2002年   515篇
  2001年   437篇
  2000年   422篇
  1999年   351篇
  1998年   341篇
  1997年   289篇
  1996年   206篇
  1995年   220篇
  1994年   202篇
  1993年   185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3篇
  1954年   4篇
  18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Temperature data from 18 measurement series obtained during logging of the Oseberg field in the northern North Sea are presented. Because the measurement series are taken at approximately the same depth, they should give identical temperatures after depth correction, and are suitable for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models used to determine virgin rock temperatures from well log information.We have used this data set to test the properties of the different models given by Shen and Beck (1986). Although these models were built to simulate closely the thermal recovery of a well and are unbiased, the uncertainties in the temperature estimates when applied to real data are found to be no less than those from simpler (biased) models. This fact confirms the conclusion of Hermanrud (1989a) who showed that physical factors other than those presently accounted for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thermal recovery of a borehole.  相似文献   
102.
栉孔扇贝升温育苗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栉孔扇贝升温育苗中,主要改进了亲贝升温促熟培育、产卵与孵化、选幼、幼虫培育等主要技术措施,在105m~3水体中,培育出商品苗85,000,000多粒,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3.
温度和盐度骤变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行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视频记录分析的方法,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温度和盐度骤变条件下的运动行为、摄食行为及相关生理活动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温度由29℃骤降至18和23℃时,对虾的活动频率、游走速度和颚舟片的摆动频率明显下降,索饵时间显著增加(p<0.05);当温度由29℃骤升至36℃时,对虾的活动频率、游走速度和颚舟片的摆动频率显著升高(p<0.05),索饵时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当盐度由30骤降至5和10时,对虾表现出强烈的逃避行为,活动频率、游走速度和颚舟片的摆动频率均显著升高(p<0.05),并且在观察时间内没有发生摄食行为。  相似文献   
104.
梭鱼标准代谢、内源氮排泄与体重和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 13.5 ,18,2 1.5 ,2 4和 2 7℃ 5个温度条件下测定了梭鱼 (体重范围 1.88~ 14.0 2 g)的标准代谢率和内源氮排泄率。梭鱼标准代谢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二者的关系为幂函数关系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二者的关系为指数关系 ;标准代谢率与体重和温度的关系可用如下方程表示 :RS=0 .12 4 6 W0 .9954 e0 .0 84 1T(r2 =0 .92 2 0 )。梭鱼的氨氮、尿素、总氮及能量的排泄率随体重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与体重为幂函数关系 ,与温度的关系为多项式形式。梭鱼氨氮和尿素日排泄率的变幅分别为 0 .15~ 0 .88mg N/d和 0 .0 3~ 0 .2 9mg N/d。不同温度下 ,尿素排泄量占总氮比例在 9.9%~2 2 .4 9%之间 ,随温度升高该值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5.
南海及周边部分地区特提斯构造遗迹: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全球二叠纪-三叠纪古气候特征的研究表明,东特提斯地区晚三叠世古气候标志具有带状分布的特征。北巴拉望地块卡拉棉群岛科龙岛的晚三叠世沉积中发育反映较干燥古气候特征的鲕状灰岩,因此在古气候特征方面,北巴拉望地块晚三叠世地层不能与华南和印支地块同期地层对比,而应该与印度地块北缘喜马拉雅地区(向西)和琉球群岛(向东)对比。根据该古气候分析,北巴拉望地块在晚三叠世时应该位于南部亚热带较干燥气候带内,其晚三叠世的古地理位置比印支地块更靠南。对南海及南海周边部分地特提斯构造遗迹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区相关构造带的性质及正确恢复南海扩张之前该区的地质发展历史。南海北部陆缘区也是研究解决特提斯构造向东延伸问题以及特提斯构造-太平洋构造时空转化问题的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106.
107.
用北太平洋(含赤道太平洋区)1949~1979年的COADS资料,通过矢量EOF分解得到北太平洋异常风场的分布型及其时间变化规律。分析表明,EOF1~5场与大气活动中心、海洋相互作用有联系,具有明显的天气学意义。此外,还讨论了EOF异常风场间的转换及其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8.
本文根据CTD观测资料,分析了研究海区的温、盐、密度跃层的分布与变化,讨论了逆温逆盐层的分布区域,并从跃层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水的涌升,黄海冷水团的上边界以及台湾暖流在东海北部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09.
本文在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1975—1984年南海环境要素的年际变化及其在1982—1983年的表现。研究发现,与正常年份比较,各要素在1982—1983年的表现都比较特殊,沿岸江河径流量猛增;气温、水温、盐度、pH值偏低;海水含氧量偏高,温、盐、密跃层强度增大;南海暖流和黑潮南海分支流轴的平均位置移到调查海区的最南面。作者认为,这一异常现象与1982—1983年赤道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强E1 Ni(?)o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0.
The results of eight sets of repeated observations on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of the chlorophyll maximum layer in a shallow lagoon during a red tide show that these were more frequently hydrologically induced, rather than due to active vertical migrations of the red tide-forming organism.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to those existing in the literature, with special regard to the role of light and nitrogen in conditioning vertical migrations in red tide-forming dinoflagell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