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245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639篇
海洋学   48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0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52.
沉积盆地超压系统演化、液体流动与成藏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压实不均衡和生烃,特别是生气作用是可独立产生大规模超压的主要机制。根据超压顶面的几何形态、超压的发育机制、超压系统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可将超压系统分为封隔型超压系统和动态超压系统2类。超压流体的排放包含2个层次:从超压泥岩向邻近输导层的初次排放和从超压系统向上覆常压系统或相对低超压系统的二次排放。封隔型超压系统的流体排放主要通过周期性顶部封闭层破裂进行,动态超压系统的流体排放可能主要通过断裂或其它构造薄弱带、超压顶面隆起点和超压系统内构造高点处的水力破裂集中进行。超压盆地油气倾向于在静水压力系统富集,并具有幕式充注特征,但超压系统既可发育商业型油藏,也可形成大型气藏。  相似文献   
53.
54.
55.
水力模型在地基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渗水力土工模型试验的概念,并将其特点与常规土工模型试验和离心机土工模型试验进行了简要对比。重点阐述了水力模拟装置研制的基本依据和设计原理.模拟装置的构造和试验验证。论证了采用渗水力土工模型试验方法进行粉土一粉砂地基.浅基础、深基础和桩基工程承载机理研究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56.
根据土水势能原理,在试验、监测资料基础上,建立活塞武、扩散式两种入渗补给模型和单一入渗、单一蒸发及入渗蒸发三个子模型,与此相应地建立了积水模型法,表面通量法,毛细带上缘通量法和零通量面法的数学模型,描述入渗补给的时、空变化过程,计算降雨入渗补给量,从土水势能观点提出降雨入渗补给的物理机制,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57.
于金霞  郭会荣  方琼 《地下水》2006,28(4):25-27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选取和确定是研究包气带中水分贮存和运动的基础.本文以河南驻马店亚粘土为例,进行了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通过将实测数据与经验模型拟合,将实验结果、计算结果和拟合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所用的经验模型与实际数据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选用的经验模型是可靠的,从而确定了土壤水分运动最优参数.  相似文献   
58.
弹性填料处理河道污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弹性填料曝气生物膜法对污染的河道水体进行处理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2m/h的流速、水温为16℃~18℃、气水比为1∶1的条件下,采用弹性填料的生物膜处理系统运转正常,不易发生堵塞或系统短流,系统此时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5h左右,污水中的COD和NH3-N去除率稳定,其均值分别为49.4%和19.1%。  相似文献   
59.
多股水平淹没射流水力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水股分层、坎高、出口体型和跌坎形式等因素对多股水平淹没射流的流态稳定性和水力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多股多层水平淹没射流较单层多股水平淹没射流流态稳定性好、临底流速低、消能率高,是一种高效的新型消能方式。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中孔泄槽以等宽或微收缩为宜、表中孔最优坎高差应大于中孔水流的主流水深、跌坎形式的选择应结合具体工程特点等建议。  相似文献   
60.
张远海 《中国岩溶》2006,25(Z1):71-78
大部分情况下,天坑都是现代暗河通道洞顶塌陷而成.塌陷的扩大造成暗河通道的阻塞和改道,使得水力梯度变陡,溶蚀和侵蚀增强.可以说,天坑大部分空间体积的形成都是地下河大规模搬运崩塌堆积物的结果.强烈变化的大流量是搬运崩塌堆积的最佳条件,而暗河通道的改道和扩大又进一步加强了塌陷作用.与区域裂隙模式不同,新的裂隙随着崩塌周围应力释放而扩张.与原始洞穴通道形成相比,大规模天坑的形成都是源于这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