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5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616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1039篇
地球物理   299篇
地质学   148篇
海洋学   228篇
天文学   106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春季热带地区OLR低频振荡及其与长江中下游连阴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宁  朱盛明 《大气科学》1991,15(2):53-62
本文应用NOAA卫星接收的1975—1983年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研究了春季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的基本特征,得出东半球热带地区盛行周期为30天左右的低频振荡,这种振荡最显著的区域在0—10°S、70—90°E的印度洋地区。文章阐述了过渡季节这种低频振荡的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 本文还进一步指出,在热带低频振荡的不同阶段,ITCZ、北半球副热带以及西风带环流系统也呈现出显著的周期变化,并查证了低频振荡作为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和连晴过程的背景事实。因此本研究工作也为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和连晴天气的中、长期可预报性提供  相似文献   
82.
30—60天大气振荡的全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崇银 《大气科学》1991,15(3):66-76
利用ECMWF格点资料,分析研究了大气季节内(30—60天)振荡的全球特征。30—60天振荡动能的分布表明高纬度地区要比赤道地区大得多。说明那里有较突出的30—60天振荡。中高纬度地区的30—60天振荡与热带有明显不同,垂直结构为正压模态,以纬向2—4波为主,多为向酉传播。30—60天振荡存在明显的低频遥相关,北半球主要为欧亚—太平洋(EAP)型和PNA型,南半球主要有澳洲—南非(ASA)型和环南美(RSA)型,并且在全球范围构成南北半球相互衔接的低频波列,即EAP-ASA波列和PNA-RSA波列。南北半球30—60天大气振荡有明显的相互影响,本文研究了南北半球30—60天振荡相互影响的3种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83.
罗哲贤 《大气科学》1991,15(3):97-104
本文在正压涡度方程中引进短时间尺度周期性热力强迫项。在一定的参数范围内,该强迫项可以引起环流指数准两至三周的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84.
强迫耗散非线性系统的局域阻塞流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正压涡度方程约化为强迫耗散的KdV方程,求得了该方程的一个定常解.这个定常解描述了非绝热加热、耗散、非线性平流和线性频散共同作用所形成的阻塞流型.在确定性初条件、随机性初条件和随机热源扰动的情况下,积分时间大于60天的三组试验表明:该阻塞流型闭合高压中心位置维持定常,而阻高中心强度的演变显示出清晰的准两周或一个月左右的低频振荡现象.  相似文献   
85.
86.
本文用ECMWF逐日资料分析了1982年夏季30°S—30°N纬带散度风分量Vx准40天振荡的空间分布和传播特点。结果表明:整个纬带振荡周期长度比较一致;高低层间反位相,辐散与辐合相反配置;强度分布有明显地域性,季风区最强,850和200hPa上振幅分别是1和2m/s左右,亦道附近110°W两侧(?)x有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87.
关于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一个简单模式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弟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4,18(3):263-273
本文首先从观测事实分析了热带大气的低频振荡现象,然后从理论上加以研究。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包括触发热源和CISK机制的三维线性模式,用此模式讨论了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性质、结构、传播和动力学机制。从模式的计算结果得到了周期为30d左右以大约9 m/s的速度向东传播的低频振荡现象,这种振荡为Kelvin波型的响应和向西传播的Rossby波型的响应的结合。计算还表明,这种振荡的周期与触发热源的周期关系不大,这说明了热带大气的低频振荡是大气自身的固有振荡,它是大尺度运动与对流凝结加热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8.
1983与1985年夏季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大气低频波的振荡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1983与1985年夏季半球500hPa高度场大气低频波的振荡特征。结果表明,1983年(厄尔尼诺年)夏季热带中、东太平洋和印度洋以及东亚季风区上空的低频振荡比1985年(反厄尔尼诺年)夏季的低频振荡强,而热带西太平洋的情况恰好相反。这是由于反厄尔尼诺年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强盛所致。分析结果还表明:1983年夏季低频波基本上是东传的;1985年夏季,在中高纬度地区低频波主要还是东传,热带是西传。西藏高原是大气低频振荡的汇区。  相似文献   
89.
北半球夏季风区大气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低频振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1986年5-9月ECMWF/WMO资料计算非洲季风区、印度季风区、南海季风区和副热季风区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结果表明非洲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Q1、Q2的准40天周期显著;南海季风区准双周振荡明显;副热带季风区盛行8天左右的周期;准40天周期振荡也是南海季风区和副热带季风区的重要信号,印度季风区Q1,Q2的准40天周期振荡比其他季风区的更为显著;非洲季风区Q1振荡位相超前于Q2振荡位相,其他季风  相似文献   
90.
澳洲夏季风热源低频变化对北半球冬季风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p-σ混合坐标系的5层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与澳洲夏季风低频变化相伴随的对流性低频加热源所激发的大气强迫波和东亚冬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澳洲夏季风低频热源可引起北半球副热带高低层环流、东西向Walker环流。经向环流、越赤道气流的低频振荡,其振荡周期、强度与热源的振荡周期、强度有关。结果还进一步表明,澳洲低频热源可激发出扰动的北传,从而引起北半球副热带环流、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低频振荡,澳洲夏季风活跃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