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182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951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上海地区全新世沉积物在区域上分异剧烈,由此,研究区内形成主要的古河道有四条。按其沉积相的层序组合可划分出三个基本类型,每个类型和古河道溺上各层序组合,反映了一种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同时,它们的工程地质特征亦各自不同。本文对三个基本类型的古河道溺谷相沉积的桩基持力层的选择,应用找到了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2.
This discussion paper, by a Working Group of INTIMATE (Integration of ice‐core, marine and terrestrial records) and the Subcommision on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SQ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ICS), considers the prospects for a formal subdivision of the Holocene Series/Epoch. Although previous attempts to subdivide the Holocene have proved inconclusiv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notably the definition of the Pleistocene–Holocene boundary and the emergence of formal subdivisions of the Pleistocene Series/Epoch, mean that it may be timely to revisit this matter. The Quaternary literature reveals a widespread but variable informal usage of a tripartite division of the Holocene (‘early’, ‘middle’ or ‘mid’, and ‘late’), and we argue that this de facto subdivision should now be formalized to ensure consistency in stratigraphic terminology. We propose an Early–Middle Holocene Boundary at 8200 a BP and a Middle–Late Holocene Boundary at 4200 a BP, each of which is linked to a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Should the proposal find a broad measure of support from the Quaternary community, a submission will be made to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 (IUGS), via the SQS and the ICS, for formal ratification of this subdivision of the Holocene Series/Epoch.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3.
在对钻井、录井、测井、地震和各种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共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3个三级层序,并在各三级层序内识别出低位体系域、湖扩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认为深凹及控凹断裂边缘3个体系域发育完整,而板桥及歧北次凹斜坡带仅发育退积型湖扩体系域和进积型高位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歧深地区层序地层发育模式——陆相单斜断坡带型(西断东缓超)地层格架,为研究区有利储集体的预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4.
赵宏  夏军 《安徽地质》2010,20(4):244-250
华北地台南缘,主要出露青白口纪—早古生代地层,属被动大陆稳定克拉通盆地发育过程,以台地碳酸盐沉积为主。通过对十余条实测剖面及主干、辅助路线的观察研究,青白口纪—早古生代奥陶纪早期,测区可区分出二个巨层序、十二个三级层序。本文通过三级层序的划分,建立了华北地台南缘青白口纪—早古生代奥陶纪早期层序地层格架、探讨了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5.
微体化石在解决地层的归属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根据新发现的几丁虫将苏泰103井的"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都4井的"中下侏罗统象山群"、葛9井的"葛村组"地层修改归属于志留系,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地质结论。在草9井的钻进过程中,根据孢粉化石确定已钻至浦口组,推测油气目的层已钻过或缺失,提前473.03m终孔,节省了钻井费用,创造了无形产值。  相似文献   
106.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桩西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下段砂体平面呈条带状展布,与曲流河单河道沉积砂体形态类似。砂岩的沉积成因是建立高精度时间地层格架、预测储集层属性参数空间分布及挖潜剩余油的关键基础之一。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地层沉积序列、岩石学性质、沉积组合以及砂体几何形态等方面,认为桩西油田东下段砂岩是在半深湖—深湖环境沿湖盆长轴方向延伸的远源滑塌型重力流水道—浊流水道沉积;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埕北低凸起附近的扇三角洲和水下扇。根据重力流水道的成因机制,将东下段浊流水道划分为水道中心微相、水道边缘微相和水下漫溢微相。单一水道中心微相沉积序列相当于鲍玛序列的AB、ABD或AC组合,主要沉积中厚层正递变层理含砾细砂岩相和块状层理混合碎屑岩相,属中孔中低渗储集层。研究区滑塌型浊流水道形成的外部控制因素是火山喷发及控盆断层的幕式活动所导致的长期基准面下降;内部控制因素是充足的物源、垂直湖盆长轴方向的阶梯状断裂以及负向湖盆底形等。建立了反映该区浊流水道的沉积特征及发育条件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07.
运用露头、钻井岩心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蹬槽剖面的晚古生代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8个三级层序界面,把本研究区域晚古生代地层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S1大致相当于本溪组;S2大致相当于太原组;S3大致相当于山西组;S4和S5分别对应下石盒子组的上下部分;S6对应上石盒子组;S7对应石千峰组。在这些层序中,低位体系域往往以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或残积相风化壳、或滨湖相中细砂岩为特征,而水进体系域多障壁岛-潟湖相泥岩和粉砂岩、三角洲前缘相砂泥层以及浅湖相细砂岩为主,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前三角洲相泥岩及富泥质的浅湖相沉积序列。层序S1~层序S2物源不丰富,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海侵初期或海退时期;层序S3~层序S6物源相对丰富,聚煤作用主要出现在最大海泛附近。  相似文献   
108.
以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X衍射及地球化学等分析,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层序与成岩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序部位具有不同的成岩响应,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微晶方解石胶结、硬石膏胶结、黄铁矿胶结等,湖盆扩张体系域主要发育有铁碳酸盐胶结、粘土矿物胶结等;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有白云石胶结、铁白云石胶结、溶蚀作用、粘土矿物胶结等;层序界面附近主要发育溶蚀现象和铁碳酸盐岩胶结现象。层序发育过程中,原始水介质条件及元素富集规律是引起早期成岩响应的主要因素,并对早期的成岩物质组分造成强烈影响;讨论了层序对成岩演化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a.层序发育控制了原始成岩组分,进而控制后期成岩改造;b.早期成岩作用对层序发育过程具有一定的响应关系,后期成岩改造掩盖了部分成岩响应;c.层序界面通过河流作用、沉积间断减缓压实作用、后期成岩流体的侵入作用对成岩演化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9.
川西上三叠统的须家河组与川中香溪群地层对比问题一直富有争议,而且由于前陆盆地的活动性、不对称性、沉积中心的迁移性等特点让川西—川中地层的划分对比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本次研究重在借助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并结合露头剖面和地震资料,寻找全区可对比的标志性的层序界面,然后根据地层叠置样式、岩性、岩相的变化以及古生物资料等细分出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在连井剖面层序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川西—川中以四级层序为单元的等时层序地层对比格架,提出了合理的须家河组与香溪群地层对比方案。这对盆地范围的岩相古地理重建、沉积体系的展布、有利相带的预测、油气资源评价等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对黔南坳陷和桂中坳陷的地层对比和分析,识别出了8种层序界面标志,共划分两个超(二级)层序SS1和SS2,并讨论了各体系域特征。在层序格架中对研究区内的储集体类型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生物礁(滩)储集体、白云岩储集体和缝洞型储集体等3种类型。对层序格架中储集体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总结归纳:有利的储集体主要有TST礁滩灰岩储集体、HST礁滩灰岩、白云岩储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