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2篇
  免费   1606篇
  国内免费   230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23篇
地质学   7795篇
海洋学   46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85篇
自然地理   23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297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316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431篇
  2013年   382篇
  2012年   476篇
  2011年   427篇
  2010年   378篇
  2009年   395篇
  2008年   401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91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253篇
  2000年   249篇
  1999年   252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0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Baraza  J.  Ercilla  G.  Farrán  M.  Casamor  J. L.  Sorribas  J.  Flores  J. A.  Sierro  F.  Wersteeg  W.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1997,19(2):115-135
Multibeam bathymetric and ultra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 reveal that the distal course of the Equatorial Atlantic Mid-Ocean Channel (EAMOC) extends further east and south than was previously known, and is controlled by the presence of morphologic highs related to the Fernando de Noronha Fracture Zone. Distal course of the EAMOC is buried by sediments, and does not have bathymetric expression on the seafloor. The channel fill consists of three seismic sequences, suggesting that the recent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channel is composed of successive phases of decreasing sedimentary activity that finally resulted in its complete burial. Tectonic and volcanic activity related to the Fernando de Noronha Fracture Zone and Ridge, together with the effect of strong pulses of the Antarctic bottom water current during the upper Pliocene are suggested to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progressive burial and the final abandonment of the EAMOC.  相似文献   
62.
热释光是矿物晶体接受环境核辐射作用后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受到热激发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它与晶体损伤、晶体中杂质混入等原因所导致的晶格缺陷有关.热释光强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自然界中长寿命放射性元素(238U,235U,230Th,40K及其子体)的衰变,与其他物理、化学、生物或人类活动无关.热释光特征能有效反映晶体形成的环境条件.热释光方法的制样简单、测量快捷,因此在辐射学、核工业、核医学、环境学、农业、考古学、地质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陆地地质学上热释光方法在地质年代测定[1,2]、地层对比[3]、矿物世代划分[4]、矿床含矿评价[4,5]、陨石形成热的历史恢复[6]以及地质事件识别[7]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  相似文献   
63.
本文以粤西水东湾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布为基本数据,使用对应分析方法并结合地形与波流特征,分析了海湾动力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海湾现代沉积环境可划分为4个动力沉积区。  相似文献   
64.
水成沉积与风成沉积及古土壤的磁组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晚第四纪水成沉积、风成沉积、古土壤等的磁组构研究表明,不同成因的沉积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磁组构特征。一般地,水成沉积的体积磁化率K受物源和水动力因素控制,P和F均>1.02,q<0.5;风成沉积的K受物源控制,内陆黄土的K明显高于沿海黄土及海岸风沙K,P和F均<1.02,q的平均值>0.55;古土壤的K受母质沉积类型和成土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控制,内陆古土壤的K偏高,沿海古土壤的K偏低,内陆古土壤的K远高于沿海古土壤的K,P和F均<1.02,q的平均值在0.5左右。运用典型沉积的磁组构特征对比分析未知沉积物,可以得到未知沉积物的物源、沉积过程和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65.
本文通过对山东莱州仓上泻湖Y86孔柱状样的系统取样,利用X荧光光谱分析了沉积柱状样品中的主要微量元素含量,结合已有的粒度分析、微体古生物及孢粉结果相分析对比,对泻湖沉积相进行地球化学判别,结果表明,Rb,Cr,Nb,Ni,Rb,Sr,Th,V,Zn,Zr等元素含量及Sr/Ba,Sr/Ca、Mn/Fe比值在不同的沉积相中均有明显的变异特征。因此可根据泻湖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及Sr/Ba,Sr/Ca,Mn/Fe比值判别泻湖沉积环境及沉积相。  相似文献   
66.
郑承忠 《台湾海峡》1997,16(4):386-392
本文对福清湾北部及其以东近岸海域的地质地貌,潮流和波浪等沉积环境因素,以及对沉积物和悬浮泥沙的粒度,矿物特征进行研究,认为福清湾为溺谷型的半封闭潮汐汊道海湾存在着较大的潮差和潮流流速,沉积物沿潮流方向呈东粗西细和岸边细、向海变粗的潮流分异特征,潮流控制着沉积物的布局,而属于潮控的浅海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7.
渤海现代沉积作用与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87-1992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渤海石油公司合作,开展了“渤海石油开发区区域性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的研究。研究区域为水深大于10m的浅海海域。本文以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渤海现代沉积作用与模式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讨,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8.
以胶南构造混杂岩带中榴辉岩的围岩——套程度不同的糜棱岩化岩石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其显微形变的结构特征及环境意义、石英组构特征及动力学信息,并讨论其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和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69.
渤海南部表层沉积的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海上调查及实验室分析,查明渤海南部表层沉积物在结构类型、矿物组合、生物组分及沉积构造等相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渤海南部存在五种沉积相:黄河水下三角洲相、陆架盆地相、海湾相、潮流浅滩相及古滨岸相。黄河水下三角洲相从河口延至水深15—20米处,沉积速率很高,沉积物富含碎屑云母及CaCo_3。陆架盆地相的沉积为粉砂质粘土,具有生物扰动构造。  相似文献   
70.
Coals are oil source rocks in many of the Tertiary basins of Southeast Asia. The precursors of these hydrogen rich and oxygen poor coals are coastal plain peats which have mainly developed in an everwet and tropical climate. In these environments water flow and reworking can concentrate liptinitic kerogen in preference to vitrinitic kerogen. The distribution, petrography and chemistry of the coaly Miocene source rocks present in the Kutai Basin are described. The recogni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trols on the accumulation of potentially oil-prone coals and coaly shales in deltaic environments is an aid to predictive source bed recognition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Comments on the environment of deposition of coaly sediments in the basins of the Norwegian Sea are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possible oil and/or gas sourcing potential. The Triassic - Jurassic coals of the Haltenbanken area may become more oil-prone towards the delta margins, and facies mapping could aid oil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