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235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675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台湾造山带是中新世晚期以来相邻菲律宾海板块往北西方向移动,导致北吕宋岛弧系统及弧前增生楔与欧亚大陆边缘斜碰撞形成的。目前该造山带仍在活动,虽然规模很小,但形成了多数大型碰撞造山带中的所有构造单元,是研究年轻造山系统的理想野外实验室,为理解西太平洋弧-陆碰撞过程和边缘海演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本文总结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对台湾造山带的诸多研究进展,讨论了其构造单元划分及演化过程。我们将台湾造山带重新划分为6个构造单元,由西至东分依次为:(1)西部前陆盆地;(2)中央山脉褶皱逆冲带;(3)太鲁阁带;(4)玉里-利吉蛇绿混杂岩带;(5)纵谷磨拉石盆地;(6)海岸山脉岛弧系统。其中,西部前陆盆地为6.5Ma以来伴随台湾造山带的隆升剥蚀形成沉积盆地。中央山脉褶皱逆冲带为新生代(57~5.3Ma)欧亚大陆东缘伸展盆地沉积物由于弧-陆碰撞受褶皱、逆冲及变质作用改造形成的。太鲁阁带是造山带中的古老陆块,主要记录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在欧亚大陆活动边缘形成的岩浆、沉积和变质岩作用。玉里-利吉蛇绿混杂岩带和海岸山脉岛弧系统分别为中新世中期(~18Ma)以来南中国海板块向菲律宾海板块之下俯冲形成的岛弧和弧前增生楔,其中玉里混杂岩中有典型低温高压变质作用记录,变质年龄为11~9Ma;岛弧火山作用的主要时限为9.2~4.2Ma。纵谷磨拉石盆地记录1.1Ma以来的山间盆地沉积。台湾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a)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欧亚大陆边缘增生阶段(200~60Ma);(b)欧亚大陆东缘伸展和南中国海扩张阶段(60~18Ma);(c)南中国海俯冲阶段(18~4Ma);(d)弧-陆碰撞阶段(<6Ma)。台湾弧-陆碰撞造山带是一个特殊案例,其弧-陆碰撞并不伴随着弧-陆之间的洋盆消亡,而是由于北吕宋岛弧及弧前增生楔伴随菲律宾海板块运动向西北方走滑,仰冲到欧亚大陆边缘,形成现今的台湾造山带。  相似文献   
102.
额尔齐斯碰撞带东段结构与形成时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洪涛  相鹏  游军  张连昌  吴楚  吴琪  徐兴旺 《岩石学报》2015,31(2):571-593
阿尔泰地体与萨吾尔岛弧之间的额尔齐斯碰撞带其结构与形成时代是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报道了额尔齐斯碰撞带东段结构与形成时代的研究结果。新的结果显示:额尔齐斯碰撞带东段由4个走向NWNNW陡立的韧性变形带组成,剖面上呈扇状挤压变形的结构;这4个韧性变形带的应变类型为收缩应变与平面应变;片理带的变形从宏观到微观都表现出对称的结构,不同变形带不同地段可具变化的流动方向而表现出"奶油饼结构",其可能整体形成于共轴挤压机制;玉勒肯与老山口韧性变形带花岗闪长质糜棱岩、花岗闪长质超糜棱岩中变质重结晶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韧性变形时间约为360Ma。这可能意味着早石炭世时卡拉先格尔地区已进入碰撞阶段,即萨吾尔岛弧与阿尔泰地体间在360Ma时已发生碰撞。  相似文献   
103.
天山—阿尔泰地区古生代构造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山—阿尔泰地区古生代大地构造及其相关的内生金属成矿作用是一个重要而又有趣的研究课题。阿尔泰地区属于早古生代碰撞带,天山地区属于晚古生代早期(晚泥盆世—早石炭世,385~323 Ma)碰撞带,均为区域性近南北向(按现代磁方位)缩短-碰撞作用的结果。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碰撞作用下,阿尔泰地区近NW向区域性断层呈现为右行走滑的特征,天山地区近东西向的区域性断层表现为逆断层的活动。然而,在晚石炭世—二叠纪(323~260 Ma)受乌拉尔碰撞带向东挤压作用的远程效应影响,该地区受到较弱的向东挤压作用,阿尔泰地区NW向断层转变成左行走滑断层,天山地区近东西向的断层则转为右行走滑断层,使该区岩石发生适度的破碎,以致在天山—阿尔泰地区形成大量世界著名的大型内生金属矿床。对于亚洲大陆来说,碰撞作用最强烈的时期并不一定是内生金属成矿作用最有利的阶段。应该审慎地对待"造山带成矿"假说。  相似文献   
104.
大量研究表明,蓝离散星的形成可能有多种机制,目前比较流行的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密近双星系统的质量传输及双星并合、密集星场的恒星碰撞,以及包含双星系统的恒星间 (双星-单星、双星-双星)相互作用导致的恒星并合。与此同时,蓝离散星在各类恒星系统中的普遍存在,也使得研究这类恒星的形成及演化成为追踪恒星系统动力学演化、化学演化及积分光谱性质变化的有效指针。  相似文献   
105.
106.
We obtain a compact model for the global study of the planar rhomboidal 4-body problem in a level of constant negative energy. This model is a variation of the non compact model obtained through a McGehee blow up transformation. but compactness permits to obtain results which are not clear in the other case.  相似文献   
107.
Abstract Edenite/tremolite and edenite/magnesio-hornblende in equilibrium with plagioclase, chlorite, epidote, quartz and vapour involve several types of reactions for which K D can be related to T and P.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of these equilibria leads to isopleth systems. Given knowledge of the progressive changes of end-member activities in zoned Ca–Mg amphiboles (based on microprobe analyses), it is possible to construct precise pressure–temperature–time paths ( P–T–t paths) which have been followed by metabasites during polyphase metamorphism. When applied to basic rocks from the River Vilaine area, this method allows us to construct a P–T–t path that can be compared directly to the P–T–t path constructed from interbedded acid rocks (aluminous micaschists) in the same structural unit. Through time, both basic and acid rocks underwent the same complex deformation history that can be described conveniently in the L–S fabric system of Flinn. This allows us to construct a P–T–t deformation path for this structural unit.
These paths a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an under/overthrust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lt (the Hercynian belt), and represent an illustration of the time delay caused by stacking of more than two crustal units.  相似文献   
108.
109.
Shock metamorphism of the lunar samples is discussed. All types of lunar glasses formed by various-size collision-type impact are found as impact glass, ropy glass and agglutinates. The agglutinates bonded by crystal and glassy materials contain hydrogen and helium from the solar wind components. Lunar shocked minerals of plagioclase and silica show anomalous compositions and densities. There are typical two formation processes on planetary materials formed by shock events; that is (1) shocked quartz formed by silica-rich target rocks (esp. on evolved planets of the Earth and Mars), and (2) shocked silica with minor Al contents formed from plagioclase-rich primordial crusts of the Moon. The both shocked silica grows to coarse-grain normal crystals after high-temperature metamorphism which cannot distinguish the original main formation event of impact process.  相似文献   
110.
陈激  张亚辉 《天文学报》1997,38(3):225-230
本文采用R矩阵传播方法,通过求解CS近似下的耦合方程,计算了星际分子云条件下正-NH3分子和He碰撞的超精细跃迁碰撞截面和速率系数,为研究天体的信息提供需用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