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1篇
  免费   891篇
  国内免费   1276篇
测绘学   177篇
大气科学   197篇
地球物理   1865篇
地质学   2750篇
海洋学   661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229篇
自然地理   40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324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281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Abstract: A strange, unidentified, Cu-Fe bearing zinc sulfide occurs in the Laloki massive sulfide deposit, Papua New Guinea. The mineral is optically uniform in texture but is chemically variable and zoned even within a single grain. Copper contents vary from 0.1 up to 8.85 wt%. Iron reaches 18.31 wt% at maximum and decreases as Cu increases. It is remarkable, however, that the total Fe+Cu remains essentially unchanged between roughly 18 and 20 wt%. Zn and S are least variable, giving 45.85–47.84 wt% and 33.48–34.58 wt%, respectively. Other trace elements such as Cd and Mn are in general less than 0.2 wt%. It is strongly suggested that the mineral in question constitutes a unique Fe-Cu substitutional solid solution series belonging essentially to the Zn–Fe–Cu–S system.
The ideal chemical formula of the solid solution series can well be presented as Zn10(Fe, Cu)5S15 or Zn2(Fe, Cu)S3, where Fe is always greater than Cu. It is intriguing that chalcopyrite blebs are recognizable restrictively only in nearby portions of the Cu-rich end member with the ideal composition close to Zn10Fe3Cu2S15. It has been confirmed by vacuum-sealed heating experiments that this mineral is decomposed to produce chalcopyrite and Fe-bearing normal sphalerite at temperatures below 200C. This would provide another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such distinct phase as suggested here.  相似文献   
92.
三原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地震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三原井水位在泾阳4.8级地震前的变化特征,重点是泾阳地震前水位对固体潮响应的变化,即固体潮加卸载响应率与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对水位观测资料的计算分析表明,震前加卸载响应率及响应比有“平稳-升高-恢复”的特征,说明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方法有可能捕捉5级左右近震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93.
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华南地区12例中强以上地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8例在震前响应比值有明显的高值(Y≥2.0)异常显示,通过对响应比值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响应比对5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效果,因此响应比理论可作为本区地震预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4.
The 1999 Kocaeli earthquake brought serious damage to downtown of Adapazari. To study why strong motions were generated at the town, a bedrock structure was investigated on the basis of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and SPAC and H/V analyses of microseisms.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basin consists of three narrow depressions of bedrock with very steep edges, extending in E–W or NE–SW directions along the North Anatolia faults, and the depth to bedrock reaches 1000 m or more. Downtown of Adapazari is located 1–2 km apart from the basin-edg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pecific configuration of bedrock amplifies ground motions at the downtown area by focusing of seismic waves and/or interference between incident S-waves and surface-waves secondarily generated at the basin-edge. Studying 3D bedrock structure is an urgent issue for microzoning an urban area in a sedimentary basin.  相似文献   
95.
南京地区新近沉积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对南京地区两个工程场地漫滩相成因的砂土和淤泥质粉粘土与粉砂互层土的自振动柱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围压对剪切模量G及阻力比λ的影响,通过与Seed和Idriss建议的砂土G/Gmax-γ和λ-γ曲线变化范围的对比,认为不能简单地把淤泥质粉质粘土与粉砂层土当作砂土或粉质粘土对待。  相似文献   
96.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文章首先回顾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提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内涵:一方面,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社会经济,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要依靠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并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等角度探讨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通过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深化资源环境管理,实现区域一体化,以保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97.
滑带土动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地震高烈度区老滑坡的复活变形原因,本文对滑坡滑带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次试验采用扰动土样,制样基本物理指标按滑带土的现场测试指标确定,在不固结不排水条件下,运用MTS810Teststar程控液压伺服土动三轴仪对单个样品逐级放大动应力的分级试验方法进行。侧向压力 (围压 )分别采用 100kPa、20 0kPa、300kPa三级,通过施加轴向振动荷载 (力 )模拟地震作用,振动波形为正弦波,频率为 1Hz,振幅随试样性质确定。研究结果表明,滑带土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学性质与其静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质有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滑带土的动应力与动应变关系的非线性、滞后性及变形积累特点,动弹性模量与动强度的显著降低以及动阻尼比的显著增大特性。这揭示了动力作用下的滑坡复活原因之一,同时为滑坡稳定性评价和动力作用下的变形机制模拟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分析滑带土动力本构模型提供了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8.
基岩中存在软弱夹层为岩石的差异性风化的主要特征。在不均匀性地基土上选用该类地层作为钻孔灌注桩持力层时,它的存在将对桩长、单桩承载力、桩体沉降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以黄石电厂为例,指出在选用差异性风化岩石作为桩基持力层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9.
桩承载力时效对桩土相互作用及沉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郑刚  任彦华 《岩土力学》2003,24(1):65-69
对软土中两根47 m长灌注桩分别在成桩28 d和1 750 d后进行了承载力试验,其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达到30%左右。分析了单桩承载力随时间提高(称为时效)的机理,提出了单桩承载力时效对桩筏基础桩土相互作用影响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0.
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PCC桩)技术是河海大学自主开发研制的用于地基加固处理的专利技术,是一种适合于软土地区的新型高效优质桩型,可有效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小地基沉降。笔者介绍了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的技术原理、加固机理、施工设备、施工工艺及其设计与质量检测方法。该桩型具有承载力高、质量可靠和工程造价低等优点,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