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2011年8月初.我曾随在英的一家华人旅行社去了趟苏格兰高地,那里的雄阔荒原.苍凉古堡和悠悠风笛实在诱人。然而此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里的众多湖泊,一路上几乎与我们如影相随.我们到哪儿,她们就出现在哪儿。她们有的明眸皓齿.秀美端庄.有的逶迤幽深.神秘莫测。仿佛在不断提醒我们,她们才是高地的亮点。  相似文献   
72.
以流域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研究尺度和载体,流域生态学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学科支撑作用日益重要。“流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机制-调控”是流域生态学的研究范式,其中空间结构量化及其指标体系构建是流域生态学开展定量研究的一个关键途径。尽管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量化的指标体系涉及到淡水生态学、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农业环境学和水利工程学等多个学科,但仍未在流域尺度上形成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整合量化框架体系。基于此,总结了多个关联学科在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量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着重分析了流域生态学在流域尺度上量化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的难点,并重点以等级结构和集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量化指标体系,包括流域整体指标、各结构成分指标和结构成分间关系指标,为量化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和结构成分之间关系提供了新方法,对尝试推动流域生态学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耦合定量研究及评估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73.
孙殿超  刘毅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9):1716-1730
科技创新人才空间分布是科研实力、技术分布、发展潜力的表征。洞悉科技创新人才分布规律,从而科学制定人才战略,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通过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人才的规模、密度、聚集指数、空间自相关性刻画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如下:①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规模发展迅速,从约43万人增长到114万余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② 深圳科技创新人才密度居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之首,单位人口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7倍,单位面积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190倍;江门、肇庆等地科技创新人才密度相对较低,低于大湾区平均水平。③ 深圳、东莞、广州有相对较强的科技创新人才聚集能力,而惠州、江门、肇庆聚集能力相对为弱。“十三五”期间,深圳、东莞、香港、珠海的聚集能力增强,澳门、中山、广州、佛山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能力有所下降。④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科技创新人才分布特征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不强,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各城市未有效联动形成合力。⑤ 城市生活基础保障的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和科技投入力度的增大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影响科技创新人才的分布特征。因此,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做法,提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分布格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4.
四川康定折多山某隧道因其埋深大、构造应力高度集中,在修建过程中极易产生岩爆.为探索折多山某隧道花岗岩段不同深度条件下岩爆机制,利用真三轴岩爆实验系统,开展了不同深度下的花岗岩岩爆物理模拟实验.借助应力监测、高速摄像和声发射等系统,从声、光、力等多角度研究了折多山某隧道花岗岩岩爆的阶段特征、时间特征、主要破坏方式、裂纹演化等规律.结果表明:折多山花岗岩岩爆具有时滞性特征(time delaying rockburst,TDR),在500~1 100 m不同埋深条件下,约770 m为折多山花岗岩单面临空真三轴强度的临界深度;不同深度下的岩爆有明显阶段特征,可分为平静期、劈裂成板、板折剥落、整体弹射4个阶段;声发射特征揭示折多山花岗岩岩爆主要为张拉破坏,随深度增加,张拉裂纹逐渐增加,剪切裂纹逐渐减少;根据岩爆时应力差与单轴抗压强度比值将折多山花岗岩岩爆分为3种破坏模式:小颗粒弹射破坏、岩板劈裂破坏、岩屑混合弹射破坏;且应力比值$ \left({\sigma }_{v}-{\sigma }_{h1}\right)/{\sigma }_{c} $越大,岩爆烈度越大.   相似文献   
75.
<正>中国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在约占全国13%的陆地国土面积上,集中了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42%左右的人口和72.5%左右的国民收入。丰富的自然资源、特殊的环境条件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使海岸带地区成为中国区位优势最明显、城市化进程迅速、社会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带,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地,对中国未来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沿海地  相似文献   
76.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landslide occurrence. The key for landslide control is to confirm the regional landslide hazard factors. The Cameron Highlands of Malaysia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By b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with GIS software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andslid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lithology, geomorphy, elevation, road and land use. Distance Evalu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with Landslide Density (LD). And the assessment of landslide hazard of Cameron Highlands was perform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del has higher prediction precision.  相似文献   
77.
78.
中国西部岩石高边坡应力场特征及其卸荷破裂机理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中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由于所处青藏高原东侧的特殊地域地质环境条件,这一地区的岩石工程普遍受到地应力,尤其是高地应力及伴随的卸荷效应的影响;卸荷及卸荷带的问题构成了这一地区地表岩石工程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卸荷带的形成通过对岩体结构的表生改造,不仅影响和改变了作为建(构)筑物地基和环境的工程岩体的结构基础,弱化了其承载能力,而且,也构成了其他工程地质作用和诸如地下水活动等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边界,影响了工程岩体的稳定性.本文分析了中国西南地区区域高地应力环境的形成和集中模式,讨论了岩石高边坡应力场的基本特征,提出了"驼峰应力分布"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河谷高边坡应力释放及其伴随的浅表生破裂体系的形成机理与基本规律,阐述了这套破裂体系的工程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9.
高地银多金属矿位于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铌(钽)成矿带内。矿区广泛发育晚侏罗世火山岩系,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侵入强烈,断裂构造较发育,化探异常重现性较好,视极化率异常与化探异常吻合。异常区已发现10条矿化蚀变带,均受断裂构造控制,并具有较好的银矿化显示。矿区具备了良好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活化、迁移及富集条件,岩浆热液型银多金属矿的找矿前景较好,应关注与大断裂派生的次级断裂及岩浆热液有关的银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80.
常用围岩分类方法对某深埋隧洞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某深埋隧洞局部地应力高达42 MPa,局部外水压力高达10 MPa,具有高地应力、高外水压力的特点。一般认为,最大主应力大于20 MPa属于高地应力,外水压力远大于1 MPa为高外水压力。采用Q系统、RMR分类、水电规范HC分类、国标BQ分类等4种常用围岩分类方法对该隧洞进行了围岩分类。分类结果表明,高地应力条件下,Q系统的适用性较好,RMR分类、HC分类、BQ分类适用性均差。4种分类方法在高外水压力条件下的适用性均差。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Q系统通过最大切向应力与岩石抗压强度的比值σθ/σc的大小,反映高地应力对围岩类别的影响。故其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适用性较好;RMR分类没有考虑高地应力对围岩类别的影响。其分类结果在高地应力区特别是岩爆段偏高;HC分类在高地应力区简单地采用降级的方法。其分类结果误差较大;BQ分类对岩石强度过于敏感。其分类结果在高地应力区过于保守。这4种方法均未考虑高外水压力对围岩类别的影响。论文提出了一种“归一化方法”,可以对不同分类方法分类结果进行相互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