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246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呼鲁斯太剖面上石炭统包括靖远组、羊虎沟组和太原组,发育有堡岛、堡岛—台地和潮控三角洲三种沉积体系,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16 个海进- 海退层序旋回,每个层序旋回的时限为1 .1 ~3 .3 Ma ,平均1 .9 Ma ,相当于四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属高频层序旋回。每个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位体系域、晚期高位体系域组成,偶发育有强制海退体系域。晚石炭世早期海侵来自祁连海,太原晚期,祁连海与华北连通。研究区古海平面变化表现为先慢速后快速海侵和快速海退,少数为正常海退,并由此建立了古海岸平原的层序地层模式。  相似文献   
52.
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的川滇黔铅锌矿集区,是我国以碳酸盐岩为容矿岩石的铅锌矿产最为集中发育的区域,在我国铅锌成矿区/带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以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认识和找矿成果,但是对研究区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一直存有争议。以9个赋存于震旦系(乌斯河、赤普、银厂沟和茂租矿床)、泥盆系(火德红、毛坪和猫榨厂矿床)和石炭系(毛坪、会泽、亮岩和猫榨厂矿床)中的铅锌矿床为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方铅矿原位Pb同位素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乌斯河、赤普、银厂沟、茂租、火德红、毛坪、猫榨厂、会泽、亮岩矿床原位Pb同位素组成的线性关系明显,其Pb-Pb等时线年龄约为2.5 Ga((2 574±30)Ma),暗示这些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相同,且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石是最可能的主要金属源区;(2)在赋矿地层时代上,Pb同位素组成由老(震旦系)至新(石炭系)逐渐增加;在赋矿层位空间上,Pb同位素组成由北(西)部的乌斯河、赤普矿床向南(东)部的猫榨厂、亮岩矿床逐渐增加;这些特征暗示其是同一成矿流体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且在区域尺度上来源或流经结晶基底岩石的成矿流体由深部向浅部、由北(西)向南(东)方向...  相似文献   
53.
河网水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引江济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淑华 《湖泊科学》2002,14(4):318-322
利用太湖流域河网水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TAIHU DSS),对2000年夏季望虞河应急调水进行了技术方案比较,论证,重点对望虞河引江应急调水过程中,常熟枢纽泵站运用,望虞河东岸分流与否及望虞河立交开闸前对底水的处理等不同条件下的望虞河入湖水量,水质等进行多方案比较,为望虞河启用泵站调水、东岸适当分流,先打开蠡河船闸处理望虞河底水的方案提供了决策的技术依据,并引发了对太湖流域引江济太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是决策支持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成功应用之一。  相似文献   
54.
西准噶尔南部石炭纪地层层序及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准噶尔南部石炭系希贝库拉斯组、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自创名以来,其地层层序和时代已争论了近半个世纪,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三个组的岩性组合特征认识不够全面,经常误用其他地质单元中的古生物或年代学证据来限定这三个组的时代,从而导致出现多种层序和时代的划分意见。此次研究在1∶25万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新测制了三个组的层型剖面,并结合区域上大量的辅助剖面和路线地质调查,厘定了三个组的定义、特征及分布范围。根据在层型剖面附近组与组界线处发现的冲刷构造和粒序层理等重要的示顶沉积构造,确定了三个组的层序关系自下而上分别为希贝库拉斯组、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三个组中的“化石混杂”现象是由于人为地层划分错误造成的,误将其他地层单元中的化石认作这三个组的内容。经厘定,这三个组中只有早石炭世的化石最为可靠,结合新发现的植物化石材料,希贝库拉斯组的时代为维宪早期,包古图组为维宪晚期,太勒古拉组为维宪末期至谢尔普霍夫期。根据三个组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认为西准噶尔南部在早石炭世维宪期浊流流向NE,从维宪末期开始浊流流向SW。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西准噶尔南部石炭纪古地理演化过程,认为西准噶尔南部晚古生代残余洋盆在早石炭世接受充填,希贝库拉斯组的粗碎屑岩代表了充填作用的开始,至太勒古拉组上段粗碎屑岩的出现,表明残余洋盆已经基本填满。西准噶尔残余洋盆最终闭合是在晚石炭世晚期,以佳木河组磨拉石及陆相火山岩的出现为标志。  相似文献   
55.
The Hengshan complex forms part of the central zone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consists predominantly of ductilely-deformed late Archaean to Palaeoproterozoic high-grade, partly migmatitic, granitoid orthogneisses, intruded by mafic dykes of gabbroic composition. Many highly strained rocks were previously misinterpreted as supracrustal sequences and represent mylonitized granitoids and sheared dykes. Our single zircon dating documents magmatic granitoid emplacement ages between 2.52 Ga and 2.48 Ga, with rare occurrences of 2.7 Ga gneisses, possibly reflecting an older basement. A few granitic gneisses have emplacement ages between 2.35 and 2.1 Ga and show the same structural features as the older rocks, indicating that the main deformation occurred after -2.1 Ga. Intrusion of gabbroic dykes occurred at -1920 Ma, and all Hengshan rocks underwent granulite-facies metamorphism at 1.88-1.85 Ga, followed by retrogression, sheafing and uplift. We interpret the Hengshan and adjacent Fuping granitoid gneisses as the lower, plutonic, part of a late Archaean to early Palaeoproterozoic Japan-type magmatic arc, with the upper, volcanic part represented by the nearby Wutai complex. Components of this arc may have evolved at a continental margin as indicated by the 2.7 Ga zircons. Major deformation and HP metamorphism occurred in the late Palaeoproterozoic during the Luliang orogeny wh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block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collided to form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Shear zones in the Hengshan are interpreted as major lower crustal discontinuities post-dating the peak of HP metamorphism, and we suggest that they formed during orogenic collapse and uplift of the Hengshan complex in the late Palaeoproterozoic (〈1.85 Ga).  相似文献   
56.
华北克拉通形成于太古代至早元古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陆核之一.与全球多数克拉通不同的是,华北克拉通形成后,中生代以前一直保持稳定.但自中生代以来,特别是在燕山期,华北克拉通东部遭受了强烈的改造,其岩石圈被减薄,或被称为受到了“去根”作用.  相似文献   
57.
内蒙古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坡折带粗砾斜坡扇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坡扇沉积属重力流事件沉积,在我国陆相断陷湖盆中也有发育,是一种重要的相类型.针对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东部坡折带发育一套厚度大、粒级粗和相变快的砾岩体,通过精细的岩心观察,结合测井、3D地震,以及岩石分析资料等,认为该砾岩体应属于低位体系域重力流成因机制的斜坡扇沉积,并论述了研究区内的斜坡扇相带的划分,分析了其平面的相分布特征,建立了该研究区沉积相模式,为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8.
众所周知,地球从古至今,经历了很多变迁.地质历史上"宙-代-纪-世"的划分就像现今"年-月-日"一样,真实地记录着我们地球的岁月变迁.为了便于表述地球演化发展的历史,需要确定一下地质年代,就像读我国历史,我们要分朝代似的.  相似文献   
59.
太东斜坡区为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向三肇凹陷倾没的单倾斜坡.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研究葡萄花油层油藏类型和油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斜坡区油平面受4条近南北向"断层带"分割,具有东西分带特征,且受源外油源供给不足和油东西向运移影响,自东向西单一"断阶带"含油性逐级变差;油垂向分布受沉积演化和优势输导通道控制表现为"双峰"特征,主要分布在葡萄花油层中部;油藏类型主要为东南倾斜坡背景下的近南北向断层与北西向河道砂体匹配形成的断层—岩性油藏.在油水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单一圈闭内断层与单砂体匹配样式,提出源外斜坡区油聚集机制受构造部位、优质储层、断层封闭性和断层与砂体匹配样式控制,即单一"断阶带"高点控制油气聚集部位;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控席状砂构成油气优质储层;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油气垂向富集高度和平面"互补"特征;断层与单砂体匹配样式决定油气富集层位.  相似文献   
60.
孙云堂  陈斌 《云南地质》2012,(2):208-210
受红河右旋走滑深大断裂构造控制,铁矿床主要赋存于华力西期侵入基性-超基性岩杂岩体内,成矿专属性明显,矿床属晚期岩浆结晶分异型磁铁矿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