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8篇
  免费   346篇
  国内免费   674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2519篇
海洋学   192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72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西秦岭铀矿床含矿热液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对铀沉淀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明友 《矿物岩石》1996,16(2):90-95
本文研究了西秦岭铀矿床含矿热液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对铀沉淀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铀在相对还原条件下迁移,而在相对氧化条件下沉淀富集。铀的沉淀富集主要发生在含矿热液的温度、压力和氧逸度大幅度降低,酸性增强及氧化-还原电位增高的物理化学条件下。  相似文献   
92.
华南(东)变质基底由杨子及华夏两块不同特征的地质体组成,中元古代之后,该地区分别经过了碰撞对接、拉开、再拼贴的演化过程。碰撞对接带和在古裂谷系基础上成型的陆内推覆及平移、剪切型拼贴带构成了本区基底构造主要型式。铀及金矿远景与基底特征关系密切,铀矿主要产于基底裂隆带部位,金则主要产于裂凹(裂陷)带部位。古基底构造交叉部位是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活跃部位,受其控制的早期横向火山裂谷盆地,在晚期拉张条件下形成的岩浆杂岩带是铀、金、多金属成矿最佳远景区。  相似文献   
93.
刘林清 《江西地质》1996,10(1):69-74
笔者利用遥感图像,并结合野外调查对武夷山西南段桃溪环形构造进行了解译分析,认为该环形构造是一个呈多层偏心式展布的中型环形构造,是在不同时期地壳局部隆起和旋转上升运动的相继作用下形成的。它对铀矿化的空间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已知铀矿床(点)或矿化异常区,片有97%以上分布在环形构造各层环及其边缘地区,并受其与线性构造带交切复合部位的控制。研究之类环形构造的特征,尤其是环形构造与矿产产出的关系,对指  相似文献   
94.
在实验条件下,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无机离子,并保持一定的浓度和PH值,研究了各无机离子烷化剂对DNATm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有益元素与有害元素对DNATm值高低的影响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5.
松辽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讨论了松辽盆地的地质背景、铀源条件、铀矿化异常与岩相古地理以及盆地后期改造的关系,介绍了该盆地后期改造的特征、后期改造的动力条件及铀元素的再分配,探讨了铀矿化异常与复合砂体、氧化还原条件及剥蚀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了铀成矿远景地区,选出找矿的重点层位。  相似文献   
96.
赵忠华  徐洪发 《铀矿地质》1996,12(5):276-280
绿泥石化蚀变岩带位于虎皮峪杂岩体北部。六块地-哈达岭一带,东西长8.2km,产在辽河群里尔峪组磁铁矿浅粒岩段与电气石变粒岩段之间,由外向内可划分为4个蚀变亚带,其中绿泥石化、黄铁矿化亚带赋含铀矿。依据矿物蚀变关系、脉体切割关系,蚀变带内矿物生成顺序可划分3期6个阶段,铀矿化产于热液蚀变期。铀矿化受EW向绿泥石化蚀变岩带控制,与铀矿化有关的蚀变有绿泥石化、硅化、赤铁矿化,主要的合矿围岩有大理岩、蚀变浅粒岩。铀与铁、锰、钙、磷、铜、铅、镧、铈、钴呈正相关,而与造岩元素硅,铝,钾,钠呈负相关。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形成于早元古代。揭露工作证明是一有远景的矿点。  相似文献   
97.
Calculations,according to some open-system models,point out that while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wo U-series methods,^230Th/^234U and ^227Th/^220Th(or ^231Pa/^235U),attests a relatively recent and important uranium migration,concordant dates cannot guarantee closes-system behavior of sample.The results of 20 fossil bones from 10 Chinese sites,19 of which are determined by two U-series methods,are given,Judging from independent age controls,8 out of the 11 concordant age sets are unacceptable,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suggest that uranium may cycle into or out of fossil bones,such geochemical events may take place at any time and no known preserving condition may securely protect them from being affected.So for the sitew we have studied,the U-series dating of fossil bones is of limited reliability.  相似文献   
98.
报道了北喻萨克斯坦某些铀-磷建造热液矿床中的胶锆石的成分特征。胶锆石中的HfO2含量低于电子探针分析灵敏度,Zr/Hf〉3000,乃是无铪的特殊锆石。  相似文献   
99.
武夷山高溪和富城花岗岩体地球化学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武夷火山铀成矿带中的主要铀矿床的共同点是都具有花岗岩基底岩石。选择富城和高溪两花岗岩体进行地球化学研究。这两个岩体均为复式岩基,其主体岩石都形成于印支晚期(高溪:214.6Ma;富城:203~226Ma)。岩体中的长石为微斜长石;黑云母为铁云母和铁叶云母。岩石化学表现为富硅、偏碱和铝过饱和的特征。微量元素Co、Ni、Cr、Sr、Ba含量和Sr/Ba比值较低,Rb、Nb、Pb、Zn的含量和Rb/Sr比值高。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的比值高,并有强烈的铕亏损。高溪和富城两岩体的初始锶同位素组成高(分别为0.71239和0.7198),钕同位素组成低(-6.62~-12.84),这些表明高溪岩体属改造型花岗岩。两岩体中活性铀的比例高,特别是在蚀变作用中活性铀的比例增加。铅同位素追踪研究表明,在蚀变过程中岩体中的铀发生了大量的丢失。矿石铅同位素和岩体铅同位素都位于造山带的演化线附近,且矿石铅、火山岩铅、花岗岩铅及基底变质岩铅同位素组成呈线性关系,据此认为高溪和富城花岗岩体分别是形成570和6722矿床主要铀源体之一  相似文献   
100.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re the newly obtained grain zircon U-Pb ages of volcanic rocks of the Lueliang Goup and associated Kuanping granitic migmatitic gneiss in Shanxi Province.The zircon U-Pb ages of bimodal volcanic rocks(basalt and rhyolite)of the Upper Lueliang Group indicate that the rocks erupted at about 2100 Ma.So the Lueliang Group was formed during the Early Proterozoic.In the area studied the second-stage metamorphism experienced by the Lueliang Group is the dominant one which took place at about 1806 Ma.i.e.,during the late Early Proterozo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