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4篇
  免费   506篇
  国内免费   979篇
测绘学   277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285篇
地质学   2547篇
海洋学   170篇
天文学   88篇
综合类   182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4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滇西地区上地幔铅同位素组成的确定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滇西地区基性-超基性岩、碱性岩中的长石、石榴子石、橄榄石等单矿物及羊拉铜矿区二叠世海相玄武岩的铜铅同位素组成可以代表原始地幔的铅同位素组成,由此确定的该区上地幔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206Pb/^204Pb=17.877-18.506,平均18.108,^207Pb/^204Pb=15.470-15.587,平均15.479,^208Pb/^204Pb=37.797-38.567,平均38.177。研究发现,由于受地壳物质的混染和成岩后U、Th衰变产生的放射成因铅的影响,这些幔源岩石全岩铅同位素组成已不能代表原始上地幔的铅同位素组成;金顶铅锌矿床的铅并非上地幔来源,而是相当于下地壳来源的铅与兰坪盆地沉积岩铅二者的混合铅。  相似文献   
62.
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是在中条山西南段新发现的一种新的铜矿类型,其形成是在原始基性岩浆侵入或喷发作用形成的矿源岩或矿化体基础上,经过区域变质和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的改造加富而成,其成因应属与变基性岩有关的变质-热液改造型铜(镍、铁)矿床.  相似文献   
63.
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 ,是在中条山西南段新发现的一种新的铜矿类型 ,其形成是在原始基性岩浆侵入或喷发作用形成的矿源岩或矿化体基础上 ,经过区域变质和印支 -燕山期构造 -岩浆热液的改造加富而成 ,其成因应属与变基性岩有关的变质 -热液改造型铜 (镍、铁 )矿床。  相似文献   
64.
形状记忆合金在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在结构振动控制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智能材料,本文结合形状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效应和高阻尼特性等特点,分别从结构的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及智能控制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5.
长江中下游东段庐枞、怀宁、繁昌、铜陵和宁芜地区的中基性岩属于碱性系列 ,具有高的U ,Th含量和Th/Pb ,U/Pb比值 ,分别平均为 2 .82× 10 -6,9.5 6× 10 -6和 0 .6 35 ,0 .184。样品的初始铅同位素 (130Ma)组成为 :(2 0 6Pb/ 2 0 4Pb) i=17.6 5~ 18.6 0 ,(2 0 7Pb/ 2 0 4Pb) i=15 .4 2~ 15 .5 0 ,(2 0 8Pb/ 2 0 4Pb) i=37.6 7~ 38.0 4。形成中基性岩的原始岩浆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 ,具有EMⅠ和EMⅡ ,且以EMⅡ为主的特征。和长江中下游西段黄石地区以及大别地块西南部玄武岩的比较表明 ,长江中下游地区岩石圈地幔高的Th/Pb和U/Pb比值可能和俯冲板片析出流体的交代有关。晚中生代时期 ,华北板块岩石圈地幔以EMⅠ特征为主 ,华南板块岩石圈地幔以EMⅡ特征为主 ,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区域性分布与印支期扬子板块深俯冲事件密切相关。虽然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因岩石圈大规模减薄表现了亏损特征 ,但残留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Pb同位素中仍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66.
聚丙烯酸/绢云母超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通过丙烯酸与绢云母超纫粉的接技共聚,制备出吸水率为1100倍的超吸水性复合材料。研究了制备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绢云母超纫粉的用量为10%—20%,丙烯酸单体的浓度为25%,单体的中和度为65%,交联剂用量为0.1%,引发剂用量为1.5%,接技共聚反应温度为70℃时,可获得较好的结果。本文讨论了上述反应因素对复合材料吸水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吸水材料的颗粒大小对吸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冀北发现具鬣刺结构的超基性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北具鬣刺结构的超基性岩呈透镜状,产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早元古宙红旗营子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之中。富MgO,贫CaO,A12O3和FeO*=0.86,TiO2介于0.01%-0.02%之间,与SSZ型蛇绿岩中相应岩石的TiO2含量相当。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过渡元素配分型式表现为不对称的“W”型,在TiO2和Cu处形成两个明显的负异常“谷”。据此地球化学特征意味着它们可能来自于消减带之下上地幔,为上地幔高度部分熔融的残余物。岩石中鬣刺结构可能是叶蛇纹石高压分解的结果,表明研究区某些变质橄榄岩岩块曾经受过俯冲—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68.
王启伟 《地质通报》2003,22(2):118-123
鞍子山超单元由4个单元组成,各单元不同程度地发育岩浆侵位变形构造。侵位变形构造主要由叶理构造组成,闪长质包体,钾长石斑晶总体按优选方位定向,三者产状一致,平行接触带分布。从早期单元至晚期单元,随着岩浆侵位叶理构造变形强度减弱,闪长质包体数量减少,压扁变形程度降低,钾长石斑晶从明显按优选方位定向到杂乱分布。根据上述特征,将该超单元浆侵位变形、中等侵位变形、弱侵位变形及基本无侵位变形4个带。  相似文献   
69.
板块下的构造及地幔动力学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最新的全球地幔地震层析资料揭示了岩石圈板片可以俯冲到核幔边界,超地幔羽可以从核幔边界上升到地壳上部形成热点。在大陆板块汇聚边界,地幔地震层析图像不仅显示了岩石圈板片的超深俯冲,还保存了拆沉的岩石圈“化石”残片的重要信息。从地幔深部所获取的新资料为全地幔“单层对流“的新模式提供了依据。在介绍上述全球构造研究新动向的基础上,本文强调了研究岩石圈板块必须了解板块下的构造,探索岩石圈板块的驱动力应该从“岩石圈动力学”升华到“地幔动力学”,并提出了大陆板块汇聚边界地幔动力学研究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70.
Multi-parameter studies (stable isotopes in carbonate and organic matter, pigment,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contents) from a 660-yr continuous sediment core from Lake Cheng-hai, a closed, eutropic lake in southern China, provide information on lake historical eutrophi-cation. During the last 660 year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productivity and eutrophi-cation of Lake Chenghai in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ies. In 1690,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lakebegan to increase as Lake Chenghai became closed from agriculture in the lake‘‘ s watershed. In 1942, Lake Chenghai evolved to eutrophic state, marked by an increase in organic carbon, ni-trogen, CaC03, pigment contents and obvious negative values of stable isotopes, which is more or less simultaneous with the large-scale population immigration during the period. In 1984,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induced modern lacustrine productivity and eutrophic level. Human-in-duced trophic changes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have affected the Lake Chenghai ecosystem tosuch an extent that it has never experienced before in the last 660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