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253篇
测绘学   98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927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陈芳  陆红锋  刘坚  庄畅  吴聪  曹珺  周洋  刘广虎 《地球科学》2016,41(10):1619-1629
南海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针对其分解方式的研究有助于资源的开采.对南海东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GMGS08站位岩心沉积物开展沉积学、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站位自上而下分布11层含自生碳酸盐岩和双壳碎屑层(其中6层呈粥状沉积)以及2层自生碳酸盐岩灰岩层;各层自生碳酸盐岩除一个样品δ13C值稍高(-38.85×10-3)外,其他的δ13C值介于-41.36×10-3~-56.74×10-3,均低于-40.00×10-3,δ18O值介于2.94×10-3~5.37×10-3,明显偏重,表明其为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产物,形成于微生物对甲烷的缺氧氧化作用,甲烷主要源自生物成因;各层自生碳酸盐岩层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负偏明显,最低达-82.44×10-3,可能与微生物活动有关;根据自生碳酸盐岩的分布推断该站位至少发生过6次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每期次自生碳酸盐岩的差异说明其甲烷通量强弱不同.   相似文献   
992.
黔东松桃地区桃子坪锰矿逆冲叠瓦状构造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黔东松桃地区位于慈利—保靖断裂与鹤峰—龙山断裂的夹持区域内。区内褶皱与断裂十分发育,主要发育有NNE-SSW向断裂、线状褶皱,NE-SW向断裂、褶皱以及NW-SE向小型断裂、短轴褶皱。区内桃子坪锰矿床发育了逆冲叠瓦状构造,本文对其特征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推测其发育于燕山期,并简要讨论了其对于锰矿体的影响作用,有利的一面如断层上盘变浅,意味着含锰岩系(锰矿体)的深度变浅,钻探深度也会变浅;不利的一面如含锰岩系(锰矿体)连续性被破坏。  相似文献   
993.
西南"三江"复合造山成矿带中段的兰坪盆地东、西缘均出露大片火山岩,但仅在西缘发育脉状铜矿床,并构成一条近南北向长约150 km的铜矿带。大多数矿床产于火山岩内及其与紧邻地层接触部位的断层裂隙带中。目前尚未确定赋矿围岩的年代,制约了对成矿过程的认识。在对位于该矿带中北段的大宗脉状铜矿区的详细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对代表安山质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第1、2韵律层的2件玻屑晶屑凝灰岩和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定年,以期揭示赋矿围岩的时代。结果表明,容矿火山岩出露厚度约1 904 m,可划分为3个喷发-沉积韵律;第1韵律层凝灰岩的岩浆锆石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247.2±4.4 Ma(n=21,MSWD=2.7),第2韵律层凝灰岩的岩浆锆石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243.8±6.4 Ma(n=9,MSWD=1.5),指示火山活动时代为244~247 Ma,属早中三叠世;区内强劈理化的砂泥岩夹灰岩位于火山岩之下,应属于晚二叠世地层。结合前人资料分析,认为大宗铜矿区容矿沉积-火山岩组合形成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是古特提斯阶段造山运动的产物。从容矿围岩看,大宗矿区内早中三叠世火山岩容矿脉状铜矿床只是兰坪盆地西缘铜矿带诸多脉状铜矿床的一种类型,没有明显的地层或岩性专属性,应属强构造变形带控矿的后生充填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94.
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m射电望远镜,对10个行星状星云给出了新的CO(1-0)谱线观测结果.其中4个行星状星云:NGC6445,M159,M49和M251,已有过CO(21)的观测,本文第一次给出了它们的CO(10)的测量结果;对2个别人曾经观测过但未测到CO的行星状星云:Sh271和M418,本文第一次证认了它们的CO发射;对4个别人从未进行过CO搜寻的行星状星云:VV18,M252,He2459和K331,本文第一次进行了观测,并得到了它们的CO(10)谱.由CO的发射谱征可见,VV18可能是一个误分类的行星状星云  相似文献   
995.
陕甘川巨型帚状构造聚金论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彭大明 《黄金地质》1998,4(3):47-53
陕西西部,甘肃南部,四川北部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陕甘川金三角”。该区金矿类型繁多,不但有河床-河漫滩-低阶地冲积型砂金矿和高阶地冰川堆积金矿,而且还有多种岩金矿,包括微细浸染型、含金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伴生金型、铀硒金型及火山岩型。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与华夏系联合控矿,组成一个巨型帚状构造,在凤县,太白县,略阳县境内是大型,超大型金矿空间定位处。  相似文献   
996.
本文用高能的亮晶鲕粒滩图定了江南碳酸盐台地(以下简称台地),发现了鲕滩在纵横向有规律的迁移,台地的南北两侧都存在台地边缘斜坡带,西北宽缓的台地边缘斜坡带是纵横向迁移造成的;东南陡峻的台地边缘斜坡带属碎屑岩型,该带亦是我国华南早三叠世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分布界线,台地西北侧台缘高能鲕粒滩是下扬子区早三叠世找油气的有利远景区;苏南皖南广布的瘤状灰岩(斜坡带特有产物)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型储集层。  相似文献   
997.
乌兰布和沙漠西南部风况对穹状沙丘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迎  吕萍  马芳  梁准  许明静 《中国沙漠》2021,41(2):19-26
风是塑造沙丘形态的主要动力,目前对穹状沙丘的形成动力学过程尚不清楚。为探讨风况对穹状沙丘形成和演化的影响,以乌兰布和沙漠西南部穹状沙丘为例,利用吉兰泰气象站风速风向数据和Google Earth影像测量沙丘形态参数,分析风况对穹状沙丘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乌兰布和沙漠西南部主风向为西北风,次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北风,3组方向起沙风频率相当。年输沙势为172.90 VU,RDP/DP为0.39,属于低风能环境,中变率风况。(2)乌兰布和沙漠穹状沙丘长短轴之比为1.31∶1,呈椭圆形,沙丘平均走向为110.66°,与当地盛行风向大致平行,接近于合成输沙方向,盛行风向对沙丘走向有着显著影响。(3)乌兰布和沙漠西南部穹状沙丘发育在低风能、多风况条件下,春季的西北风与夏季的东北风和秋冬两季的西南风3组不同方向且强度相当的风共同作用,抑制了沙丘的滑面形成,沙丘演化过程受阻,从而使得沙丘形态长期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98.
华北地台上寒武统崮山组出现了大量的竹叶状灰岩。通过对山东唐王寨剖面崮山组的系统研究,识别出页岩、疙瘩状泥晶灰岩、泥质条带泥晶灰岩、薄层状泥晶灰岩、生物扰动泥晶灰岩、颗粒质(生物碎屑)泥岩-泥质颗粒岩、含交错层理鲕粒灰岩及竹叶状灰岩8种岩石类型,这些岩石类型组成了页岩盆地、深潮下带及浅潮下带岩石组合。竹叶状灰岩中砾屑和基质的特征及其沉积序列,表明砾屑和基质的来源多样并且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其成因具有多样性。据此总结出崮山组竹叶状灰岩具有4种可能的成因类型:1)竹叶状灰岩中砾屑和基质可能均为原地形成或者仅有短距离的搬运过程;2)竹叶状灰岩中砾屑和基质可能均为近岸形成并经历了长距离的搬运过程,或者竹叶状灰岩的沉积环境经历了海平面的突然升高;3)竹叶状灰岩中基质可能来源于近岸未固结的鲕粒和生物碎屑及原地的灰泥,与原地破碎生成的砾屑和灰泥等混合沉积;4)竹叶状灰岩中砾屑可能来源于远岸的固结的泥晶灰岩,并经搬运作用与原地未固结的灰泥及骨架颗粒等基质混合沉积。  相似文献   
999.
目前,航磁异常的计算机检测手段很单一,现有的检测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解释的最终结果停留在定性研究的水平上。这里提出了将图像处理中广义的霍夫变换方法用于航磁串珠状异常检测的新思路,将航磁串珠状异常检测的结果提升到定量研究的水平上。经实例检验,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00.
郑超  李宝芳  温显端 《现代地质》2003,17(4):415-420
秦岭北麓晚二叠世石千峰组下部的平顶山砂岩段不整合覆于早、中二叠世含煤地层之上,是一套板状交错层理十分发育并以粗碎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的地层,以辫状河道与辫状三角洲充填沉积占优势。平顶山砂岩段呈自南向北并向东、西两侧变薄的朵状体。平顶山砂岩以含大量的新鲜的钾长石和古水流方向自南指向北和北西为特征,明显区别于下伏含煤地层中的砂岩。石千峰组砂岩与下伏煤系砂岩的厚度、古水流方向和岩石矿物成分的截然变化,表明华北石炭、二叠纪克拉通盆地南部的陆表海至晚二叠世已经完全退出华北,盆地南缘出现了新的物源隆起区,古沉积斜坡由原来的向南倾斜转变为向北倾斜。这意味着秦岭—大别构造带与华北板块南缘在此时期已经开始发生了碰撞并隆起成山。平顶山砂岩为硅质胶结,孔渗条件很差,储集油气的希望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