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176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752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在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研究中,基于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地下水补给源及循环过程是常用的技术方法之一。本文给出了九江地震台2号观测井水、大气降水、周边水库水及高山泉水等样品的氢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地下水δ~(18)O测值介于-7.59‰~-6.09‰,平均值-6.99‰,δD测值介于-45.22‰~-39.69‰,平均值-42.32‰,变异异数分别为0.09、0.16;大气降水δ~(18)O测值介于-13.00‰~-1.27‰,平均值-4.74‰,δD测值介于-96.13‰~-4.74‰,平均值-46.87‰,变异异数分别为0.40、0.56,与降水相比,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变化更为稳定。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2017年5~10月表现为明显的降水效应,2018年11~4月表现为明显的温度效应,而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降水效应和温度效应。氢氧同位素及过量氘揭示地下水在下渗补给前经历了明显的蒸发分馏作用,并与围岩进行~(18)O交换,δ~(18)O与δD计算得出的补给高程分别约为647、440m。九江台观测井的观测层地下水为大气降水成因的构造裂隙水,属于大气成因型且循环过程为较稳定的裂隙水补给并形成承压自流井。  相似文献   
942.
南水北调是国家级的重大水利工程,调水效果最终依赖于接收调水地区对调水的具体利用,引水补源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在邹平市的具体利用。为评价引水补源工程对黛溪河流域地下水的补给效果,在分析邹平市引水补源工程实施后黛溪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各个补给项的基础上,采用水均衡法计算各个地下水补给量,确定了黛溪河流域引水补源的总补给量。将总补给量视为本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将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与本区用水所需的地下水开采量相比较,对本区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潜力进行了评价,论证了引水补源工程可有效缓解区内地下水超采问题。另外,还充分利用年地下水动态和多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等监测资料,揭示了引水补源工程对区内地下水的有效补充作用,为区内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43.
肖婧  王兵 《水科学进展》2020,31(6):820-831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多种因素对撂荒草地入渗特征的影响,采用野外自然降雨观测法,研究不同降雨特征(降雨量、平均雨强、降雨历时和最大30 min雨强(I30))、土壤前期含水量、坡长(10 m、20 m、30 m、40 m和50 m)和植被盖度条件下土壤入渗特征差异,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判断影响撂荒草地入渗特征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①入渗量随降雨量、降雨历时和I30增加而增大(R2>0.55,P < 0.01);入渗补给系数随降雨量、I30和平均雨强增大而减小(R2>0.12,P < 0.05);平均入渗率随降雨强度、I30增加而递增(R2>0.53,P < 0.01)。②入渗量和平均入渗率随前期含水量增加而减少,入渗补给系数随之增加而增大(R2>0.13,P < 0.05)。③入渗量、入渗补给系数和平均入渗率总体随坡长增加而增大(R2>0.56,P < 0.01),但在坡长30 m和40 m之间存在临界坡长。④在入渗效率较高的情况下,植被对土壤入渗的影响并不显著,降雨特征和坡长成为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944.
云南香格里拉市热林铅锌矿属断层构造控制的热液型铅锌矿床,矿体均位于地下水位及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因此,地下水对矿坑无充水影响,而地表水沿岩溶裂隙通道垂直入渗,对矿坑有一定的充水影响,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为岩溶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简单-中等类型。  相似文献   
945.
硅质岩浆系统近年来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是构建了由晶粥组成的地壳尺度岩浆系统模型,为理解岩浆储存和演化过程,以及大陆地壳的形成与分异提供了新视角。本文系统总结了晶粥活化在硅质岩浆系统中的作用和研究意义,指出晶粥活化是富晶体火山岩浆喷发前的关键步骤,同时晶粥活化促进了晶体-熔体分离和熔体的抽取,也是大规模贫晶体高硅流纹岩形成的重要机制,对理解火山岩和侵入岩成因联系以及活动火山喷发预测等均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显示,晶粥活化通常与高温偏基性岩浆补给有关,主要受控于热量和挥发分的输入,晶粥活化的时间尺度与其机制有关,但总体上很短,大约数年到数千年。富晶体火山岩、成分复杂的浆屑和浮岩碎屑、破火山内的复活侵入体,以及这些岩石中常见的富晶体包体、聚晶结构、堆晶结构、复杂的晶体群、矿物熔蚀结构和复杂成分环带等都记录了硅质岩浆系统中发生的晶粥活化过程。  相似文献   
946.
典型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补径排的关系如何?浅表层分化裂隙水补给来源和途径如何?是我们在实施红层找水工作中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重庆荣昌县为研究区,结合地下水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采用氢氧同位素测年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循环关系和地下水储存规律,得出红层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其次是地表水体。具有就地补给、就近排泄的循环特点。地下水总的富集规律是低山、岭、丘贫水,沟、谷、洼地富水。地貌是浅层地下水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47.
二庄科滑坡是典型受降雨影响的滑坡,降雨改变了老滑坡的渗流场,削弱基质吸力和土体抗剪强度,导致内部产生张拉裂缝,引发整体滑动和局部大变形,但现有研究很少考虑二庄科滑坡的渗流场与应力场的相互作用。文章基于实际工程地质灾害背景,在现场监测数据和地形物理参数的基础上,建立了几何计算模型,并进行水力耦合数值模拟。通过研究滑坡内部饱和度和孔压的变化规律来探讨降雨入渗规律,从应力位移的角度探讨降雨强度对滑坡复活的影响规律。此外,为了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选取了滑坡实测点位并找到了数值模型对应位置,对位移、土压力和饱和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数值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的结论。通过数值模拟耦合计算和降雨条件下老滑坡复活机制的研究,对实测数据进行解释并分析滑坡复活过程,为后续工程预警和减灾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48.
降雨作为影响滑坡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在坡体中的入渗过程难以监测.高密度电法作为一种无损监测手段,其具有操作便捷、对监测对象扰动小的特点,可实现滑坡体水分运移的高效实时监测.基于高密度电法监测技术,通过饱和度测定试验建立岩土体电阻率与饱和度之间的数学关系,开展间隔降雨条件下滑坡体的高密度电法监测模型试验.电阻率反演结果揭示了滑坡体在间隔降雨条件下水分的运移规律和坡体渗透破坏过程,验证了采用高密度电法监测滑坡体降雨入渗过程中水分迁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49.
植被对暴雨的拦蓄是调控全球变暖进程中频发的雨洪灾害的重要手段。为探究黄丘区大规模退耕后自然植被坡面对暴雨的拦蓄作用,针对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坊塌小流域2019—2022年全部发生的6场暴雨事件,使用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对1个灌丛和3个草本群落坡面10 m土层进行逐小时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对草本群落最大补给深度可达200 cm,但对灌丛群落仅为100 cm;灌丛的拦蓄效果优于草本群落,草本群落的拦蓄效果随退耕年限增长而提高;自然灌草植被坡面对低雨量短历时暴雨的拦蓄率可达60.8%,而对高雨量长历时暴雨仅可拦蓄40.8%。因此,建议在黄丘区合理保护和布局灌-草生态系统,以提升植被-土壤对暴雨的容蓄减灾作用。  相似文献   
950.
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滞后时间分析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政友 《水文》2011,31(2):42-45
利用地中蒸渗计多年资料,对不同岩性、不同埋深的蒸渗计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滞后时间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埋深、不同岩性的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滞后时间随着降水特性、前期含水量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时间段,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滞后时间与地下水埋深符合乘幂关系,并推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