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71篇
  免费   2843篇
  国内免费   608篇
测绘学   515篇
大气科学   92篇
地球物理   11172篇
地质学   1945篇
海洋学   320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1034篇
自然地理   60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270篇
  2021年   447篇
  2020年   402篇
  2019年   447篇
  2018年   448篇
  2017年   457篇
  2016年   343篇
  2015年   514篇
  2014年   634篇
  2013年   704篇
  2012年   621篇
  2011年   707篇
  2010年   630篇
  2009年   883篇
  2008年   639篇
  2007年   738篇
  2006年   710篇
  2005年   700篇
  2004年   612篇
  2003年   597篇
  2002年   478篇
  2001年   450篇
  2000年   414篇
  1999年   355篇
  1998年   369篇
  1997年   352篇
  1996年   363篇
  1995年   294篇
  1994年   287篇
  1993年   220篇
  1992年   180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的构造应变背景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网络工程”1998~2001年累积的1181个测站的GPS重复观测资料,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型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模型速度场,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各类应变场,详细分析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水平构造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各类构造应变场的最高值都出现在喜马拉雅构造带与昆仑山地块内(地震断裂带南侧),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次之。分析表明,昆仑山8.1级地震正好发生在张性面膨胀应变率的高值区,第一、第二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边缘的突变区和最大、最小主应变率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12.
地震前后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的量化指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一种表达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过程的量化指标——区域应变率、应变集中度。在此基础上,对南北地震带各水准监测区近30年的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实际计算.并结合具体震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地震前后形变场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地壳运动状态,对地震的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震地质》1994,16(4):373
对新编的华北地区历史有感地震目录(3(1/2)≤M<4(1/2))的精度和可信度进行了讨论。认为该地震目录从1484年后的记载率较高,它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精度基本可以满足研究历史地震活动性的需要。它与中国地震目录(M≥4(3/4))比较,补充了相当数量的3(1/2)≤M≤4(1/2)的地震。利用历史有感地震目录分析了华北北部部分6级以上的历史地震,结果表明,这些地震在强震发生前具有明显的空区、条带、地震活动性增强、平静等前兆特征,同时,也显示了某些强*发生前的前震活动和主震之后起伏的强余震活动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应用曲面拟合技术和利用离散的重力观测点的重力变化对特定研究区的重力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以获取该区重力变化空间梯度场图像的具体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获得了2004年3月福建安溪3.6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空间梯度场图像,发现空间梯度场图像能清晰地反映出地震前重力场群体性变化的差异性;利用此方法对2005年6月~2006年3月间台湾海峡西岸重力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其空间梯度场图像。  相似文献   
15.
长诏断裂带垂直运动与地震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分析了长诏断裂带断层活动特征,结果表明:长诏断裂带总体活动性质基本相同.分时段活动性质有所不同。断层各段多数以压性逆断为主,不同于历史地质考察结果。此外,长诏断裂带各断裂都具有分段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16.
昆仑山口大地震与地形变异常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针对昆仑山口大地震,总结了多种地形变(大地测量)手段所显示的异常变化及其时空分布,结果显示:8.1级大震前存在空间尺度大,时间尺度的地形变前兆异常,简要介绍了相关的异常图像,给出了初步解释,并对未来震情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近期内强震活动向华北迁移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7.
形变大地测量学的进展、问题与地震预报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简要概括了形变大地测量学的革命性进展,研讨了它的科学特色、功能和定义以及对地球科学和防灾减灾的推动。形变大地测量学有助于从根本上击破多年来制约地震预报的“瓶颈”,但也存在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着重研讨了在21世纪前10年,形变大地测量学如何依托多年的学科积累并充分受益于人造卫星和数字化等新技术,开展创新性研究和试验以推进地震预报。为此,对当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了12条科学技术途径。最后对学科名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e FAST/SKA site selec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ny karst depressions with diameters of 300 m to 500 m, suitable for constructing Arecibo-style radio telescop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outh of Guizhou Province by Remote Sensing (R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ies together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s. Fundamental topography and landform databases were established for 391candidate depressions, and using GIS the3-dimensional images of depressions, at a scale of 1:10000, were then simulated to fit a spherical antenna.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9.
Kenai, located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Kenai Peninsula, Alaska, subsided during the great earthquake of AD 1964. Regional land subsidence is recorded within the estuarine stratigraphy as peat overlain by tidal silt and clay. Reconstructions using quantitative diatom transfer functions estimate co‐seismic subsidence (relative sea‐level rise) between 0.28±0.28 m and 0.70±0.28 m followed by rapid post‐seismic recovery. Stratigraphy records an earlier co‐seismic event as a second peat‐silt couplet, dated to ~1500–1400 cal. yr BP with 1.14±0.28 m subsidence. Two decimetre‐scale relative sea‐level rises are more likely the result of glacio‐isostatic responses to late Holocene and Little Ice Age glacier expansions rather than to co‐seismic subsidence during great earthquakes. Comparison with other sites around Cook Inlet, at Girdwood and Ocean View, helps in constructing regional patterns of land‐level change associated with three great earthquakes, AD 1964, ~950–850 cal. yr BP and ~1500–1400 cal. yr BP. Each earthquake has a different spatial pattern of co‐seismic subsidence which indicates that 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 in southern Alaska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multiple great earthquakes, not only the most recent. All three earthquakes show a pre‐seismic phase of gradual land subsidence that marked the end of relative land uplift caused by inter‐seismic strain accumulation.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Current plate motions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