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5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223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353篇
地球物理   182篇
地质学   456篇
海洋学   108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91.
2011年9—11月T639、ECMWF及日本模式中期预报性能检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符娇兰 《气象》2012,38(2):238-243
文章对20年9—11月T639、ECMWF及日本模式的中期预报产品的预报性能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三家模式均对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形势以及副热带高压的调整和演变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EC模式对各系统及要素的预报最接近零场;日本和T639模式次之。中期时效内,各家模式对850 hPa温度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温度预报准确率高。对台风"纳沙"(Nesat)的路径及强度预报,三家模式预报路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东,强度偏弱,预报稳定性较差。相比而言,EC与日本模式预报误差较小,T639模式预报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92.
基于T213集合预报的极端天气预报指数及温度预报应用试验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夏凡  陈静 《气象》2012,38(12):1492-1501
本文基于中国T213集合预报系统资料,借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极端天气预报指数的数学处理方案,在分析T213模式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T213集合预报系统极端天气预报指数的数学处理方法,建立了适合T213集合预报模式的极端天气预报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对2008年1月极端低温天气进行了预报试验和评估检验,分析模式气候累积概率分布生成方法对极端天气预报指数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确定了利用T213集合预报系统所有预报成员生成的模式气候累积概率分布计算极端天气预报指数;(2)利用TS评分确定极端天气预报指数发布极端低温预警信号的阈值为-0.3并进行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极端天气预报指数对极端低温天气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可提前3-5天发出极端低温预警信号。利用相对作用特征曲线对极端天气预报指数识别极端天气的技巧进行评估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基于T213集合预报生成的极端天气预报指数对极端低温的预报存在正的识别技巧,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识别技巧逐渐降低。(3)评估不同模式气候累积概率分布对极端天气预报指数识别极端低温天气技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生模式气候累积概率分布的模式数据误差一致性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93.
依据北疆地区1955-2009年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倾向的最小二乘法分析北疆年、季平均气温及降水的演变趋势;为增强突变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运用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及累计距平法对北疆年平均气温、降水的进行突变检测;运用Morlet小波变换分析了年平均气温、降水的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近55a北疆地区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在波动中整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32℃/10a及0.016(mm/d)/10a,且发生突变时间分别在1988-1990年之间及1986年较明显;四季平均气温及降水也呈增加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大,夏季较其它各个季节增温不显著,秋季在四季中降水量增加显著;年平均气温变化在8a,12-13a以及21a时间尺度上的均存在周期振荡,其中8a振动周期表现稳定,为1955-2009年的主要周期;年平均降水量在5-7a,12-14a及32a时间尺度上振荡比较明显,其中5-7a及12-14a较32a振动周期表现较弱,32a为1955-2009年的主要周期,其周期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994.
王璇  董丽  陈金祥  薛蒙伟 《江苏地质》2009,33(3):280-284
介绍了酚红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溴化物的改进方法。通过调整氧化剂的浓度使反应速度加快,在可接受的时间内测定显色反应产生的最大吸光度,使其在不同的显色环境温度下都能得到最大的灵敏度。显色温度、反应时间、氧化剂氯胺T的浓度是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通过实验条件对比,建立了一种可在不同季节都能采用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95.
马依西二井田位于贵州省盘县煤田盘南矿区南部,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17^-1号煤层厚0.70~9.36m,全区可采,宏观煤岩类型为半亮—半暗煤,显微煤岩类型为微镜惰煤。煤质特征表明该煤层为中灰分、特低挥发份、中高固定碳、中高硫、特低磷、中热值的三号无烟煤,可作动力煤和燃料煤使用。  相似文献   
996.
《中国煤炭地质》2009,(4):79-79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本刊严格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顺序编码制著录体系。  相似文献   
997.
李勇 《气象》2010,36(5):108-113
对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T639、ECMWF(以下简称EC)及Japan(以下简称JP)数值模式的预报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各家模式对亚洲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以及对流层低层温度变化都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不同时段性能不同,没有明显的系统性偏差;对冬季南支槽的预报,与EC模式相比,T639模式和日本模式预报的强度和移速误差较大;对于寒潮地面冷高压的预报,EC模式好于T639模式,而T639模式又好于日本模式。  相似文献   
998.
蔡芗宁 《气象》2010,36(8):106-110
为更好地应用T639模式中期预报产品,对2010年3—5月T639模式96小时预报产品进行了天气学检验,并与ECMWF、日本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模式均对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的调整和演变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综合来看,ECMWF模式对各系统及要素的预报最接近实况;日本模式和T639模式次之。另外,选取了2010年3月19—22日的沙尘天气个例进行分析,发现日本模式对于引发此次沙尘天气的地面强风的中期预报指示意义最好。  相似文献   
999.
国家气象中心针对强天气预报的特点开发了强天气模式诊断变量和概率预报产品,包括T639全球模式强天气诊断变量产品、基于GRAPES_RUC的中尺度精细化强天气诊断变量产品、基于WRF中尺度模式的区域中尺度集合概率预报产品,于2009年从无到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强天气数值预报产品库,提供确定性预报产品和不确定信息的概率产品,为强天气预报业务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应用上述产品对"6.3"河南飑线天气的模式预报能力的分析表明,高分辨率模式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对于强天气预报,15km分辨率仍然不足够高,且产品显示的时空分辨率都应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才能更好地展示数值预报产品对强对流过程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使用2009年春季和夏季两个时段全国08时24h雨量观测资料,采取累积降水检验、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析方法,对用T213资料驱动WRF(WRF-T213)和用T639资料驱动WRF(WRF-T639)的预报进行评估检验和比较,并选择一次降水过程作对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WRF-T639部分雨量级的Ts评分有时略低于WRF-T213,但其空报率和系统偏差比WRF-T213小,从而使其预报效率和ETS评分均高于WRF-T213;分析24、48h的500hPa高度场、850hPa风场和海平面气压预报的平均误差及均方根误差发现,WRF-T639的形势场预报总体上优于WRF-T213;降水个例分析表明,WRF-T213预报的高压脊偏强,西南急流区以及有利的涡度场、散度场和垂直速度位置偏北,这导致其雨区偏北,WRF-T639对高度场、风场等的预报均优于WRF-T213,降水落区的预报和实况接近,其预报的地面低压偏强是造成雨量偏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