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2篇
  免费   1739篇
  国内免费   1275篇
测绘学   1285篇
大气科学   1570篇
地球物理   2139篇
地质学   2282篇
海洋学   886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731篇
自然地理   385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256篇
  2022年   271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340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297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324篇
  2014年   464篇
  2013年   410篇
  2012年   405篇
  2011年   379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321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48篇
  2002年   233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84篇
  1996年   214篇
  1995年   177篇
  1994年   171篇
  1993年   156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121篇
  1990年   146篇
  1989年   126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1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1年   5篇
  195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中国近海,潮流占支配地位,在跃层存在的季节,实测潮流的垂直结构相当复杂.本文将实测潮流分解为平均正压潮流和变差潮流两部分,提出了从能量构成及分配研究潮流垂直结构的方法,并借此方法研究了北黄海实测潮流的垂直变化情况.分析表明:实测潮流的能量之所以在跃层附近集中主要是内潮所致.跃层两侧内潮流的方向相反,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致跃层两侧实测潮流椭圆的旋转方向相反.平均正压潮流与变差流的交叉作用,在潮流垂直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导致潮流能量在整个水柱中的不均匀分配.在跃层上侧的内潮流与整个水柱中变差流之间的总能量比率,比在跃层下侧的内潮流与该变差流之间的总能量比率要大.以强内潮区(L4站)为例:对于全日潮频率,上述对应的比率各为38.82%和29.88%,内潮流的总能量约为变差流的68.70%;对于半日潮频率,上述对应的比率各为26.61%和19.73%,内潮流的总能量约为变差流的46.36%.  相似文献   
52.
日本新潟大学地质学教授、积雪地域灾害研究所所长藤田至则博士,应邀于6月9日至6月23日前来我院讲学。藤田教授在构造地质学方面,有较深造谐,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治学态度严谨,曾发表过许多论文和专著。这次来我院讲学,他从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的观点出发,用大量的实际资料阐述日本列岛、日本海沟及日本海的形成与时空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53.
卫星测高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国君 《海洋测绘》2002,22(4):58-62
研究了卫星测高数据在海山探测以及无图海域水深预测方面的应用。介绍了匹配滤波法检测海山的理论与方法,并研究了反演海底地形时的重力导纳理论以及滤波窗口和滤波函数的选择。实践表明,利用卫星测高数据反演海底地形的精度可优于水深的10%。  相似文献   
54.
对渤、黄海14个主要海湾的原始验潮记录进行了分析,从中筛选出水位变化幅度大于或等于50cm的54个假潮个例,着重分析了伴随假潮过程的天气形势,把可能引发假潮的天气形势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分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92%)引发假潮的天气个例都与锋面活动有关;所有个例中低层大气基本上都是弱静力稳定,且都具有较强的垂直风速切变。根据观测事实和稳定度理论分析认为,低层大气的弱静力稳定层结构以及由垂直风速切变引起的剪切不稳定性,是假潮气象学成因的一种必要条件和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55.
利用在水温垂直剖面无因次自模函数研究海洋垂直热结构方面的经验,对含中层冷水垂直热结构海水水温的正、负梯度层,提出了2种无因次温度和深度表达式,然后利用实测资料按单站和整个研究海区分别拟合了自摸函数θ=f(η)。回算检验结果表明,用上述自模函数回算水温的平均均方误差均小于0.15℃,证明了含中层冷水的垂直热结构亦存在自模性,所提出的无因次经验表达式具有可靠性,纠正了认为自模函数的建立仅适用于单跃层结构的观点,并为进一步建立黄海中层冷水垂直热结构数值预报模式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6.
提出了海上浮动软管的三维静态分析模型。在四级海情下,对输送柴油的软管求得了解析解,得出了软管在侧向和垂直方向的偏移及其所受的拉力,认为此时的软管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57.
南海罗斯贝变形半径的地理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南海 1°× 1°网格的标准层季节平均温、盐度资料 ,在未引入Boussinesq近似条件下 ,采用改进的Thompson Haskell算法求解线性化斜压海洋水平大尺度波的垂直结构方程 (重力内波方程 ) ,从而得到了南海各网格点的第一斜压重力波相速度和相应的罗斯贝变形半径 ,并探讨其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以期有助于南海环流和中尺度涡旋以及有关海洋侧边界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58.
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对不同季节千岛湖蚤状潘的垂直分布情况以及昼夜迁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蚤状潘在千岛湖分布广泛,春季和夏季蚤状潘主要分布在15-25m水层,而在秋冬季分布相对均匀,从表层到60m水深都有分布;比较了蚤状漫在不同季节的迁移现象,春季和秋季蚤状潘为夜间迁移模式,而在夏季和冬季虽然都存在迁移现象,但不同于常见的三种迁移模式。  相似文献   
59.
南海西沙海槽地区的海底热流测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解南海西沙海槽区的地热特征,利用Ewing型地热探针在该区开展了地热测量,并利用TK04热导率仪测量了相关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热导率,获得了7个站位的热流数据。结果表明,研究区7个站位的热导率变化范围为0.88~1.06 W/m.K,平均为0.96 W/m.K,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85~120℃/km,热流值变化范围为83~112 mW/m2,平均达到95 mW/m2。分析表明测量结果与20世纪80年代中美合作在西沙海槽的地热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研究区仍具有高热流特征,推测高热流特征可能与本区高热背景、莫霍面埋深较浅、断裂发育、晚期岩浆活动和基底起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60.
陶建峰  张长宽 《海洋工程》2007,25(1):133-142
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河口、近岸海域三维斜压水流数值模式研究的进展,着重讨论了不同垂向坐标下三维水流模式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地形拟合坐标(σ坐标)模式可以很好地拟合床面地形和自由面,已在物理海洋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地形变化剧烈,尤其在密度层结效应明显的海域,σ坐标模式中的水平压强梯度力误差会引起伪密度流。寻求高精度的数值模式以及更加有效的拟合坐标变换将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